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夜话|当年大街小巷的吆喝声

人文历史武汉 2024-09-27 01:42:06
江城夜话 | 叫卖声中换春秋—当年大街小巷的吆喝声

原创 闵守华

自打进入商品社会,便有了市场。市场可以是固定的地方,也可是流动的场所,无论是固定还是流动,为引人注意,卖者少不了要在此开口吆喝(也称叫卖或喊唱)以招徕更多顾客。如老北京天桥下大市场的吆喝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少地方一些精彩的市声叫卖也成为当地特色。那各种各样、五花八门、南腔北调、抑扬高低的叫卖或吆喝,常是人们日常生活中耳熟能详的资讯信息,也是一种经久难忘的宝贵记忆。

武汉地处华中,历来人口与商品流动活跃频繁,市井生活繁华热闹,经商买卖的叫声吆喝也是层出不穷花样百出。如在大名鼎鼎的“天下第一街”汉正街的小商品市场上,一天到晚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叫卖声如潮水一般响个不停,堪称一景。

除在那专门的市场和商店里面呼客唤买之外,还有无数五行八作的贩夫走卒往来于大街小巷之间,边走边叫卖,其叫声更是如百鸟朝凤,让人常被轻轻唤醒,从而起身打望;或不禁驻足立步,侧耳恭听。

“哎——收荒货啊”。“弹棉花啊——”。“喝豆腐脑啊——”。还有卖米酒、卖麻花、修伞补锅、修绷子藤床、修整脚盆打箍打油……此起彼伏,你来我往,好不热闹。

说到叫卖或吆喝,武汉人称“喊”,一听到这种喊声,就知道是在卖什么或收什么的了,就用“卖XX的”或“收XX的”一个“的字结构”来代替此人此物。如收荒货收破烂的、卖米卖菜、卖油卖盐的、卖伏汁酒卖豆腐佬的,等等等等,应有尽有。“烧窑的,卖瓦的,都是一把的”,不仅一步到位点出其经营买卖的内容属性,还巧妙地传递出另种话外之音。

叫卖吆喝是做生意人赚钱谋生的手段之一,甚至是步入商场从业者的必修课程,所谓会做的不如会说的,会说的不如会喊的,会吆喝,才会招呼人。“起眼动眉毛,嘴巴跟着到”,过去一些老板对下面伙计常常这样要求。

别以为叫卖吆喝仅只是嘴巴一张,简简单单,其实里头大有学问,往往要苦下功夫,练就一套绝活,才能“先声夺人”。六十年代利济路有个卖煮莲子米小吃的小贩,沔阳(今仙桃)人,生意做得非常火爆,这与他那一口抑扬顿挫富有变化且生动形象的沔阳腔叫卖不无有关。且看这位沔阳佬挑着食担款款而来,把一只小铜铃铛轻轻摇响,嘴里喊唱道:“吃莲子米啊——刚从湖里摘回来的新鲜水滴、又香又甜、又大又粉的莲子米,不吃对不起你”。

么唦,怎么不吃就对不起自己了?立马就上钩了。问他味道像么样,几多钱一碗。他用喊唱声作答:“吃莲子米1角钱一碗,1角钱一碗,鲜美无比你家尝尝看。吃了它保证生津又止渴,润肺又化痰,神仙来了都懒得管”。几声地道的沔阳腔,如打快板样,不仅报出食物的内容和价格,还道出此物的美味与功效,加上抑扬顿挫,婉转起伏的音调,十分吊人口味。

小伢们嘴馋,见此立即围上去,但几个伢搭伙才买得起一碗,就说:“好少啊,加几颗咧”。他答:“莫瞎款,莫瞎款”,照例是一句非常特别的沔阳腔,像是又打起了莲花落和快板,一字一板,和那个“一角钱一碗、一角钱一碗”非常押韵,但此刻语气中略带了一点点揶揄和调侃。他重话轻说,有硬也有软,让你不好意思再讨再还,沔阳佬真是个个嘴巴蒿佬(厉害)不简单!这个沔阳佬嘴上虽如此说,手上还是用那小勺又从锅里捞起几颗莲米加在伢们碗里。伢们既得到实惠,又听了“表演”,对他更是喜欢。

