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1975年7月14日,毛泽东去世的前一年,他在谈及党文艺政策的调整时,最后一次提到了胡适——
一个曾经远在国外,后来远在台湾,至死都没有再返回大陆的已经去世十好几年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这次谈话的主要内容被编入《毛泽东文集》第八卷,也是最后一卷。
值得一提的是,《毛泽东文集》的第一卷中有一篇名为《外力、军阀与革命》的文章也提到了胡适。
如果仅从八卷本的《毛泽东文集》来看,胡适可以说是贯穿始终的人物。
毛泽东文集
更耐人寻味的是,1961年,也就是在胡适去世的前一年,他也提到了毛泽东。
当时,胡适在报纸上看到了一篇《胡适的文盲信》,里面引用到了他曾经写给毛泽东的一封电报,心中若有所想,就对他秘书说:
“……当初拍这封电报的时候,还特意在旁边写了“从纽约发给毛泽东的无线电文”几个字。”
这个时候,距离胡适所说的当初,也已经过去十好几年。
胡适
虽然最终因为信仰和政见不同远隔万里,但是年龄相仿的两人在自己生命即将消逝的前夕,都曾想到对方,或者我们可以大胆猜测,他们一直都想着对方。
胡适,一个资产阶级的自由主义文化名人;
毛泽东一个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政治伟人——
这两个深刻影响中国近现代文化和政治走向的人建国后远隔重洋,再也没有过任何直接的往来。
曾几何时,年龄相仿的他们,都因为怀揣着“再造文明之梦”而同志同道,有过一段趣味相投、亦师亦友的深厚交谊。
毛泽东 影视形象
1
说起这段情谊,便不得不提一本“有名”的杂志——《新青年》!
“《新青年》是有名的新文化运动的杂志,由陈独秀主编,我在师范学校学习的时候,就开始读这个杂志了。”
1936年在一个窑洞里,毛泽东对突破国民党封锁来到延安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坦言道:
我非常钦佩胡适和陈独秀的文章,他们代替了已经被我抛弃的梁启超和康有为,一时成了我的楷模。
陈独秀对于毛泽东的巨大影响是众所周知的,而毛泽东对于陈独秀的敬重不言自明。但是,时至今日,现在的人们却很少知道胡适曾经也是毛泽东心中的楷模。
20世纪20年代的青年导师 胡适
1920年,毛泽东领导的“驱张运动”获得成功后,他立刻给胡适写信道:
适之先生:在沪上一信,达到了么?我前天返湘。湘自张去,气象一新,教育界颇有蓬勃之象。将来湖南有多点须借重先生,俟时机到,当详细奉商,暂不多赘。此致教安。
字里行间充满了对胡适的敬重、感激与期望,从“须借重先生,俟时机到,当详细奉商”可以看出毛泽东已经把胡适当做自己的老师和革命同道。
1918年8月,毛泽东从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毕业不久开始和萧子升、张昆弟、李维汉和罗章龙等领导学生运动,并负责组织湖南青年学生赴法勤工俭学。
此后,因为要长居北京处理相关事宜,毛泽东通过北京大学教授杨昌济的关系,经章行严(章士钊)和李大钊推荐成为了北京大学图书馆的图书助理员。
毛泽东
1919年1月,北京大学哲学研究会成立,毛泽东加入并借此机会经常旁听北大课程。大概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毛泽东接触到了相比于陈独秀更加平易近人一些的胡适之。
后来因为杨昌济的介绍,毛泽东还专门拜访过胡适,向他请教新文化和新思潮的问题。
在北大做图书馆助理员这段时间里,毛泽东一边忙着图书馆的事,一边为湖南青年赴法勤工俭学忙碌奔走,但是他一有闲暇,就会去旁听北大课程。
作为当时北大最受欢迎的教授,胡适的课一直都吸引了很多北大以外的学生来旁听,毛泽东就是其中一个。
因为常跟胡适交谈,长听胡适的课,所以这一时期包括很长一段时间内毛泽东的行为选择都深受胡适的影响。
觉醒年代Ⅰ醉心于学术的胡适
2
比如出国留学这件事。
与毛泽东同时的后来建立新中国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集体中,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和陈云等都有过外出留学的经历,独毛泽东是一个例外。
对于此,毛泽东在给老师周世钊的信中说:
