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1956年9月,毛泽东和中共高层领导委托胡适昔日的好友、已经是中国共产党党员的著名法学学者周鲠生在参加完瑞士联合国同志大会后,转道去英国伦敦一行。
这次伦敦行的目的,是秘密拜访原北京大学教授陈源。
陈源和周鲠生一样,是胡适多年的老朋友,曾经和胡适一起创办《现代评论》。
1945年底,由胡适介绍,陈源出任中国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
见到陈源后,周鲠生和他秘密交谈了两三个小时。
周对陈聊了一些大陆的情况,希望陈有时间回到大陆去看一看,同时也希望陈能够说动胡适到大陆去看一看。
两人的交谈应该是相当愉快的,因为这次谈话以后,陈就写信给胡适,并在信中叙述了他跟周的某些谈话内容。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e7f64fe178b826878c1eedb2fd61e9f3.jpg)
周鲠生
陈源问周鲠生:听说大陆上的许多朋友都进行了自我批判和对胡适的批判,尤其是对于胡适之的批判,听说文集就出了七八本之多,是这样吗?
周回答说:曾经有段时间,自我批判和胡适批判都很风行,但是现在都过去了。对于胡适,我们只是针对他错误的思想进行批判,并没有针对他这个人。
然后陈问周:胡适如果回到大陆,去看看,还能出来吗?
周鲠生斩钉截铁地回答:
绝对没有问题!
胡适看完这封信,并没有回复,只是在“对于你,是对你的思想,不是对你个人”这句话下面画了一条线,在旁边写道:
“除了思想之外,什么是我?”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0e2a03770e1a97bec7341299b5856ab4.jpg)
胡适
1
1948年底,胡适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他的一个学生代表中共中央请他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兼北京市图书馆馆长的任命,登上了蒋介石派来的专机,飞往南京。
1949年4月,国民党败局已定,中国学者们逐渐分成了两派,一派毅然决然的留在大陆,一派是跟随蒋介石退往台湾。
面对如此大的变局,胡适则选择独自一人再次去往美国。
这一去,就是八年。
这期间,毛泽东和中共高层多方斡旋,多次托人给胡适带信,请他回到大陆。
然而,令谁都没有想到的是,胡适还没有回来,关于胡适思想的批判就已经随着那些朋友写给他的敦请信到了胡适那里。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792aa9947ddb209f3697853f5f9f937d.jpg)
胡适
1951年的新中国成立初期,为改造和端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毛泽东和中共中央的领导下一场轰轰烈烈的知识分子改造运动蓬勃兴起。
在改造运动过程中,毛泽东深刻意识到胡适这30多年来对中国学术界和知识界的巨大影响。
因此,改造知识分子思想,首当其冲就是批判胡适的错误思想。
1951年底,北京、天津和上海等地区的高校开始了对胡适错误思想的批判。
到1954年随着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批判的扩大化,对于胡适的批判运动彻底展开,波及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前所未有。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84d10f9bd346f02955cb2fe3edfc25a2.jpg)
俞平伯
1921年,胡适的《红楼梦考证》问世,该作以相对可靠的史料考证出《红楼梦》的作者是汉军正白旗人曹雪芹,并勾勒出了曹雪芹大致的家世。
他生于极富贵的家庭,经历过一段极为繁华奢靡的生活,在家族败落之后,他因为有感于世事,于贫病交加中写了《红楼梦》。
胡适还认为,现在通行的百二十回《红楼梦》,前80回是曹雪芹的手笔,后40回是由高鹗续写的。
他的观点一出,迅速引发了学术界关于《红楼梦》的大讨论,其中有不少学者认同他的观点,并在胡适考证的基础上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俞平伯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这也是为什么批判俞平伯《〈红楼梦〉研究》会牵扯到胡适,并且最终将批判的矛头指向胡适的原因。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3ad96b5498cc0416b9566f53f1dba5fa.jpg)
《红楼梦考证》
2
1954年9月、10月《文艺报》《光明日报》刊登了两个年轻人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批评的文章,这引起了同样喜爱阅读和研究《红楼梦》的毛泽东的注意。
10月16日,他在给中央政治局主要领导以及文艺界相关负责同志的《关于红楼梦研究问题的信》中这样写道:
