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聚会和亲友合影、外出旅游拍张留念照、随手给自己来张自拍、去影楼拍套艺术写真集……在现代社会,想要拍张人像照那就是件简单至极的事情。
但是在没有相机和手机的古代,想要留下人物肖像,只能靠画家画下来,便形成了肖像画这一绘画类别。

中国的肖像画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曾出现许多名家名作,发展至明清时期最为鼎盛,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古代肖像画作品多出自这一时期。
但相比之下,在文人画的影响下,山水画、花鸟画比肖像画更为盛行。此前我对古画的关注也多集中在山水花鸟上,即使观赏一些有人物出现的画作,也多以山水或场地环境为主,人物在其中作为一部分画面构成而已,也未曾深究过肖像画的创作和文化艺术内涵。


其实,肖像画的创作也极有讲究,它与社会文化背景有着密切联系,有多种分类和功能,创作形式多样。画家在画下肖像前,一般会先和像主沟通,确定画像的形式和内容,如何塑造呈现像主的个人形象。
因此,通过肖像画中的人物表现,我们不止能看到绘画技法和风格特点,还可以探究出人物背后的历史环境和心理状态。再加上画作的题跋,还能展现出人物的社会生活状态和社交圈。


江苏省美术馆研究馆员万新华老师的这本《燕赏自娱:清代肖像画研究丛稿》,便是对南京博物院馆藏的十多件清代江南文人名流肖像画作品进行研究分析和考证,并勾连相关画作进行拓展延伸,从绘画技法、创作风格、像赞题咏、人物身份等方面进行抽丝剥茧般的解读,还原肖像画像主们的历史背景、社会活动和人生轨迹,展示出一个清代江南文人名流所构建的社会文化圈。

想不到,从一幅看似简单的清代肖像画名家禹之鼎的作品《白描王原祁像》,可以探究出太仓王氏家族发展史和家学传统、家族认同意识、家风传承脉络。
《白描王原祁像》的绘画技法和风格呈现出像主王原祁儒雅端庄的形象与悠然自得的精神状态,这跟他的祖父王时敏的肖像画《王时敏二十五岁小像》中呈现的姿势神态和风格颇为相似。而王原祁的曾孙王宸的一幅肖像画又沿袭了祖辈的传统,呈现出相似的姿势神态和风格。
不同年代和辈分的族人画像,既有后辈对祖辈的崇敬和家族荣耀史的怀念之情,也构成了一种蕴含着家族思想观念和家风传承的家族肖像图式,也是王氏家族的精神象征。

无论是传记肖像、祖宗像,还是行乐图、雅集图,肖像画所画的不止于人像,而是一段历史、一个时代与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