近年来,门诊上咨询慢性肾病的患者越来越多,其实慢性肾病的发生多与肾气亏虚有关,常表现为腰膝酸软、乏力、尿频、夜尿增多、水肿等症状。
从中医角度来看,慢性肾病的病机大多是本虚标实,肾虚是根本,湿浊、瘀血是标。
所以治疗慢性肾病就要以补肾固本为主,兼以化湿泄浊、活血化瘀。
如何改善慢性肾病?
补肾是关键!肾为先天之本,肾气充足则五脏六腑功能正常。这里有一个经典的补肾方剂——六味地黄丸,这个方子源于宋代,被誉为“补肾阴之祖方”,药性平和,适合长期调理。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2c581742520f2492f5c67a905591bdee.jpg)
六味地黄丸组成:熟地黄、山茱萸、山药、茯苓、泽泻、丹皮,它以滋阴补肾为主,兼顾健脾利湿,适合肾阴亏虚、虚火上炎的患者,如果患者肾阳虚明显,可在此基础上加入温阳药物,如肉桂、附子,形成金匮肾气丸,以阴阳双补。
六味地黄丸的妙用
1.改善腰膝酸软
肾主骨,腰为肾之府,慢性肾病患者常感到腰膝酸软、乏力,甚至伴有冷痛,六味地黄丸通过补肾填精,强健腰膝,可以缓解这些症状。
2.缓解水肿
肾主水液代谢,肾虚则水液代谢失常,容易导致水肿,六味地黄丸中的茯苓、泽泻具有利水渗湿的作用,可帮助消除水肿。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642a9a169423c536befd2a6b0609eb03.jpg)
3.改善夜尿频多
夜尿频多、小便清长是肾气不足的典型表现,六味地黄丸通过补肾固摄,减少夜尿次数,改善睡眠质量。
4.延缓衰老
肾虚是衰老的根本原因之一,六味地黄丸通过补肾填精,延缓身体机能的衰退,改善头晕、耳鸣、记忆力减退等衰老相关症状。
5.调理慢性肾病
慢性肾病多与肾虚、湿浊、瘀血有关,六味地黄丸补肾的同时,配伍茯苓、泽泻化湿,丹皮活血,适合慢性肾病的长期调理。
门诊案例
患者张先生,52岁,慢性肾病5年,症状包括腰膝酸软、夜尿频多、下肢轻度水肿,西医诊断为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长期服用西药,但效果不佳,所以求助于中医。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d12d2fe6c57341c1006212796a78f326.jpg)
初诊:患者面色萎黄,精神疲惫,腰膝酸软,夜尿3-4次,下肢轻度水肿,舌质淡胖,苔白腻,脉沉细。
中医诊断:肾劳(肾阳虚兼湿浊内蕴)。
治法:温肾助阳,化湿利水。
用方:金匮肾气丸加减。
熟地黄、山茱萸、山药、茯苓、泽泻、丹皮、肉桂、附子、牛膝、车前子。
患者服药14剂后,夜尿减少至1-2次,下肢水肿明显减轻,腰膝酸软有所改善,原方稍作调整,继续服药2个月后,患者症状基本消失,复查肾功能指标也有所改善。
我是怎么调理的?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90c7654ed2cb7f0771baed363c707017.jpg)
补肾为本:熟地黄、山茱萸、山药补肾填精,固本培元。
温阳化气:肉桂、附子温肾助阳,促进气化功能。
利湿泄浊:茯苓、泽泻、车前子利水渗湿,消除水肿。
活血化瘀:丹皮、牛膝活血通络,改善肾脏微循环。
干了这么多年中医,我始终认为慢性肾病的治疗不能一味追求“速效”,而应注重长期调理。
中医强调“治未病”,对于慢性肾病患者,早期干预、补肾固本是关键,同时,生活方式的调整也至关重要,如避免过度劳累、节制房事、饮食清淡等。
此外,慢性肾病的治疗需因人而异,辨证施治,不可盲目使用补肾药物,例如,肾阴虚者宜用六味地黄丸,肾阳虚者则需加入温阳药物。
总之,补肾是根本,化湿、活血是辅助,只有标本兼治,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