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在关于耶稣传教的故事中,一个经典主题就是耶稣拣选十二个门徒,而对早期基督教来说,一个门徒就是一个地方的信仰团体代表。这些地方性团体,会把自己的起源追溯到某一个门徒的身上。他们都是由耶稣亲自拣选为门徒,具有平等的身份,进而表明各地的教会也具有平等的身份。
2、早期基督教尊重地方性和多样性,这体现在其经典的多样性上。例如,关于耶稣生平的福音书有四部:《马太福音》《马可福音》《路加福音》《约翰福音》。马太和约翰是耶稣的门徒,马可是彼得的助手,路加是保罗的助手,分别代表彼得与保罗。
3、虽然以门徒名字命名,但实际作者可能是分散各地的信仰团体。这些团体对耶稣的言行有不同的记忆和理解,因此写出不同的福音书。这些福音书都被纳入《新约》,表明地中海各地的教会平等认可这些内容不同、来源不同的福音书,没有真假或高下之分,它们共同构成教会的经典。
4、基督教诞生于地中海东岸的耶路撒冷,地处亚非欧枢纽位置。其核心信仰是超越性的上帝,不针对特定阶级或贬低其他民族,具备全球性宗教潜质。基督教早期缺乏强领导核心和组织统一性,仅保持核心信仰和基本礼仪的统一,因此在传播中能因地制宜,适应不同地区文化,通过"全球地方化"实现全球性发展。
5、在基督教《新约圣经》里,将近一半的作品是以古代城市的名字命名,比如说《罗马书》《哥林多书》等。这其实反映早期基督教传播是以城市为中心这样一个基本事实。福音先在城市里传播,然后再扩散到周围的乡村地区,所以早期基督教自然而然地以若干的重要城市为中心,形成地方性教区。
6、早期基督教教区负责人最初没有固定称谓,有时称"长老"或"监督",其职责兼具灵性指导与实务管理。在教会发展初期,出现了多种思想流派,形成"试错"过程。
7、其中被判定为异端的主要有:诺斯替主义,认为人不是靠着对历史真实人物耶稣的信仰,而是通过接受一种神秘的知识得救。它甚至认为耶稣不是真实的人,而只是一个虚幻的影子。还有一种叫孟他努主义,认为《旧约》是圣父时代,《新约》是圣子时代,当下则是圣灵时代。每个人都能从圣灵那里接受灵感,解释《圣经》和信仰,所以不需要建立制度化和层级化教会。
8、在争论中,教会领导人的核心地位不断强化,成为信仰权威。这些权威需要辨别正统与异端,系统诠释信仰,并建立层级化管理团队,最终形成“主教”这一固定职务。主教代表教会管理团队,负责核心信仰事务,而世俗事务由主教任命的执事管理。
9、以主教为核心的教区制成为基督教基本组织结构,教区划分可能依据罗马帝国行政区划或教会实际情况。2世纪初,维护主教权威成为突出现象,流行说法是“主教在哪里,教会就在哪里”,主教被视为教会生活的基础与标准,信徒需服从主教,如同耶稣服从上帝。
10、早期基督教在地中海世界的传播和建立以主教为中心的教区制为基础,这种制度可称为早期基督教的邦联制。主教在各自教区拥有全权管理权,不受他人制约,同时与其他教区保持松散的联盟关系。
11、这种邦联制在罗马帝国东部四大城市(君士坦丁堡、安提阿、耶路撒冷和亚历山大里亚)的教区中尤为明显,各教区互不隶属,享有完全主权。3世纪时,基督教已形成明确的主教自主观念,如西普里安主教强调主教间的平等与独立。由此发展出“自主教会”概念,即在统一教会名义下,各自主教会互不管辖。
12、在几股力量的推动下,部分地区的基督教从邦联制发展为更紧密的联邦制,主要体现在:其一面对思想潮流,主教们通过主教会议进行教义裁决,形成地区性联盟(如北非主教会议),以决议或宣言加强约束力。其二新主教按立仪式需其他教区主教参与,促进文化相近的教区形成紧密联盟。其三同一都市圈或行政区的教区更易联合。
13、联邦制的集中体现,就是“主教团”的形成。多个教区的主教聚集在一起,组成一个主教团,教会的统一体现为主教团的统一。主教团的决议对于每个教区都是有效的,但是主教团也并不是主教的上级,每一位主教都分享着主教团的权威。
14、联邦制的教会体制使一些重要城市成为教会中心,结合广泛区域内的宗教和社会力量,形成权威中心,甚至可以拒绝罗马皇帝对教会事务的干涉。君士坦丁皇帝试图干预教会事务,但一些主教如阿萨内修斯勇敢地挑战了皇帝的干预。
15、随着教会在更大范围内更紧密地联结在一起,教会从联邦制走向集权制,形成了一个平行于世俗政权的权威中心,这也是中世纪欧洲政教紧张关系的根源。
16、在基督教发展的最初阶段,罗马虽然重要,但和东部的亚历山大里亚、安提阿、耶路撒冷等城市没什么不同,地位平等。但是,2世纪之后,由于一些新的历史因素的加入,罗马开始稳步上升。
17、罗马位于地中海中心,政治、经济和文化资源丰富,富裕的罗马教会资助贫穷教会,提升了话语权。与此同时,东部传统基督教中心如耶路撒冷、安提阿和亚历山大里亚因战乱、文化分歧和神学派别对立而衰落。罗马在西部地中海自然成为领袖,到四五世纪时,罗马主教常在主教会议上发表基调讲话,地位日益重要。
18、罗马主教地位的提升部分依赖于"使徒统绪"理论,该理论认为神职人员的宗教权力源自耶稣基督,通过使徒传递给主教。在十二使徒中,彼得和保罗最为重要,他们的著作占《新约》大部分内容。由于这两位使徒都在罗马传教、建立教会并殉道,使徒地位的提升促进了罗马在基督教世界中的地位上升。
19、罗马主教主张自己拥有"首席权",认为彼得作为十二门徒之首创立了罗马教会,因此罗马教会应居首位。这一主张基于《马太福音》16章记载:耶稣称彼得为教会的"磐石",授予他"天国的钥匙"和捆绑释放的权柄。罗马主教自认是彼得的继承者,故继承了这些特殊权力。
20、罗马主教通过将"Papa"(父亲)这一普通称呼转变为专属头衔"教宗",正式确立了其首席权地位。罗马教宗声称拥有对所有教会的裁判权,使西部教会形成中央集权体系。这一主张在西部地中海世界被广泛接受,但东部教会仍保持邦联制组织方式,由此形成了今天天主教与东正教的分野。
21、基督教的“全球地方化”。基督教既在全球发展,又按照各地的社会与文化实际,采用不同的组织方式,实现充分的地方化。邦联制、联邦制和中央制,构成当今基督教世界多种多样的组织方式。
22、但所有这些派别都认为,他们源出于一,同属于基督教,一起构成“基督的身体”。但是在思想观念、礼仪制度和组织结构上却千差万别,这使得基督教有着复杂的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