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出发的全球史》91:丝绸之路上的基督教——景教

永哥历史 2025-04-02 03:05:42

1、唐贞观九年(635年),基督教东方亚述教会主教阿罗本率团抵达长安,受到唐太宗接见,这一教派后来被称为“景教”。景教在中国的历史比许多东欧和北欧国家的基督教史更悠久。

2、此外,印度流传的传说称,耶稣十二门徒之一的多马曾在公元52年抵达印度传教,并可能前往中国。印度马兰卡拉东方教会传说提到,多马从中国返回印度后才殉道。晚祷词中甚至有“通过圣多马,中国人和埃塞俄比亚人皈依了真理”的说法。不过,这一传说缺乏考古和文献证据支持。目前能确证的基督教传入中国的时间,仍是唐朝景教沿丝绸之路而来的时期。

3、基督教沿着古代丝绸之路传到中国,在中文文献中自称“景教”。“景”在中文里的意思是“太阳”“日光”或“大光明”。这与基督教所相信的上帝为光、基督出自真光是一样的意思。

4、早期基督教向东传播至西亚和中亚地区,在7世纪伊斯兰教兴起前,东方基督教会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宗教。亚美尼亚王国于301年将基督教定为国教。325年,两河流域教会在波斯萨珊王朝首都塞琉西亚-泰西封(今巴格达东南)举行主教会议。

5、410年,该地区主教再次开会,宣布与西方教会断绝关系,自称大公教会,因信徒多为亚述人,故称亚述东方教会,其使徒传承可追溯至多马身边的阿代与马睿。

6、亚述东方教会具有强烈的全球传教倾向,8世纪提摩太一世担任主教长时设立内外两大主教,分别负责内部事务和对外传教。对外传教的大主教常驻外地,灵活应对挑战。7至14世纪,该教会在丝绸之路沿线设立五个大主教驻地,如撒马尔罕和喀什噶尔河,在亚洲影响广泛。

7、亚述东方教会以圣咏、诗歌、讲道集等实践类作品作为神学表达方式,礼仪语言主要为叙利亚语,区别于西欧的拉丁文和东欧的希腊文。其教义通过颂歌而非论文阐述,部分术语采用音译,需参照叙利亚语还原原意。中国唐代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上的十字架样式即源自亚述东方教会。

8、现今中东和北美仍有亚述东方教会信仰团体,其十字架和礼仪经文与景教文献描述高度一致,证明中国的景教即亚述东方教会在华传播的结果。但直到今天,人们通常还会把景教和基督教的异端聂斯托利派混为一谈,认为景教是聂斯托利派被驱逐到东方乃至于中国的结果。

9、事实上,亚述东方教会在聂斯托利派出现前就已在亚洲存在,其尊崇的两位思想大师(圣厄弗冷和圣狄奥多罗)都早于聂斯托利。431年聂斯托利被定为异端后,虽有追随者被驱逐到东方并入亚述东方教会,但并非主流。

10、将两者混为一谈可能是欧洲教会的偏见,这种误解可能源于《马可·波罗游记》中马可·波罗的误认。由于《马可·波罗游记》对西方东方观的重要影响,加上伊斯兰教崛起后东西方交流减少,导致西方长期用"聂斯托利派"指称东亚基督徒。

11、人们对景教及其在华历史的深入了解始于1625年西安出土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该碑以汉文为主、叙利亚文为辅,记载了635-781年间景教在华传播史实,与《唐会要》记载吻合。20世纪初敦煌文献中发现的《景教三威蒙度赞》等经典,以及2006年洛阳出土的唐代景教经幢残体,进一步佐证了景教东传历史。

12、研究表明景教并非波斯宗教,其源头实为地中海东岸的大秦(罗马),唐玄宗745年诏书将"波斯寺"更名为"大秦寺"即为例证。这些发现纠正了将景教简单等同于聂斯托利派的文化误读,揭示了基督教早在7世纪就已传入东亚的历史事实。

13、唐代中国景教信徒都是些什么样的人呢?可以入手的第一种资料是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景教初入中国即受唐太宗接纳,在贵族阶层发展迅速。教士阿罗本被唐高宗封为"镇国大法主",并获准建寺。唐玄宗时期景教参与皇室活动,教士伊斯曾助平"安史之乱"。碑文作者景净是精通中亚语言的中国景教领袖,曾参与佛经翻译。景教文献翻译风格刻意模仿佛教典籍,主动融入本土文化。

14、第二种资料是洛阳出土景教经幢(2006年发现)。采用佛教八角形制,刻有《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经》,由粟特人安氏家族为母亲所立,反映中亚移民的丧葬习俗,完整记录购地、安葬、迁墓过程,体现日常信仰实践。

15、第三种资料是唐代景教徒墓志。就是过去这些年陆续挖掘出来的唐代景教教徒墓志。比如说,1957年,西安出土了一个叫作米继芬的人的墓志,显示其子任景教寺教士,这个“米”姓,也是“昭武九姓”即粟特人姓氏之一,而这个米继芬则是中亚“米国”为了表示亲善派来唐朝的王族后裔。又如波斯人李素墓志显示其子名均含"景"字,与景教碑人物关联。

16、这些材料表明,可能当时的景教教徒,多半是来自中亚和西亚的胡人。通过上面这些材料,我们可以推测中国景教教徒有三重身份:在信仰上接受从地中海东岸传过来的东方基督教,在民族身份上是波斯或中亚人,而在文化上则已经使用中国语言并且接受了中国文化。

17、景教在中国的消亡主要与845年唐武宗会昌灭佛有关,虽然灭佛主要针对佛教,但也波及景教、祆教和摩尼教等外来宗教。此外,景教消亡还有两个间接原因:一是其传播主要限于胡人群体,在汉人中影响有限;二是依赖帝王和贵族庇护,一旦上层支持消失,景教迅速衰败。

18、景教沿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传教士在传播过程中创造性融合基督教与中国文化,阿罗本等首次用汉语词汇表达基督教核心概念,如借用道家"无元无言""妙有非有"等术语阐释上帝超越性,实现汉语思想与基督教神学的会通。提出"道圣符契"模式(宗教与君主相互成就),既保持宗教独立性,又承认中国中央集权传统,主张政教合作而非依附或对立。引入基督教"七善工"慈善传统,开展施饭、赠衣、治病、安葬等救助活动。

19、7至8世纪,唐朝开放时期,景教从西方传入中国。唐代景教衰落后,13世纪蒙古时代基督教再次在中国传播。背景有两方面:一是教宗派遣使者东来,希望感化蒙古并联合对抗伊斯兰教,如意大利人若望·孟高维诺在大都建教堂传教;二是西亚和中亚人随蒙古大军来华,使景教信徒增多,蒙古部分部族及突厥遗民也信奉景教。

20、元朝时,也里可温教(基督教)受朝廷优待,教徒享有免税、免徭役等特权,并设崇福司管理。基督教流行原因包括蒙古缺乏强势宗教体系,易接受外来信仰。马可·波罗记载,北京、杭州、泉州等多地有景教教徒和教堂。考古发现如泉州出土的四翼天使墓碑,融合了基督教、亚述、波斯及中国艺术元素,体现文化交融。

21、基督教早在635年已入华,历史比多数欧洲国家更久,但因主要在胡人中传播,影响有限。直到大航海时代,基督教更广泛地在亚洲、非洲和美洲传播,一批批的传教士来到中国,才掀起基督教与华夏文明交流的又一波高潮。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