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谢力军
——武汉境域地名变迁简史
武昌
历史上的武昌,长期居于三镇老大的地位,这得益于其位置紧要,成名早。陈寿《三国志》记载:“二年四月,刘备称帝于蜀。权自公安都鄂,改名武昌,以武昌、下雉、寻阳、阳新、柴桑、沙羡六县为武昌郡(西晋.陈寿《三国志.卷四十七.吴主传.第二》)。”“二年四月”指的是“魏黄二年”,就是曹丕称帝的第二年(公元221年),《三国志》以曹魏为正统,所以纪年依魏。孙权在武昌经营8年,到了229年,孙权称帝,顺理成章定都于武昌。
随着三国鼎立态势形成,荆州等长江中游的地理位置日趋重要,孙权将战略支点上移,明确昭示要“以武而昌”。

彼时的武昌,实为今之鄂州,今日武昌那时称夏口。夏口江边有黄鹄山,“黄鹄山东北对夏口城,魏黄初二年,孙权所筑也......对岸则入沔津,故城以夏口为名,亦沙羡县治也。(北朝.郦道元.《水经注校注.卷三十五.江水三》”夏口城是武汉市区内第一座有明确纪年的古城。“沔津”即汉水入江处。黄鹄山就是蛇山,也称黄鹤山,从“鹄”变为“鹤”,很多地名都经历了这样口碑相传中想当然的转音过程,并有美丽神话套餐推出,讲故事我们从来都是自带流量。
据:“吴黄武二年,城江夏以安屯戌地也。城西临大江,西南角因矶为楼,名黄鹤楼(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卷二十七.江南道三》)。”原来黄鹤楼最初本是座瞭望塔或碉堡。这也难怪,修夏口城就是把武昌定位于长江中游的重要军事拱卫基地。夏口此时也是江夏郡和沙羡县的治所。苏轼《前赤壁赋》有“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句,苏辙《赤壁怀古》诗云“新破荆州得水军,鼓行夏口气如云。”回望当年明月,多愁善感的两兄弟少不了大发思古幽情。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江夏郡旧置郢州......平陈,改置鄂州。”(魏征《隋书.卷三十一.志第二十六.地理下》)。这个南朝的最后一朝——陈朝,隋灭陈后,今武昌改称鄂州(今鄂州那时为武昌县)。
唐元和元年(806年),鄂州设武昌军,升格了,这是“武昌”之名西移的肇始。西边这个武昌已成为东南贡赋转运中心,地位日显重要。宝历元年(825),宰相牛僧孺鄂州刺史、武昌军节度使一肩挑,治鄂6载,整肃吏治,减轻民赋,将武昌的土城改为砖城,北临沙湖,南抵紫阳湖,规模空前,为本地繁荣奠定了基础。而今之鄂州仍为武昌县治所,地位逐渐被新武昌取代。
唐中期两个“武昌”同时存在,唐代诗人刘长卿的《孙权故城下怀古,兼送友人归建业》诗里,故有“上下武昌城”之说:
雄图争割据,神器终不守。
上下武昌城,长江竟何有。
古来壮台榭,事往悲陵阜。
寥落几家人,犹依数株柳。
唐宋以降,武昌始终不失其“用武之郭”的战略地位,治所时而“军”、“郡”,时而“州”、“府”,老大地位长期无撼。江夏郡自汉初设置,辖区常变,名字长在,直到唐中叶始废。
1913年,有一千多年历史的武昌县(鄂州)改寿昌县;老资历的沙羡自隋初改为江夏县后,1913年改为武昌县,一直到上世纪改开后复更名江夏区。肥水不落外人田,两千多年里,“鄂州”“武昌”“江夏”这几块响当当的金字招牌,在这三个地方转来转去交替冠名,映衬着一代又一代统治者的王图霸业和似水流年。

