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论是知道但不熟悉鲁迅的人,还是听过但不了解胡适的人,总觉得鲁迅和胡适历来不和,关系一直都很差。
鲁迅成为名家、大家,是因为他创作了《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乙己》《祝福》《药》等多篇广为流传的小说。
但是很大程度上,鲁迅之所以是鲁迅,除小说广为流传之外,更是因为他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经典杂文。
如果将鲁迅视为铁血战士,他的杂文无疑是他手中最锋利的刀和长矛。
而其中很多篇经典的杂文,都是针对他曾经的同人胡适之言论、观点甚至个人品格的批判文章。
比如《〈阿Q正传〉序》《“好政府主义”》《知难行难》《出卖灵魂的秘诀》《忆刘半农君》《关于中国的两三件事》《灯下漫笔》等等。
鲁迅撰写的文章和著作,大多都流传了下来,从这些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专门写文抨击、批判甚至挖苦、讽刺胡适,两人关系不合甚至交恶、反目是不争的事实。
比如这句“我的朋友胡适之”。
分道扬镳之后,针对当时很多作家、文史哲学者乃至不少自然科学家都趋之若鹜地与胡适交往,并以此为荣的现象,鲁迅下笔这样写道:
须多谈胡适之之流,但上面应加“我的朋友”四字,但仍须讥笑他几句。
此言一出,时至今日,仍然是不少人揶揄、挖苦和讽刺胡适必说的金句。
殊不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鲁迅是真的将胡适当朋友,甚至是好朋友。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216a09f2edad44d63c55d3078ffe55ce.jpg)
鲁迅画像
2
1917年1月,远在美国的胡适于《新青年》杂志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拉开了中国现代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1918年5月,《文学改良刍议》发表仅一年多后,周树人以鲁迅为笔名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化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真正“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
从此,新文化运动的理论上的先锋和实际上的主将——胡适和鲁迅开启了一段互通书信,频繁的来往。
根据已经整理出来的现存的《鲁迅日记》从《狂人日记》发表的当年,鲁迅和胡适就开始互相写信给对方,交流学术并相互赠送书籍。
这期间,鲁迅对胡适关于金圣叹腰斩《水浒传》的分析以及对《红楼梦》的考证都颇为赞赏。
他的学术名著《中国小说史略》在谈到《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镜花缘》《官场现形记》和《后水浒传》的时候都曾引用过胡适的考证材料。
鲁迅读了胡适为《水浒》《红楼》所写的序言之后,去信说“极好,有益于读者不鲜”,还说如果自己要给《红楼》《水浒》写序,肯定写的很坏——
“有《水浒》《红楼》等新序在前,使我永远不敢献丑。”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958b694302bf76c38d63164c17206d3a.jpg)
胡适在学术方面的代表作《红楼梦考证》
同样,胡适对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也是大为赞赏。
早在1919年,胡适就对钱玄同说,中国小说古来无史,将来我想作一部《中国小说史》,用科学的方法研究,这件事很不容易,不知道将来有没有人先我一步做这件事。
后来得知鲁迅在研究中国古典小说,胡适将自己的考证成果,热情地分享给鲁迅。
从1920年开始,鲁迅在北大开设“中国小说史”的课程,《中国小说史略》就是他编写的课程讲义,经过整理、修改和补充,1923~1924年,由新潮社分上下两册出版。
胡适对这部作品十分推崇,此后只要他谈及中国小说史研究,言必称鲁迅先生。他说:
在小说的史料方面,我自己也颇有一点点贡献。但最大的成绩自然是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这是一部开衫的创作。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2d475119d40a765f38d5c69d6cf2a5eb.jpg)
鲁迅学术方面的代表作《中国小说史略》
胡适不仅对鲁迅的小说史研究很赞赏,对于他在小说方面的创作成就也评价甚高。
胡适在《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中说,中国的短篇小说创作,成绩最大的是一位托名鲁迅的。
他的短篇小说,从四年前的《狂人日记》到最近的《阿Q正传》,虽然不多,差不多没有不好的。
鲁迅也曾经专门劝胡适也应该专心文学创作。1922年3月4日,他在当天的日记回忆说:
豫才深感现在创作文学的人太少,劝我多作文学。我没有文学野心,只有偶然的文学冲动。我这几年太忙了,往往把许多文学冲动错过了,很可惜。将来必要在这一方面努一点力,不要把自己的事业丢了替人家做不相干的事。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在后世眼中向来性情迥异、立场不同的胡适和鲁迅曾经有过一段的密切交往。
那么,他们到最后怎么就分道扬镳,甚至截然对立了呢?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aa7d7efc5a58c0e0e7b906c761b45ccc.jpg)
晚年胡适
3
关于鲁迅和胡适的决裂,有人认为早在新文化运动初期的“双簧信”中就已经初见端倪。
