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954年,两个刚从山东大学中文系毕业的年轻人——
当时26岁的李希凡和21岁的蓝翎以自己所学的马列文论为武器对新派红学的权威专家俞平伯的红学观点进行了批评和驳斥。
毛泽东通过江青阅读到他们的文章后,写信给中央政治局和文艺界的相关负责人说道:
这是三十多年以来向所谓《红楼梦》研究权威作家的错误观点的第一次认真的开火。
看样子,这个反对在古典文学领域毒害青年三十余年的胡适派资产阶级唯心论的斗争,也许可以开展起来了。
就这样,在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毛泽东的号召下,由当时文艺界的主要负责人郭沫若挂帅,陆定一、周扬等为先锋的胡适批判运动迅速扩展到全国。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8fbe1eb22dfd9deb7ce1784eb972ebb1.jpg)
毛泽东
从毛泽东的信中我们可以看出,刚开始这场运动针对的只是胡适的古典文学思想。
但是随着运动的扩大,批判范围逐渐拓展到对胡适政治思想、哲学思想和文学思想以及历史观点等方方面面的全方位批判。
当大陆与举国之力在长达一年多的时间开展如火如荼的胡适批判运动的时候,这场运动的主角胡适却蜗居在美国纽约的一个小寓所内当起了一个毫不起眼的寓公。
毛泽东为什么会对一个被台湾和美国学术界都拒之门外的一个毫无政治影响力的穷老头进行批判呢?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93bf52a0af80b478de6608f51660ca0e.jpg)
毛泽东
或许我们可以从郭沫若代表毛泽东与记者的问答中略知一二。
经毛泽东授意,郭沫若在答记者问时,多次指出:
胡适的资产阶级唯心论学术观点在中国学术界是很根深蒂固的,在不少的高等知识分子当中有着很大的潜势力。
……在某些人的心目中胡适还是学术界的孔子,我们还没有把他打倒,甚至可以说我们还很少碰他。
中国近30年来,资产阶级唯心论的代表人物就是胡适,这是一般所公认的。胡适在解放前被人称为圣人……他和蒋介石两人一文一武,难兄难弟……
换句话说,之所以要批判胡适是因为胡适思想仍然在某些人心中留有“余毒”,为了清除这些“毒素”,就必须向胡适曾经批判孔子那样批判他。
还有就是胡适曾经帮助过蒋介石,所谓:
略有几茎白发,心情已近中年。
做了过河卒子,只能拼命向前。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489ebec70bfbf9cc152b09a9b3ba6183.jpg)
胡适
2
也许有人会对毛泽东和郭沫若称胡适是中国近现代某些人心目中的孔子和圣人感到奇怪。
但是 只要我们稍微了解一些中国近代学术史,就会明白为什么影响中国乃至世界近现代历史进程的政治伟人毛泽东和中国文化界的著名人物郭沫若会这么认为。
对于胡适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地位,余英时曾经有过这样一段概括:
在许多思想和学术领域内——从哲学、史学、文学到政治、宗教、道德和教育等——
有人亦步亦趋的追随他,有人引申发挥他的观点和方法,也有人和他从容商榷异同。
更有人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他施以猛烈的批评,但几乎没有人可以完全忽视它的存在,这一事实充分的说明了他在中国近代(学术)史上所占据的枢纽地位。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锋和旗手,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胡适无疑是众望所归的青年领袖。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4a18119f209314924e88acbe91d8cb4b.jpg)
中国20世纪20年代的青年领袖——胡适
新文化运动中,他始终与传统势不两立:
正因为二千年吃人的礼教和法制都挂着孔丘的招牌,故这块孔丘的招牌——无论是老店,还是冒牌——不能不拿下来,锤碎,烧去。
胡适的功劳不仅在于砸碎了一块招牌,破除了中国几千年的老旧学术范式——
还在于他在整理国故的基础上将西方的学术范式和思想模式引入中国,确立了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范式和思维模式。
其影响之大,连中国最早的一批马克思主义者也盖莫能外。而毛泽东自身也曾深受胡适的影响。
1936年,他对美国记者斯诺坦言:胡适一时成了我的楷模。(《人生尽头的前一年:毛泽东提到了胡适,胡适想到了毛泽东》一文,这里就不再赘述。)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0e5ce2b900fae5424721f44755550b38.jpg)
毛泽东
3
如毛泽东这样的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都深受胡适影响,胡适对中国现代其他知识分子的影响可想而知。
可就像孔子的思想不符合近现代的中国一样,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形势的变化,胡适的思想也已经不符合当时(20世纪30年代-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
建国初期的上世纪50年代,著名作家杨沫在“革命+历史”的创作范式下,创作了一部长篇小说《青春之歌》。
该作品通过女主角林道静的三次革命恋爱经历描绘了林道静从个人主义知识分子成长蜕变为一个共产主义战士的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
小说中林道静的三个爱人,余永泽、卢家川和江华分别代表启蒙主义知识分子、十月革命后理论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新型知识分子。
