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史笔记198:亨利四世登基后面临的二大棘手的问题(下)

永哥历史 2025-03-30 04:14:11

1、亨利四世登上王位后需要应对的第二大棘手的问题是宗教问题。宗教改革运动爆发后,德国于1555年签署了《奥格斯堡条约》,确立“教随国定”原则,即诸侯有权决定其领地内的宗教信仰,天主教和新教诸侯势力得以并存,但也使德国在宗教与政治上更加分散,难以形成统一力量。

2、但法国就不同,法国历任国王与罗马教廷的关系一直比较紧张,部分原因是法国国王自认为是圣路易(路易九世)的继承人,拥有独立于教廷的合法性。这种独立性使得法国国王在宗教事务上有较大的自主权。

3、《南特敕令》是亨利四世颁布的,旨在结束胡格诺战争,给予胡格诺派一定的宗教自由。然而,这个敕令在天主教徒和胡格诺派中都不被完全接受。天主教徒认为宗教应该统一,而胡格诺派则对亨利四世的宗教立场感到不满。

4、亨利四世原本是胡格诺派,但为了获得法国王位,他改宗天主教。这一举动使得胡格诺派感到被背叛,因为他们认为亨利四世为了权力放弃了信仰。而天主教徒也对亨利四世持怀疑态度,认为他并非真正的天主教徒,只是为了政治目的而改宗。

5、法国历史上传统的宗教观念是所谓的“高卢主义”,强调法国的教会事务应由法国人自己管理,而不是由罗马教廷干预。这种思想从腓力二世开始就根深蒂固,历代法国君主如腓力四世、查理七世和弗朗索瓦一世都采取措施巩固这一原则。

6、与高卢主义相对的是越山派,越山派是指那些承认阿尔卑斯山另一边罗马的教皇权威的天主教徒。越山派在法国一直处于弱势地位。所以亨利四世上台后,立即驱逐了耶稣会修士,向法国教会表明态度,他是站高卢主义的。

7、但由于亨利四世继位后,面临着复杂的国际局势。西班牙对法国的敌意和干扰是主要挑战之一。西班牙不仅在政治上对法国施加压力,还在领土上对亨利四世的祖业纳瓦拉王国进行了侵占。所以亨利四世在1595年决定与西班牙开战。

8、当时教皇国在西班牙的强势影响下处于被动地位。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甚至强势干预教皇的选举。随着法国与西班牙的战争爆发,教皇克莱芒八世选择支持法国。他解除对亨利四世的绝罚,承认其为法国合法国王。为了改善与教皇国的关系,亨利四世在宗教政策上做出妥协,包括重新接纳越山派的耶稣会修士。

9、越山派耶稣会修士在法国的存在引起了高卢主义者的不满。亨利四世颁布诏书,要求在全法国执行特伦托大公会议的决议,但遭到了巴黎神学院和巴黎高等法院的反对。这使得亨利四世与法国天主教会的关系非常紧张。

10、尽管与西班牙的战争在1598年结束,亨利四世并没有选择驱逐耶稣会修士。原因有两个:一是直接驱逐会显得过于粗暴;二是维持与教皇国的关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牵制西班牙。

11、但为了平衡各方利益,亨利四世在1603年为耶稣会修士设立了四条规矩:一是必须宣誓效忠法国国王,且法国的耶稣会以法国人为主;二是领导层中不允许有西班牙人和意大利人;三是不允许参与政治活动;四是必须遵守法国的法律和所在地主教的监管。

12、1611年巴黎高等法院对耶稣会教士提出新要求,称为“新四条”。一是承认法兰西议会权威高于教皇;二是法国国王的世俗权力直接神授且绝对独立;三是听忏悔的神父有义务向行政长官揭露反对君主的阴谋;四是教会服从世俗权力。

13、1610年,法国国王亨利四世在巴黎乘坐马车时被刺客让–弗朗索瓦·拉瓦亚克刺杀。拉瓦亚克是一个来自夏朗德省的天主教徒,他声称自己是受到“神的裁决”指引而行刺。尽管他在审讯中坚持自己是独自行动,但事件的时机和背景使得人们怀疑背后可能存在更复杂的政治阴谋。

14、这一事件导致苏利公爵所建立的政治体系就此崩溃。亨利四世死后,他的长子路易十三继位。当时路易十三年仅9岁,因此由他的母亲玛丽·德·美第奇担任摄政。这是美第奇家族中第二位担任摄政的王太后。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