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夜话|五龙朝贺旧时黄鹤楼元宵节习俗

人文历史武汉 2025-02-17 11:07:06

原创 方东平

在武昌黄鹤楼,有“五龙朝贺元宵节”的集会活动。相传在清代最后一座黄鹤楼焚毁以前,每年的正月初七,江夏县(今武昌)的社会名流和绅商照例到黄鹤楼集会,商谈“五龙朝贺”的有关事项。人们把这事作为每年一度的盛典,花费巨资也在所不惜。

同治黄鹤楼

“五龙朝贺”即在正月十五午时,黄鹤楼正门前的场地上,摆设香案,两侧站着司仪的“大赞”和“亚赞”;五条龙灯并列香案前,黄龙居中,其右为红龙、蓝龙,其左为白龙、黑龙;一对青狮蹲伏在龙灯和香案之间。

当“亚赞”点烛、燃香、升表和敲馨之后,“大赞”高声宣布:“吉日良辰已到,执事者各执其事。”随即高呼:“奏大乐”,顿时锣鼓齐鸣,铙钹迭奏,应和着唢呐“呜哩哇喇”声,煞时热闹。一曲将终,“大赞”继唱“大乐上,奏细乐”,场上于是响起了舒缓的萧声,清亮的笛声和优雅的弦乐声。这时候,人们肃立静听,龙灯纹丝不动,狮子则婆娑起舞。

细乐奏罢,“大赞”开始说“迎神彩”,熟极而流的彩词一泻而下,“恭迎龙神下天庭,保佑国泰民安宁,五谷丰登六畜旺,春满乾坤福满门……”集会的群众在单双句之间分别垫上“喜呀”、“喜呀”的帮腔,一唱众和,响遏行云,洋溢着节日欢乐的气氛。与此同时,狮子就地匍匐,摇头摆尾作聆听状;龙灯则在原地掉头,不停地曲折回环而挥舞。

说完整段迎神彩词,就进行求福的仪式。龙灯原位静立,人们将25条不同颜色的绸巾披挂在5个龙头上。微风轻飏,绸巾飘拂,龙的眼珠也缓缓转动,好像在欣赏绸巾上写的“寿登期颐”、“麒麟送子”、“连中三元”等吉祥词句。有些绸巾上画有“天官赐福”、“松鹤延年”、“招财进宝”等喜庆花样。

方便、好用

人们献彩时,雅乐再奏,狮子翩翩起舞。“大赞”朗诵求福彩:“一贺列位皓首翁,眼明身健耳也聪,天增岁月人增寿,寿比南山不老松;二贺读书诸相公,书中自有千钟粟,十年寒窗饱学后,雁塔题名乐融融;三贺众位店主东,陶朱事业日方中,财如东海长流水,生意越做越兴隆……”在抑扬顿挫的彩声中,人们有的帮腔,有的用升子装着玉米一把一把地向龙撒去,有的向龙灯磕头作揖,有的一串接一串地放鞭炮,整个仪式达到高潮,人们在喜笑颜开中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说完求福彩,以鼓乐为前导,依黄、红、蓝、白、黑的顺序,五条龙灯首尾相接,两条青狮殿后,绕黄鹤楼与仙枣亭、涌月台等游行一圈,“五龙朝贺”的典礼即告结束。

清光绪十年(1884年),一场大火烧毁了黄鹤楼,这种民俗也随之消失。

打捞江城记忆 钩沉三镇往事

转载请注明出处,勿侵犯知识产权!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