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家陈独秀为什么对书生胡适推崇备至?

书生说文化 2024-06-19 14:16:03

1917年1月,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后,决心对学风败坏,习气恶劣的北京大学进行彻底整顿和全面改革。

踌躇满志的蔡元培知道,对北大的整顿和改革任重道远,仅凭他一人之力,是难以坚持和进行下去的。他急需一员敢于整顿坏风,革新旧习的大将。

后来在北京医专校长汤尔和与北京大学预科教授沈尹默的极力推荐下,蔡元培想到了自己早年间干革命时的旧友——“安徽革命第一人”陈独秀。

《觉醒年代》陈独秀|于和伟饰

陈独秀,清光绪五年(1879年)生于安庆的一个破落的官僚地主家庭,早年间曾和蔡元培一样热心于科举,但不同的是蔡元培高举得中,陈独秀却屡试不第。

从1897年开始,18岁的陈独秀虽然仍参加科举,但是已经不醉心于《四书》《五经》等选学课本,而是开始阅读大量新书籍。

不久,他撰写了人生的第一篇著作《扬子江形势论略》,指出当时的中国危机重重:

沙皇俄国觊觎满蒙、法国窥伺云贵、德国染指齐鲁、日本侵台海、英国占香港且急急欲垄断长江。

不言而喻的时局图

1901年,陈独秀为救亡图存,毅然决然的放弃了科举,东渡日本学习新知。

在此期间,他参加了励志会、青年会等进步组织,结识章太炎、邹容、张继等一批同样身怀爱国热忱的革命志士,开始接触到西方民主革命的思想,逐渐从维新变法转向民主革命。

当时,陈独秀为表明与旧势力一刀两断的革命决心,和张继、邹容等人一起闯进了朝廷留日学监姚煜的住宅,剪掉了他的辫子。

陈独秀的惊人之举,惹怒了姚煜,于是陈独秀就被取消了留学资格,遣送回国。

回国后,陈独秀就仿照日本的励志会、青年会等进步团体,组织了安庆的励志会、青年会和爱国会等,并在这时与“暗杀团”的蔡元培相识。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时,他积极参与了浙江的独立活动,后任安徽都督府秘书长,成为“安徽革命第一人”。

辛亥革命后全国形势图

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陈独秀逐渐意识到,要建立共和制度,仅仅是靠暴力推翻清政府是不够的,还有革新思想,要进行思想革命。而要改变思想,须办杂志。

他说:让我办10年杂志,全国思想都全改观。

1915年,他在亚东图书馆经理汪孟邹的帮助下,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

汪孟邹是陈独秀早年在芜湖创办《安徽白话报》的老朋友,当时异地办报的陈独秀就住在汪孟邹所办的芜湖科学图书社里。

汪孟邹比陈独秀大十二三岁,他很欣赏陈独秀的至情至性,所以待陈独秀亲如兄弟,两个人可以说是情同手足。

汪孟邹不仅和陈独秀一起创办了《青年杂志》(《新青年》),更重要的是他给陈独秀找到了一名“急先锋”——胡适之。

《觉醒年代》胡适之|朱刚日尧饰

众所周知,胡适是徽州(今属安徽)绩溪人,而汪孟邹也是绩溪人。

胡适的父亲胡传(字守珊,号铁花)在上海做官的时候,在上海的绩溪人中颇有一点名望。因此,胡适在上海读书的时候,同乡都很看重这位少有文名的小老乡。

所以当新办的《青年杂志》刚发行不久,汪孟邹就给远在美国的胡适进去了一份,并写信告诉他,这份杂志是安徽同乡陈独秀先生主办的。

那时还在哥伦比亚大学留学的胡适,看到《青年杂志》,颇为欣喜,对这份新兴的杂志和办杂志的陈独秀都心向往之,留下了极好的印象。

陈独秀得知有一个名叫胡适之的安徽同乡在美国攻读哲学博士之后,也是大为喜悦,几次催促汪孟邹写信给胡适,向他征稿。

说来也巧,正忙于准备博士论文的胡适也正在酝酿“文学革命”的初步尝试。于是,在汪孟邹这位忘年交三番几次的代人敦促下,胡适连忙翻译出俄国作家库普林的短篇小说《决斗》寄给了陈独秀。

1916年8月21日,胡适还给陈独秀写了一封信,分析当时的中国旧文学。陈独秀得信后十分重视,立即回信表示“仰望足下甚殷”,希望胡适早日“返国相见”。

1917年,在酝酿了许久之后,胡适之终于发出了“文学革命发难的信号”,写成《文学改良刍议》。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需要说明的是,胡适在写作这篇文章的时候,原名就是《文学革命》,后来陈独秀为了保护胡适之,将“文学革命”,改为文学改良,并加上“刍议”二字。

不出所料,1917年1月《文学改良刍议》在《新青年》第2卷第5号登出以后,引起强烈反响。紧接着,陈独秀撰写《文学革命论》全力支持胡适,斩钉截铁地宣告:

文学革命之气运,酝酿已非一日,其首举义旗之急先锋则为吾友胡适,余甘冒全国学究之敌,高章文学革命军大旗,以为吾友之声援。

最后面对穷酸腐儒之毁誉,陈独秀针锋相对地声明:予愿托四十二生的大炮为之前驱。

就这样,一年多文学讨论的结果,得到了陈独秀这样一个坚强的革命家做宣传者,做推行者,不久便由文学革命扩展制革新整个文化的一个有力的新文化运动。

正是基于此,有志于革除旧学风,培养新风气的蔡元培,才力请陈独秀出任北京大学的文科学长。

《觉醒年代》蔡元培|马少骅饰

面对蔡元培的多次聘请,陈独秀多次拒绝,认为并不适合担任北京大学的文科学长,并且想求才若渴的蔡元培推荐胡适。此后,陈独秀去信给胡适,说:

孓民先生(即蔡元培)盼足下早日回国,即不愿任学长,校中哲学、文学教授具乏上选,足下来此亦可担任。

胡适却认为,文科学长一职非陈独秀莫属,他只答应陈独秀自己在完成博士毕业论文,回北大任教,教授文学、哲学等。

1917年1月13日,陈独秀受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之聘,担任担任文科学长,《新青年》迁往北京。

《新青年》

陈独秀任文科学长后,蔡元培就和他谈起了,改革北京大学的事,并且建议将改革北大与改革文化,结合起来,以新文化锻造新北大,以新北大造就新文化。

就这样,北大《新青年》成为了中国现代新文化的主阵地。

1917年7月已经博士毕业但是还没有拿到毕业证书的胡适之在陈独秀的再三催促下匆匆回国抵达上海,和他专门谈了到北大任教一事。

9月,胡适之再次阔别了整整十年未见的寡母,于9月10日到达北京任北大教授。

在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的领导下,陈独秀和胡适之,一边同办《新青年》,一边着手改革北京大学。

踌躇满志的北大校长蔡元培以“老革命家”陈独秀为大将,陈独秀以“新自由派”胡适之为先锋,再加上后来的李大钊、钱玄同、刘半农、沈尹默以及周树人、周作人和高一涵等一起构筑了北大文科最初的盛况和中国新文化最初的盛景。

《新青年》主要编者、作者

3 阅读:102
评论列表
  • 2024-08-14 11:17

    小老弟而已,起初只是惜才,仅此而已………

  • 2024-09-05 12:57

    一个文人汉奸,翻来覆去的吹——汉奸后代洗白?还是殖奴公知为汉奸招魂?!

书生说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