我们要有人到国外去,看些新东西,学习新道理,研究些有用的新学问,拿回来改造我们的国家。同时也要有人留在本国,研究本国问题。我觉得关于自己的国家,我所知道的还太少,加时我把时间花费在本国,这对本国更为有利。
没有接触到马列主义的实践观点之前,毛泽东这种解决实际问题的想法,很大程度上是受了胡适实证主义精神的影响。
这一点从他对“问题与主义之争”的态度就可以看出来。
李大钊《再论问题与主义》
1919年7月20日,《每周评论》刊登了胡适的《多研究一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由此引发了胡适与李大钊的“问题与主义之争”。
毛泽东虽然没有直接参与这场论争,但在这场战争爆发后不久,他就在湖南长沙组织成立“问题研究会”,并在拟定的章程中,踢出了几十个当时中国亟待解决的问题。
如“女子交际问题”“中等教育问题”“国语问题”,还有“杜威教育问题如何实施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大多都是胡适之前提出的或者相关的问题。
成立“问题研究会”的同时,毛泽东还创办了“文化书社”,其中的重点书籍就有《尝试集》《中国哲学史大纲》等胡适的著作以及他翻译的《短篇小说集》等。
此外,这年7月,毛泽东开办了一个类似于《每周评论》的杂志《湘江评论》,并在上面发表了一篇长文《民众的大联合》。
刊物创办和文章发表后,得到了胡适的大力支持,他专门撰文称赞说:
《湘江评论》的长处是在议论的一方面,《湘江评论》第2、3、4期的《民众大联合》一篇大文章,眼光远大,议论也很痛快,确是现今的一篇重要文字。还有‘湘江大事述评’一栏,记载湖南的运动,使我们发生无限的乐观。武人统治天下,能生出我们这样的一个好兄弟,真是我意外的喜欢。
这段欢欣鼓舞溢于言表的文字,也让胡适对毛泽东的支持显而易见。
湘江评论
由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毛泽东为什么不去出国留学。
虽然胡适是留洋学成归国的杰出代表,但是早在1914年,他还在美国读书的时候,就发表了《非留学篇》这样一篇万字长文,谈论中国留学生的留学问题。
他认为,中国的高等教育要想崛起,就必须要有自己的大学,要建立起好的大学,就不能一味的出国留洋。
觉醒年代Ⅰ赴法勤工俭学的陈延年
毛泽东曾就出国留学问题当面请教过胡适,便向胡适谈了自己的看法,求学实在没有必要讲求在什么地方,胡适对毛泽东的看法深以为然。
3
没有出国留洋的毛泽东为什么能够从一众的领导人中脱颖而出,成为领导人的领袖呢?
这一方面得益于毛泽东自身惊人的天赋,另一方面是因为他始终坚持读书学习,自己读,书自己学习。
毛泽东曾不止一次的对人说,我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
翻阅书籍的毛泽东
这种精神在胡适那里也是有迹可循的。
美国读书期间,胡适对图书馆的作用和建设有着十二分的兴趣,对美国图书馆进行了多方考察后,他在一篇演讲中说,利用好图书馆,就相当于自修了一个好大学。
毛泽东一生酷爱读书,即使到了晚年,身体状况不允许他伏案长读,他也会让人念给他听,直到他生命的最后时刻。
可以说,毛泽东用自己一生的读书经验,向人们证明了利用好图书馆,就相当于自修了一个好大学。
可以不上学,但不可以不学习;
可以没有高学历,但不可以不多读书。
毛泽东外出携带书目
结语
既然提到了上学,学习和读书,那最后我们不妨提一首学生必读必背的《沁园春·雪》。
这首词作于被国民党军队围追堵截的长征期间,最早发表于抗日战争胜利后重庆的《新民报晚刊》。
最后一句是: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无独有偶,早年间,俄国二月革命胜利后胡适也曾写过一首《沁园春》。
最后一句是:从今后,看这般快事,后起谁欤?
两首《沁园春》韵律相同,格调也相似,但胡适最后一句无论是句式还是语气,都是在发问。
——毛泽东最后一句,则是在回答,明确回答!
所谓:
从今后,看这般快事,后起谁欤?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这,就是文化名人胡适和政治伟人毛泽东留给我们的千古问答!
愿他们来世,同志而同道,并肩而行,一起实现再造文明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