驳俞平伯的两篇文章附上,请一阅,这是三十多年来向所谓《红楼梦》研究权威作家的错误观点的第一次认真的开火。
所谓“三十多年”,正是从《红楼梦考证》发表开始算起,所谓权威指的就是“新红学”的开山鼻祖——
胡适!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489ebec70bfbf9cc152b09a9b3ba6183.jpg)
胡适
根据毛泽东信件中精神的指示,时任全国文艺界的主要领导人郭沫若在和《光明日报》记者在谈话中指出:
这不仅是对俞平伯本人,或者对于有关《红楼梦》研究讨论和批判的问题而应该看作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与资产阶级唯心论思想的斗争;这是一场严重的斗争。
此言一出,关于《红楼梦》研究的学术问题彻底被引向对胡适错误哲学观点批判的思想问题。郭沫若又指出:
胡适的资产阶级唯心论学术观点在中国学术界是很根深蒂固的,在不少的高等知识分子当中有着很大的潜势力。
……在某些人的心目中胡适还是学术界的孔子,我们还没有把他打倒,甚至可以说我们还很少碰他。
这以后,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在郭沫若和中央宣传部长陆定一的领导下学术界和文学界开始了“清除胡适派资产阶级唯心论的运动”。
1954年12月8日,在毛泽东的提议下,郭沫若发言称:
中国近30年来,资产阶级唯心论的代表人物就是胡适,这是一般所公认的。胡适在解放前被人称为圣人……他和蒋介石两人一文一武,难兄难弟……
由此,他发起号召,全国文化学术界要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批判忽视及其错误思想的运动中去。
一时间,一场规模空前的胡适批判运动就此掀起。
这期间,学者、学生们不仅要批判胡适,而且那些之前跟护士关系密切的学者、学生还要根据自己的思想问题进行自我批判,自我纠查。
这一时期,全国各地刊物发表的关于批判胡适的文章不计其数,仅仅是三联出版的批判专辑就有8本之多。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ee62f0e5e09b3ef79307dcd4466fcb5b.jpg)
三联书店《胡适思想批判》
3
国内轰轰烈烈的胡适批判运动开始的时候,蜗居在美国一间寓所内的胡适,便通过港台地区的朋友密切的关注着。
对于这些批判文章,胡适不仅仔细阅读,而且对于一些他认为重要的文章,甚至还进行批注。
他看到顾颉刚《从我自己看胡适》,沈尹默的《胡适这个人》还有蔡尚思的《胡适反动思想批判》等,他都写下了自己的想法。
他说蔡尚思的文章,“读了不少书,引了我许多话”。
而顾颉刚“说的是很老实的自白,他指出我批评他的两点,也是他真心不高兴的两点”。
沈从文写的文章,则完全就是“全篇扯谎”等。
他不仅自己关注着“批胡运动”,他还关注着别人对批胡运动的反应”。在他的日记中就粘贴有相关文章的英文稿。
随着国内运动的深入开展,胡适到处托朋友购买各种专辑。
当时国内集中的批胡运动已经过去半年,他还给香港的朋友写信,希望他代为购买一些专辑。
当时有人甚至断言,能把八大本批判胡适的文章看完的,也许只有胡适本人。
说回国内,在轰轰烈烈的各种运动开展后,毛泽东对内部提出,要实事求是的评价胡适。
1955年,毛泽东对钱学森说,胡适提倡白话文,要给他记一功,但是现在还不行。
1956年2月,毛泽东在招待全国政协知识分子代表的时候,说:
胡适这个人也真顽固,我们托人代信给他,劝他回来,也不知道他到底贪恋什么,批判嘛,总没有什么好话。说实话,新文化运动它是有功劳的。不能一笔抹杀!
也正是因为毛主席要托人带信,才有了文章开头所写到的周鲠生拜访陈源的故事。
最后,毛泽东意味深长地总结道:
“等到21世纪,那时候,替他恢复名誉吧!”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7fd3f2b12867452bb641a3c14338ece7.jpg)
结语
毛主席逝世几年后,还没有到21世纪的时候,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70年代末80年代初,文化学术界就已经开始还胡适清白,给他恢复名誉。
但是直到现在,还有不少人用“典型公知”的反向含义来定义毛主席心中的一代楷模。
然而,我们可以相信,即使他活着,也不会对自己的毁誉太在意,因为能把别人写的批判自己的文集全都读完并且评语标注的人,绝对不是一般人!
现在胡适有很多话都不好引用,因为有争议,但有一句,个人认为特别符合唯物辩证法的道理——
他曾对自己的弟子苏雪林说:
爱而知其恶,恶而知其善。
时至今日,也正如他自己说的,除了思想,他便再也没有什么了!
然而,也正是因为还有他的思想在,所以他也一直在。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76fb7e8815a23141d99f6559c1e296f6.jpg)
胡适
胡适算个屁,捧胡适的都是些什么玩意儿
支持胡适!
狗都知道看家护院!胡适连狗都不如!
胡适是典型的崇洋媚外。他的一贯观点就是:外国行,中国不行。不要再吹胡适了。他对中国的崛起没有起到过什么作用。
彻头彻尾的反动派卖国贼胡适
生子当如胡适之!
郭沫若这狗腿参与的事,反着看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