林道静的第一任爱人余永泽,毕业于北大国文系,是一个典型的受过新文化运动洗礼的“骑士兼诗人” 。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e6949cbd9f1a868d988036ce501c9d60.jpg)
剧照Ⅰ电影《青春之歌》
刚开始他用自己的知识和充满激情的罗曼蒂克爱情,以及自由、自我的个人主义观念拯救了即将被旧社会吞噬的林道静。
但是在林道静和他组建家庭以后,余永泽的个人主义逐渐原形毕露,他对林道静的爱变成了对卢嘉川的疯狂嫉妒以及对林道静的绝对占有。
而对待下层人民如贫农魏二大伯的极端吝啬,更是体现了他道德人格上的自私和冷酷,更显现出了他和林道静不可调和的阶级分歧。
后来这个曾几何时在新文化运动中激情澎湃的新青年还是丧失激情,沉溺到繁琐的“整理国故”中去,后来更是直接堕落成投机文人和政客。
这种书写的批判逻辑是,是胡适的思想让刚刚从老旧礼教中解放出来的新青年又埋头于对故纸堆的考据,使他们脱离现实,脱离当时的阶级斗争。
——而考据的最终指向,又是在替中国人民的敌人寻找可利用的统治依据。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040eb142bffa2397ebd43fb038ed392c.jpg)
新中国“十七年文学”的代表作《青春之歌》
4
在毛泽东看来,上述情形当时的文艺创作中有着很露骨的体现。
1950年3月在北京和上海等地上映的香港影片《清宫秘史》,否定义和团,同情光绪帝,试图把封建统治阶级腐朽的阶级属性归咎于慈禧个人的奢侈腐化。
1951年上映的国产影片《武训传》,出身社会底层饱受封建压迫的武训,不仅不去参加革命,反而幻想通过兴办义学,教授中国传统文化典籍,这种温和的改良手段来改变劳苦大众受压迫的命运。
当他授意江青去跟文艺界的相关负责人说,要对《武训传》这种改良主义思想进行批判的时候,江青却转达了周扬拒绝的话:
你这个人(江青),有点改良主义有什么了不起嘛。
毛泽东听了以后,亲自撰文对《武训传》进行批判,他写道:
像武训那样的人,处在清朝末年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者和反对国内的反动封建统治者的伟大斗争的时代,根本不去触动封建经济基础及其上层建筑的一根毫毛,反而狂热地宣传封建文化,并为了取得自己所没有的宣传封建文化的地位,就对反动的封建统治者竭尽奴颜婢膝的能事,这种丑恶的行为,难道是我们所应当歌颂的吗?
于是,文艺界的主要负责人开始反思,连周恩来都为此做了检讨,并针对《武训传》组织大规模批判。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5452af713e7f9f5f7d10600c60c853e0.jpg)
武训传
然而,毛泽东对这次文艺界组织的对《武训传》批判所取得的效果并不满意。
因为后来他就《红楼梦》研究问题给中央政治局领导及文艺界相关负责人写的信中说:
被人称为爱国主义影片而实际是卖国主义影片的《清宫秘史》,在全国放映之后至今没有被批判。
《武训传》虽然批判了,却至今没有引出教训,又出现了容忍俞平伯唯心论和阻拦小人物的很有生气的批判文章的怪事。
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毛泽东认为《清宫秘史》《武训传》和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问题是相互联系的。因此,他说:
看样子……斗争可以开展起来了!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ac3352dd259c93dbca825eed3a1b0025.jpg)
电影《武训传》
5
关于胡适做蒋介石的过河卒子,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30年代。
尽管作为一个自由主义者,胡适从来都没有加入过国民党,而且还曾经在报刊上发文抨击孙中山的思想不切实际以及蒋介石的独裁。
如1930年,他在上海中国公学当校长的时候,就因为人权的问题与国民党发生激烈的尖锐冲突。
为此,胡适曾经在《新月》上连续发表《人权约法》《我们什么时候才可有宪法?》《新文化运动与国民党》《知难行亦不易》等多篇文章质问国民党与蒋介石。
但是越到后来,他和国民党与蒋介石的关系就越近。
1932年11月28日,胡适与蒋介石在武汉首次见面,此后对国民党的专政和蒋介石的独裁,胡适逐渐由抨击转变为规谏。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0043ca2e1dd13eb74ffd7aa18e2bc2e5.jpg)
蒋介石Ⅰ影视形象
对此,瞿秋白和鲁迅不无讽刺地说,人权抛却说王权。
从那时起,胡适从一个不偏不倚的自由主义战士变成了表面上虽然无党无派,但实际上却服务于国民党和蒋介石的“王的诤臣”。
1937年9月,胡适听从蒋介石的调遣,离开了北大,出任中国驻美大使, 至1942年9月卸任。
这期间他写了那首包括毛泽东、郭沫若在内很多人说起他来,都喜欢引用的小诗。前面已经引过,这里不妨再看看:
略有几茎白发,心情已近中年。
做了过河卒子,只能拼命向前。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d25565a124b46065f93d6b655a37a5d9.jpg)
胡适Ⅰ影视形象
作为蒋介石的过河卒子,解放战争爆发以后,胡适虽然没有在战场上为蒋介石冲锋陷阵,身先士卒,可他在舆论场上却为国民党极力鼓吹,先后发表:
《眼前两个世界的明朗化》《两种根本不同的政党》《我们必须选择我们的方向?》《自由主义是什么?》等亲美反苏,亲蒋反共的演讲和文章。
1948年底,胡适拒绝了延安方面请他留下来的请求,仅仅携带了他父亲的《脸谱》和少量文稿就行色匆匆地登上了蒋介石派来的专机飞去南京。
就这样,曾经影响中国几十年的胡适之,走了——
到死也没有返回大陆——
到死,也没有再返回生他养他,让他发光发热的故土。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4be4f0ccaa1a42d3648f35b9f56cc48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