与后来掀起的轩然大波不同,新文化运动中文学革命的口号刚开始的时候,并没有引起多大动静。
这不得不让踌躇满志的新文化运动者“颇以为憾”。
为了激起人们尤其是保守派和顽固派对文学革命的注意,以达到反对旧文化,宣传新文化的目的,钱玄同和刘半农配合着唱的一出“双簧”。
先是钱玄同化名王敬轩,综合各种反对新文化的观点,撰写了《文学革命之反响》。
后来又由刘半农撰写《复王敬轩书》,对钱玄同(王敬轩)的观点一一驳斥。
《新青年》刊登了这两篇文章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剧烈反响,读者纷纷致信《新青年》编辑部,其中有支持的,有反对的,更有指责、诘难乃至抨击的。
一时之间,无人问津的“文学革命” ,就此热闹起来。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356471f5c0fdc8588968994ae8511d59.jpg)
《新青年》
但胡适却对此不以为然,他认为凭空捏造出一个“王敬轩”,实在是“轻薄”,并不值得讨论,更不值得辩驳。
鲁迅却不赞同胡适的看法,他说:矫枉不忌过正,只要能打倒敌人,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然而,这只是针对《新青年》文章编辑方式上上的分歧,绝不是两个人大方向上和私人交往中的冲突。
二人真正的大方向上的冲突和个人关系的疏远,要从五四运动后期新文化阵营的分化说起。
1920年春,陈独秀将《新青年》由北京迁回上海后,编辑部成员都觉得《新青年》的色彩过于浓厚,这样恐怕不利于杂志刊行。
于是,1920年12月,陈独秀去广州担任教育委员会委员长之前,给北京的胡适之和高一涵写信说,以后仍以文学哲学为重,这需要北京同仁多做文章。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ac0343d55172e9f8dfe4208623f02170.jpg)
陈独秀
陈独秀给胡适写信的本意,是让胡适写一些文学哲学的相关稿件在《新青年》发表,以冲淡《新青年》某些方面过于浓重的色彩。
但是胡适不但没有写任何稿件,反而在给陈独秀回复的长信中表达了他自己对《新青年》某些色彩的不满,还给陈独秀提了三个建议:
一、任由《新青年》随意发展,另外创办一个专门的文学类的杂志;
二、将《新青年》再次迁回北京,并郑重声明“不谈政治”;
三、停办《新青年》。
胡适认为,曾经的新文化运动风向标《新青年》,从俄国十月革命发生后,几乎快要成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声筒,迁往上海后,差不多就是“苏俄社会”的汉译本。
对于胡适关于《新青年》的三点建议,鲁迅基本同意第二种,但是他对“不谈政治”的声明,却很有异议。他在给胡适的信中说:
至于发表新宣言说明不谈政治,我却以为不必……《新青年》同人所做的作品,无论如何宣言,官场总是头痛,不会优容的。
鲁迅的信中虽然说的委婉,但意思却是明确的,他认为胡适所谓的声明,不过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
胡适所谓的不谈政治,只是不谈苏俄的社会主义政治。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d25565a124b46065f93d6b655a37a5d9.jpg)
《觉醒年代》中的胡适
如果是如果是有关美国社会的政治,乃至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恐怕胡适会非常热衷的为政府,为总统,甚至为皇帝建言献策。
不出鲁迅所料,1922年5月,曾经新文化运动的领袖,青年们心目中的导师应召觐见了前清废帝溥仪。
根据胡适当天日记中对这件事的详细记录来看,他对这件事特别重视。日记中这样写道:
即日因与宣统帝约了见他,故未上课。十二时前,他派了一个太监,来我家接我。我们到了生物门前下车,先在门外一所护兵督查处小作,他们通电话给里面,说某人到了。
……他们打完电话,我们进宫门,经养心殿,清帝在殿的东厢,外面装着大玻璃,门口挂着厚帘子。
胡适见到溥仪之后,对他特别恭敬,一口一个皇上,而溥仪对胡适也是十分礼貌,一口一个先生。
在这一刻,胡适这个曾经以极高的热情号召国人反对专制,宣扬民主和自由的文化先锋,俨然成了一位“帝王之师”。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a03d2ff476b26846cebdd916061ee953.jpg)
影视剧中的溥仪形象
结语
鲁迅和当时的人不一定能看到胡适个人的日记,但是他和清朝皇室的往来,以及此后他和段祺瑞、吴佩孚甚至与蒋介石的来往,自然也瞒不过世人尤其是鲁迅的眼睛。
鲁迅虽然没有说过他和胡适是如何淡漠、分离和决裂反目的。但对《新青年》阵营的分化却有过一段回忆:
后来,新青年团体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隐退,有的前进。我又经验了一回同一战阵中的伙伴还是会这么变化,并落得一个作家的头衔依然在沙漠中走来走去。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b3046aaa61ab15a8c44e9f9df3918437.jpg)
作家鲁迅
再结合1922年3月鲁迅劝胡适,专心写点文学文章,胡适却说自己太忙了,忙什么呢?
——忙着替人家做不相干的事!
为什么呢?
——为了高升!
由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鲁迅会和自己同一战阵的伙伴——胡适分道扬镳并且终其余生都在猛烈地批判他。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1bee5d767f9f3334a8b35e437aff92b1.jpg)
建国后的《胡适思想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