那时最流行最普遍的叫卖吆喝声恐怕是收破烂的。小户人家都有此物,拿出来卖钱或换糖换花生,经济实惠,何乐不为,因此马路街道上和里份巷子里差不多每天都能听到这种叫卖声。长提街一带有一收荒货的小贩的吆喝十分特别,他吐词清晰,字正腔圆,且中气十足,前后连贯,使他的吆喝声显得更加脆响而嘹亮,把他想要的那些子宝贝玩意喊唱得非常撩人:

“哎——有破烂换钱啊。随么事都以可拿来换钱!破布烂渣滓(一说“烂鞋子”)换钱。破铜烂铁换钱。牙膏痞子(皮子)换钱。废书废报纸换钱。人头发换钱。猪骨头换钱。老鼠尾巴换钱。乌龟壳子换钱。琉璃珍珠、玛瑙翡翠换钱。金银玉器、古玩字画换钱……”

我的天,他你家一口气从破烂到珍珠,从畜生到活人,把那些七古八杂,百事百样的物类品种通通点到,滴水不漏;所有废品他来者不拒(其实还是有要求,如牙膏皮子不是铝的不要),越多越好,都有价值。且档次逐步攀升,价钱不断提高……这段“服务广告”,简直像胡必达(武汉著名相声演员)在说贯口样。武汉人夸胡必达嘴巴厉害,说“胡必达,嘴巴过油炸,搞得不好用刷子刷,还要用抹布抹”,这是真夸,我看他也差不到哪。小伢们一听到他声音,立即吵着嚷着要大人赶快把屋里那“牙膏痞子”拿去换糖换花生。

“啦啦啦,啦啦啦,我是卖报的小行家……”上世纪三十年代家喻户晓的儿童歌曲《卖报歌》是旧中国穷苦人家孩子窘困生活的生动写照。至六七十年代,武汉的伢们中仍不乏这种海选段的群众小演员在上演这《卖报歌》的现实版。他们穿街走巷大声喊卖:“哎——看今天的《长江日报》哇,美国总统肯尼迪遇刺被杀。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哎——《武汉晚报》、武汉晚报,武汉今晚真热闹,江里丢炸弹,岸上放大炮……”猛一听嚇一大跳,以为要打仗,原来当天正逢重大节日,晚上市里要在江上放烟花礼炮在报纸上作了预告。

网络照片

我们那有个十四五岁的哑巴男伢,父亲去世了,母亲又残疾,底下还有两个弟弟妹妹,区里街里虽说有救济,但远远不够,其他靠他檫皮鞋拉板车捡破烂随么事都做。

他到利济路口间回民餐馆门口檫皮鞋,不会喊叫,就在脚旁边放个纸板,上写“高头戴根金利来,底哈穿双拉呱(脏的意思)鞋(武汉话“鞋”读“孩”),你想跑去谈恋爱,肯定谈啪还是还(搞半天还是落空了,就因为这双鞋),赶快来檫鞋”!有人围上去看热闹,边还指指点点。旁边有一老者站在那拈须一笑,频频颔首道:“嗯,勤剃头,勤檫鞋,背时(倒霉)都看不出来。”

还有一个卖卷烟卖冰棒的伢,他卖的卷烟其实是在街上和电影院戏院剧场里捡的烟屁股头,回来后坼开成烟丝然后用手工自卷的,包好后放在一扁盒子中用绳子吊在颈子高头到文化电影院门口叫卖。那“卷烟”看着就上不了台面,但那时买烟要凭票,一些烟迷子们不够抽瘾来了顾不上那多也常来光顾他的流动烟哨。他像唱歌样在那大声喊唱叫卖,用的是当时最流行的劫夫作曲的《哈瓦拉的孩子》的曲调:

“哆来咪来哆咪,吃(武汉话读“七”)卷烟唻卷烟吃;索拉哆西拉西索,你是不是要解溲(他还兼卖解手纸,旁边是一公共厕所)?咪咪咪唻哆——你要是……”进口和出口他都兼营,小小少年,便尝尽了生活的磨难与艰辛。而在这五味杂陈的吆喝声中,也透出了人世间的冷暖沧桑、酸甜苦辣。

当然,绝大多数吆喝都是喜庆活泼的,所谓和气生财,笑声笼人,吆喝得好,既促进了销售又有喜感,乃至是一种“文化娱乐”。你听:

“洋糖——发糕,吃了——不长包”,一句一顿,一开一合,很有节奏和韵律感,内容也富有诱惑与感染力,且带着一股拖腔,让这声音传之久远,响遍四方,因此很容易招徕小孩子和他们大人的光顾。

