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选择一个朝代穿越回去,也许很多人会选择宋朝。在人们的印象里,宋朝是个经济社会高度繁荣开放、文化艺术和科技发展攀上一个高峰的“黄金时代”。
历史学家陈寅恪曾认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确实,像繁华如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汴梁街市,让人惊艳的理学、宋词、书画、瓷器等文化艺术成就,高水平的文治与城市化进程,都使得宋朝带上光环,受到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但如果把目光放到宋朝的政治统治和军事上,就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积贫积弱的朝代。
被辽、金、夏等多民族政权环伺的宋王朝,国土疆域在历朝历代中并不算大,甚至还被瓜分不少,成为一个屈辱的标志。更别说连皇帝都曾被别国俘虏成为阶下囚,下场凄惨。
可以说,宋朝是一个矛盾的朝代,既有光鲜灿烂的一面,也有贫弱无能的一面。


就跟会拥有优缺点和多面表现的人一样,宋朝也有着多样性,没有绝对的好与坏。我们要跳脱出长久以来对宋朝的种种赞誉和美化滤镜,也避免一味的否定和批判,对其祛魅。
如浙江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吴铮强所说,要“将宋朝放到全球及整部中国王朝史的视野中加以辨析”,才能真正认识并理解这个并不完美又具有特点的宋朝。
吴老师的这本《宋朝的祛魅》通过多个议题,从不同方面对宋朝历史进行解读和还原,针对学界常见的观点和理论进行探讨评论,旗帜鲜明地表达不同于传统史学的观点,在对宋朝祛魅的同时,也为我们揭示一个真实而矛盾的宋朝。


针对陈寅恪提出的“赵宋造极论”,吴老师指出,虽然陈的新宋学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但仍然是一种文化保守主义。其理念以儒家伦理为精神内核,提出的民族文化本位主要是指传统士大夫文化。而这些在中国文化发展历史上并不能作为一个登峰造极的代表。
从历史上看,宋朝跟其他王朝一样,是历史发展中的一次王朝兴衰更迭,并没有什么特殊性。有所不同的是,与宋王朝同时存在的还有辽、夏、金、元多民族政权,尔后的政权更迭也自然而然地走向多民族竞争和上位统治的历程。

除了针对一些史学权威观点进行辨析,吴老师还围绕宋朝的宫廷政治、王安石变法、士大夫政治、理学文化等不同方面进行剖析解读,并分享了他亲身探访宋朝遗迹的“寻宋”之旅,从文字到实物达成一个祛魅的闭环。
这本书并不厚,由多个议题的文章组成,观点鲜明、直述核心、言简意赅,阅读起来轻松利落,有种打开视角、拨开迷雾见真章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