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兴衰路上踩过的那些“坑”

微格尔 2025-02-24 08:14:32

六百多年前,明太祖朱元璋以一介布衣起事,为自己拼杀出一个大明王朝,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改变了中国的命运。

国祚近三百年的明朝是历史上一个重要朝代,从前期的强权严酷,到后期的放任腐化,直至被清军灭国,究竟踩过哪些坑,经历过什么样的考验?

历史学家方志远教授的《走进明朝:从严峻冷酷到自由放任》一书,对明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存在的历史现象和事件进行深入分析,如“刑用重典”、“毋得用户部”、“传奉官”制度、“冠带荣身”等。

通过对大量史料的梳理解读,作者剖析了明朝社会的种种矛盾和变化根源,揭示明朝社会多元化的特点和王朝的兴衰历程。

明朝社会变化经历了从初期的严峻冷酷到后期的自由放任,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从洪武到正统时期,即公元1368~1449年,是严峻冷酷的时期。这很好理解。历经战乱,改朝换代后,国家百废待兴,需要进行强力控制以安定和复苏社会。

朱元璋的做法是通过“刑用重典”严惩官吏,废除丞相制度,设立内阁,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还通过强制性迁徙人口和对地方重赋税来“夺富济国”。

同时,身为开国皇帝的他对皇位的获得有种不安全感,因此在分封开国功臣勋贵后,又寻各种缘由大肆剿灭,像胡惟庸案和蓝玉案就诛杀了数万人。后来还设立了直接听命于他的锦衣卫,对百官进行监察,巩固皇权。

从正统至成化时期,即1436~1487年,随着治国上了轨道,社会经济复苏,严峻冷酷的政治气氛开始化解,商品经济蓬勃发展。

到了成化至正德时期,即1465~1521年,社会文化经济进一步发展和开放。事实证明,历史的车轮不会因为个人意志而有所改变,当一个国家走上轨道,经济发展起来,自会激发出一种原始动力,推动社会向前。

在立国初期明太祖定下的复兴国家的治国理念和政策,却成为大明王朝两百多年后走向灭亡的回旋镖。

因为“刑用重典”和“毋得用户部”,以及锦衣卫、东厂、西厂的存在,虽然整顿了贪官污吏,巩固了皇权,但也导致官员们的怠政,高压政策也使得整个社会处于恐惧紧张气氛之中。

成化年间出现的“传奉官”制度,即由皇帝直接任命有特殊才能的官员,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技术人才的提升和社会发展,但也破坏了选官制度,加剧官僚系统的腐化,也激化了文官集团的矛盾。

皇帝以为大权握在手中便能掌控住一切,但却无法保证自己和继任者能够事必躬亲,种种努力和心机却导致了明朝中后期政治上的放任腐化,党争和宦官专权的出现成为明朝走向灭亡的重要因素。

走进矛盾而复杂的明朝,可以看到它曾经生机勃勃,多元发展,也看到它不得不面临封建社会局限性带来的矛盾与危机,最终不得不走向衰亡。

0 阅读:0

微格尔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