江汉平原
汉阳
汉阳是武汉境域内最早有人类活动的地方,1997年,在汉南区纱帽山(原属汉阳县)发现了距今1~5万年的古人类头盖古化石,被命名为“汉阳人””化石。汉阳甚至是地球上最早有脊椎动物生存的地方,在汉阳锅顶山曾发现4亿多年前的鱼化石。这种古鱼类还没有进化出牙齿,被命名为“汉阳鱼”。
据《隋书.地理志》:“汉阳,开皇十七年置,曰汉津,大业初改焉,有沌水。(唐.魏征.《隋书.卷三十一.志第二十六.地理下》)”就是说,在“开皇十七年”,即公元597年隋文帝时期,称汉津,到了“大业初”(公元605年),隋炀帝君临天下,改汉津为汉阳,这应该是汉阳地名最早的官方版本。这是一个标志性事件,从彼时起,武汉境域正式开启“双城模式”。
那时的汉阳棹歌欸乃,诗情画意。元安庆郡守余阙曾有《登太平寺次韵董宪副》诗曰:
野人篱落通潜口,贾客帆樯出汉阳。
汉口也是诗人热衷于吟咏的对象,李白《赠汉阳辅录事二首》:
汉口双鱼白锦鳞,令传尺素报情人。
其中字数无多少,只是相思秋复春。
彼时汉口与汉阳地理上完全连在一起,不分彼此。虽然汉口作为地名早就出现于《北史》《南史》《隋书》等各种史书中,但在武汉三镇中,汉口资历最浅,这块湖沼蛮荒地一直只是汉阳的一部分。多种《汉阳县志》称到了明洪武年间,还罕有人烟,明中叶开始,才有人居住,最初是一户张姓(一说萧姓)在此落户垦荒。

古云梦泽与江汉平原示意图
汉口的真正兴起不过500多年的历史,这得益于一次水文地理的大变迁,即汉水改道。
历史上汉水改道有过多次,个中原因得从江汉平原的水系渊源、特点说起。《尚书.禹贡》上说“荆及衡阳惟荆州。江、汉朝宗于海,九江甚中,沱、潜已道,云土、梦为治(汉.司马迁《史记.卷二.夏本纪第二》)。”《尚书·禹贡》是一篇产生于战国时期,托名大禹的地理名作,古人对该文推崇备至,《史记》《汉书》皆载其全文。
《禹贡》和柏拉图的《理想国》差不多同时期产生,都是关于国家治理方案的经典,《禹贡》以地理为纲,经天纬地,句句实锤,《理想国》虚构故事,通篇隐喻。《禹贡》就是华夏先民心目中的《理想国》。分处东西方的人类在同一历史时期不约而同地仰望星空,有点量子纠缠的意思。
《禹贡》这段话说的是我们江汉平原的前世今生,我对这个深有兴趣。这几句话寥寥数语,信息量很大——。
1、荆山和衡山南面是荆州,长江、汉水象诸侯朝见天子一样奔向海洋;
2、(待)洞庭湖(九江)的水系大定了;
3、(待)沱水、潜水均疏通以后;
按:文中有注曰:“水出江为沱,汉为涔”,“涔”亦作“潜”。有认为沱水在今湖北枝江县东,,一说沱水就是夏水。潜水泛指潜江境域的古汉水支流,与今潜江竹根滩镇附近的芦洑河有关联,均已消失。
4、云梦泽一带就可以耕作了。
远古时代,汉江下游为洪泛区,低洼的江汉平原就在古云梦泽的主体范围内。秦汉以前,云梦泽还是绵延广袤的湖泊河流交汇之地,江、汉流到这里呈漫漶状态,河道常消失在云梦泽巨大的水体中。季节更替、水位消长、江湖不分。古代作者常把江汉、江夏、夏水、沔水等混称,而且各史料之间时有不一致和相抵触处,水势不定,古人也犯迷糊,引得专家学者们争来争去捣糨糊。我猜在此生息的先民们,世代在自己那一亩三分地里打转转,恐怕更分不清哪是江、哪是汉、哪是湖泽。
不过,这并不影响先民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过自己的小日子。每年汛期,长江、汉水夹带大量泥沙在这湖泽盆地沉积,天长日久,逐渐形成江汉内陆三角洲,而湖面则不断分割、萎缩。到唐宋时,古云梦泽已演变成了平原与湖沼交错杂陈的自然地貌,河道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巨大的湖泽天然具有强大的洪水调节能力,伴随着“千湖之省”的美誉,农耕文明在美丽富饶的汉江平原上日益发展成熟。随季节变化,丰水期与枯水期交替,水清濯缨,水浊濯足,悠然自得。
想当年,我的家乡岳口之所以不惧洪水,敢在汉江大堤上修建繁华的堤街,正是由于云梦、洞庭等湖泊像大地之肺,呼吸吐纳,包容万物,只要不是汛期,就可以或经营、或耕作,各安其道,休养生息。宛然便是宋.徐俯在《鹧鸪天》词中描写的悠悠水乡景致:
七泽三湘碧草连,洞庭江汉水如天。
朝廷若觅元真子,不在云边则酒边。
酒肉道士都出来了,是不是有点道法自然的味道?
流过江汉平原,抵达武汉境域,快融入长江了,汉水继续着自己“散马无笼头”的飘忽舞姿,不是径直向东,而是迂回漫入汉阳众多湖泊,然后在多处分汊入江,并无恒定的入江主道。
向南的舞步,与至今尚存的后官湖、南太子湖、三角湖、龙阳湖等亲密接触,然后,约略在龟山南边如今已消失了的鹦鹉洲、还有白沙洲等处入江,《尚书.禹贡》中的“入于大别,南入于江”就是说的这条入江路线,“大别”,大别山,指龟山;也有流经墨水湖和月湖的,可能在龟山北边即现在的入江口入江,但非主流;
还有从今东西湖区的新沟到黄陂县武湖的沙口这条路线,也是汉水入江故道;向东北方向的流向,明代的汉阳方志叙说较详:“襄河,离汉口北岸十里许,即古汉水正道。汉水从黄金口入排沙口,东北转折,环抱牯牛洲,至鹅公口,又西南转北,至郭师口,对岸曰襄河口,约长四十里,然后下汉口(明.秦聚奎.《汉阳府志.卷之二 疆域志》)。”如今汉口的北湖、后湖、菱角湖等都是汉水迂曲回旋留下的纪念。
汉水分汊入江历史的终结,缘于明成化初年连年的大洪水。《明史.地理志》记载:“汉水自汉川县流入......成化初,於县西郭师口之上决,而东从山北注於大江,即今之汉口也。”“成化”为明宪宗朱见深的年号,郭师口,就是今之郭茨口,“山北”即龟山北边。在1465~1470年的几年间,汉水中下游连年洪水,多地溃口,浊流咆哮而下,“很黄很暴力”地径向东去,自郭茨口一带裁弯取直,硬生生冲开一条主河道,在龟山北麓龙王庙处注入长江。

