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田联申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曾经是人们对现代化生活的追求。苏联革命导师列宁提出过著名的口号“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他的理想社会就是“苏维埃加电气化”,可见电在现代社会的重要地位。
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制成世界上第一台工业用发电机,“电”始为人类使用。中国最早使用电能是1879年(清光绪五年),当时在上海租界的英国人为了欢迎美国总统格兰脱路过上海,特地运来了一台小型引擎发电机,8月17日至18日在上海外滩使用了两个晚上。1882年,英国人在上海租界设立上海电光公司,为中国土地上最早的发电厂。
“驾乎津门,直追沪上”的汉口,在1906年用上了电,《汉口租界志》载“租界地区的电力工业始于1906年。据1906 年汉口《关册》记载,洋(英)商电灯公司于九、十月开市,路灯只三盏,行家多有装点者,颇合用并供给清水。”。比上海晚了24年。

1908年,汉口的大清邮政总局由江汉关迁至太平路(今江汉路)河街(今沿江大道)口的三菱洋行营业。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图书馆网站上的照片,留下的影像记录了这个历史画面,三菱公司的墙上置有中英文招牌“大清邮政总局”,在江汉关与三菱洋行中间有一盏路灯悬挂在空中,很有可能这盏灯是汉口电灯公司开张时设置的,此处有通往华界居巷(猪巷)的栅子,往来要道。
夜间,电灯照明在当时可是稀奇事啰,清末,汉口就有了路灯。

1920年代的汉口外滩,路灯照明,远处为亚细亚火油公司
汉口英商电灯公司旧址位于原俄租界开泰街现鄱阳街56号,2019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鄱阳街在俄租界时期为开泰街(Kitai Skaia)、又称中国街,1925年改为三教街、电灯公司为三教街2号,1946年合并于鄱阳街,现为湖北省电力博物馆。
在汉口鄱阳街与合作路交汇处的这座古朴的欧式建筑,虽历经百余年沧桑,却仍然稳重、挺拔,它是汉口租界最早、规模最大、经营时间最长的电灯公司,从这里传输出的电流,曾点亮了百年前汉口夜晚的第一束生活用电灯光。
1905年,英商在界限路(合作路)与当时英租界相邻的俄租界一侧建起汉口电灯公司的新厂房以及办公楼,由景明洋行设计,汉协盛营造厂施工,共三层,混合结构,钢筋混凝土楼板,顶上穹形钟塔。
电灯公司办公楼为L型,占据合作路与鄱阳街交汇处的东北角,建筑为罗马古典风格,粗壮的改良立柱将长条空廊间隔。四根立柱支撑,出檐宽阔,檐下雕饰精美。三层主楼拐角处顶上为四根圆柱撑起的塔亭,圆形塔盖下置四方钟楼,中为大钟。
根据法国知名历史学家阿兰·科尔班的研究,即便在欧洲,晚起晚睡、过夜生活起初也是“精英的生活方式”,并因为照明的进步而“具有了与现代性相联系的魅力”。像伦敦这样的大都市,1595年还曾颁布法令规定:“晚上9点之后,任何人不得在寂静的夜晚大声喧哗。”直至18世纪后,不断改善的城市照明条件,才使越来越多的市民乐于在天黑之后外出寻欢作乐,“不夜城”成了对一个现代城市的最高褒奖。(维舟《经济发达的江浙城市,为什么没有夜生活?》)
报载,湖北省电力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介绍,1906年,大武汉还没进入电气时代,夜晚的照明靠各种油灯,英国皮货商卜劳德集资3万英镑,在界限路8号(现合作路22号)成立英商汉口电灯公司,建起新厂房以及办公楼。当年就开始向英、俄、法三国租界供电,租界区竖起的路灯、屋内的电灯,是黑夜中长江边唯一的光亮之处,让汉口的百姓感到颇为新奇和向往。
在电灯进入汉口之前,中国人都是使用油灯,哪怕是皇家用的长明灯也只能是用油,多半是植物油;读书人“青灯伴读”点的也是油灯,农民用一根汤勺、一根棉捻,放进一点油,就成了简易油灯。其次为蜡烛,为黑夜增添些许光明。
直到19世纪“洋油”传进中国,才有了“洋油灯”“马灯”“汽灯”,使用的是煤油,石油加工而成,至今,飞机发动机仍用航空煤油作燃料。煤油灯比起中国传统的油灯有了巨大的进步,玻璃灯罩美观防风,亮度大增,其中的“汽灯”可为舞台演出提供照明。外商、买办及中国代理商走街串巷大力推销“洋油”,清末、民初,“洋油灯”风行华夏城镇,即便是电灯产生之后,在城郊偏僻处、在广袤的农村,煤油灯仍为主要的照明工具。
汉口广为人知的英商“亚细亚火油公司”就是煤油的供应商、批发商,该公司总部在伦敦,1890年在上海设中国总公司,1910年在汉口英租界设分公司(简称亚细亚汉行),下面又辖九江、长沙、宜昌等支公司以及庞大的销售网点。公司在汉建有大型储油柜,自办铁路和水上运输,与美国美孚、德士古石油公司长期垄断汉口及周边省份的煤油供应。
亚细亚火油公司汉口分公司1912年前后设在英租界江边三码头,后迁宁绍码头,不久又迁今胜利街京汉铁路南局二楼,最后自建亚细亚大楼(今天津路1号临江饭店)。1937年,美国大使馆从南京撤往重庆途中,在这栋大楼办公数月。