“糯米行糖,越扯越长,一扯扯到汉阳(从汉口)”。天啦!有这长?“哎——你家们看那,刚刚发明出来的新产品新饮料——‘刨冰雪花坨’”。啊?好过瘾的名字啊!你一听不禁站住。那吆喝的内容又换了:“刨冰雪花坨,解凉又止渴,又经济又节约,5分钱一喝”。

哇——赤日炎炎下,火炉江城中,酷热难耐之时,听到如此佳音,无疑如遭逢一阵清新难得的凉风与甘醇味甜的雨露,顿觉凉爽惬意,必要先尝为快!

而“冰棒5分,雪糕1角,蒋介石的爱人过了脚(“死了”意)”,更是寓政治教育于冰棒雪糕之中,集享受美味与消灭敌人于一体,如此吆喝简直是要“激起全国人民的共鸣”,于是男女老幼,纷纷前来抢购。

“玻璃瓶——卖”,是回收可二次利用的空玻璃瓶,如酒瓶油瓶罐头瓶等,小孩子们听到了,立即跟着一起大声应和“剥你皮——卖”,简直是天衣无缝,完美对接,连音调节奏都一模一样!那收买者一下子怔住,不禁满脸通红,颇显尴尬;但转而抿嘴一笑,一点都不发恼——有人正拎着一网兜空瓶子过来了,或许正是这些伢们帮着喊来的咧。

有个卖“嘀咚”的(一种玻璃喇叭)有点倒霉,他靠在路边手持一喇叭状的玻璃长管在那吹起来,莫说,那声音真好听,如单簧管样,一下子吸引了不少人。但这玩意不禁吹,三哈两哈就会吹破再不响了,大家都还不知道这其中的奥妙底细,还跃跃欲买。旁边一卖水果的搁不得他,嫌妨碍了他的生意,他晓得这里头的㞎㞎油,就一旁“帮着”打快板说起数来宝来,实则是在唱反腔“戳他的腐乳”:

“哎——嘀咚,‘嘀洞’,拿钱来送。送了两分钱,嘀了三个洞”。“哈哈哈”,周围人顿时醒悟,一阵哄笑,卖“嘀洞”的气得嘴巴直鼓,血往上冲(念4声),当然还是有人照买不误。

俗话说酒好也要来吆喝,叫卖吆喝的作用的确不可或缺。而别具一格形形色色的叫卖吆喝,往往一举两得,事半功倍,不仅招客引资,使生意兴隆,也给城市增添了不少色彩与生气。有一年,武汉市还搞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全市商业系统的行业技艺与市声叫卖吆喝的比赛,一时各行各业云集参赛,各路高手登台表演,有如百戏同台一起开唱,正是各臻其妙,各显神通,让人观后听后觉得大开眼界。

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后,商业经济大大繁荣,市面上南来北往南腔北调各种各样的叫卖吆喝如潮水般奔涌而来,加上电声喇叭组合音响录音机电视机等各种高科技高效率的手段加盟进入,还有那众多的明星影星、专家教授等帮着吆喝,推波助澜,城市更是显得市声鼎沸财源滚滚一派欣欣向荣景象。

但在这热闹背后,仔细咂摸品味,有时不免又有所失落与失望:因在这众多天花乱坠般的广告声中,包括它所代表的产品,往往昔日那种清新自然、朴实温馨、货真价实、真诚友好的味道是越来越稀少越来越变味了,取而代之的,更多都是些虚假做作、言不由衷、油腔滑调、粗俗不堪的噱头与幌子,让你不由感到隔膜生疏茫然无措甚至觉得像上当受骗了样,真是莫大的讽刺!

世上任何事情、物品,和人一样,都是有情感有温度有生命的,对此应常怀感恩之心、恭敬之心、虔诚之心与爱惜之心,切不可怠慢更不可亵渎。可惜眼下人心太浮躁,太急功近利利欲熏心欲壑难平!那些真诚美好、弥足珍贵的东西眼看正远离我们而去。但不管怎样,生活还将继续,各种各样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叫卖吆喝仍将继续陪伴在我们身边,不离左右。

历史也将在这阵阵起落的吆喝声中,不知不觉,变换着春秋。

打捞江城记忆 钩沉三镇往事

1951年汉口

转载请注明出处,勿侵犯知识产权!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