清宣统初年(1909)汉正街的码头
汉口
汉水改道,改变了汉阳的版图,把汉阳从中间一分为二。汉水之南为汉阳府衙所在地,所以南边仍然称汉阳(按阴阳学说,水之北才为“阳”,此时也顾不了啦),汉水之北则为汉口。
汉水客观上成了“大汉口”崛起的助推剂。汉口处于沟通长江、汉水和南水(洞庭湖水系)三大水系的枢纽地位,港阔水深,形成了以前武昌、汉阳原有港埠无法比拟的巨大地理优势和运输潜力。此时正值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早期,商品经济兴起,汉水之上,陕西商船长年络绎于途。汉正街那时还叫“正街(官街)”,近水楼台,成为汉口崛起的引擎。
万历版《汉阳府志》的“总修”,刑部主事秦聚奎在该《志》中有记:“汉镇市民,不事田业,惟贸易是视,前此商船四集,贸易纷华,风景颇称繁庶(明.秦聚奎《汉阳府志.卷之二 疆域志》。”这是一次长达数百年的梦幻般发展之旅,老字号叶开泰、谦祥益、汪玉霞、曹祥泰等相继在此发迹。
“十里帆樯依市立,万家灯火彻宵明。”明清之际的汉口已相当繁盛,位列四大名镇,号称“天下四聚”之一。到了1898年,张之洞奏请将汉口分治成立夏口厅,汉口遂从汉阳县治下正式划出。现在有武昌区、汉阳区,没有汉口区,汉口中心城区分为硚口、江汉、江岸三个区,它的规模太大了。
得益于一次在“不可抗力”面前的“顺其自然”,汉水改道后,隋代以来武昌、汉阳夹江并峙的双城模块,演进为三镇鼎立格局。武汉在全国的经济地位迅速上升,成为“楚天第一大都会”“东方芝加哥”。我们领受了大自然左右人类历史发展的磅礴力量,真是“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打捞江城记忆 钩沉三镇往事

民国武昌艺专
转载请注明出处,勿侵犯知识产
主编:田联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