笔者收藏了一张摄于1906年的照片,华界石板路上设置有路灯,当为“洋油灯”,若每晚照明,须有专人添油、点灯。据考证,照片摄于今多福路广货巷一带。
“洋油灯”的时代好景不长,20世纪初上海、天津、汉口等城市,电灯开始取代油灯,毕竟电灯比油灯,照明效果更好,使用更方便、安全,合上开关,灯就亮了。

《汉口租界志》有如下记载:
汉口电灯公司(The Hankow light and Power Co.Ltd)又称英商电厂,1906年5月由英国皮货商集资3万英镑在今合作路创办。9-10月间开始向英、俄、法租界供电。最初装有3台小型直流发电机,总容量125千瓦。1911年增装300千瓦机1台,1915年增装400千瓦机1台,1920年和1924年分别增装1000千瓦机各1台,使发电机数量达到7 台,总容量达到2 825千瓦,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直流发电厂。
汉口电灯公司开办后,英、俄及法租界始安设电灯,并首开路灯3盏。随着电厂的不断发展,该公司为了扩充资本,3次发行股票,面值总额达16.03万英镑,均由交通银行以不记名方式发。首次发行股票有资本13万两,每股50两,有2 600股股份。无论国籍,均可投资成为股东。1906年5月发行时,华人踊跃购股。首次发行股票之目的,专为办租界内电灯。

汉口电力有限公司(The Hankow light and Power Company Limited)股票
1906年1月23日在伦敦成立。为汉口市提供电力和照明。
资本最初为20,100英镑,1918年增加到40,100英镑,1920年增加到60,100英镑,1926年增加到80,100英镑。
国家:中国 主题:电力供应 举办地点:伦敦(据维基网)
1907年,继汉口城垣内的英、俄、法租界有了电之后,原城垣外的德租界电厂开办,由德商美最时洋行出银约4万两,在德租界二码头(今二曜路口)开设美最时电灯公司,供应德租界街灯及私人用灯;德人英格尔为主任工程师,高姓华人为师傅,有职工20余人;该厂设备均为直流,最高容量为857.5千瓦。
1913年,日租界电厂由日本大石洋行开办,有资本4万元,位于上小路(今旅顺路)。有40千瓦柴油发电机两台,60千瓦柴油发电机1台,100千瓦蒸气发电机1台,总容量240 千瓦,均为直流,向租界地区供电。

汉口城垣1905年拆除,在城垣上建后城马路,1907年竣工,1908年既济公司大王庙(今利济南路)电厂发电,照片上可见天一阁、3根电线杆及路灯,远处烟囱为英租界茶厂。
汉口五国租界用电的同时,华界也不甘落后,1908年电灯照亮汉口华界,至1925年汉阳也用上了电灯,武汉三镇都用上了电灯。
1906年,浙江商人宋炜臣联络汉口商人王仿予、万㧑伯等申请筹办既济水电公司,并经总督张之洞批准,拨官款30万元入股以示支持。既济公司一月之内便集资300万元,同时兴建水厂和电厂。1908年8月电厂送电,开办时发电容量为1 500千瓦,1922年资本增加到500万元,1933 年发电容量增至16 500千瓦,为全国10余家华商公用水电厂中规模最大、资本最多的工厂,发电容量占全国华商电厂总容量的1/3。
1914年,武昌电灯公司创办,资金45万元,有300匹马力交流发电机2部,1927年因亏损转售给竞成电灯股份有限公司。在武昌电灯公司创办之前,清末张之洞创办的布局发电自用。
1925年,汉阳民营电厂由周恒顺厂主周仲宣等人合资开办,既为工厂照明,又为示范推广周恒顺厂生产的煤气发电机。
除了照明,电能还广泛用于其他领域。汉口的冰厂、汽水厂电动机代替了蒸汽机,生产机制冰、冰棒、冰激凌有“英商制冰”“中华”“和利”“万和”等冰厂,生产苏打水、汽水等饮料的有“那嘉利”“屈臣氏”“和利”等汽水厂,游戏场有“西园”“老圃”“新市场”,放映电影有“百代”“九重”“青年会”“汉口”“维多利亚”“万国”等影戏院,饭店饭馆有“安德生”“德明”“汉口”“法俄”等现代饭店,以及众多可打台球、跳舞、喝咖啡的“波罗馆”,丰富了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夜生活”不再寂寞。

讲座预告
打捞江城记忆 钩沉三镇往事

1938年江汉路•国货公司
转载请注明出处,勿侵犯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