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内疫情控制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除了一线城市和进出口口岸城市的境外输入的防疫压力大一些以外,其他地方都已经开始有序复工了。
前段时间大家都没办法出门,为我们的祖国成功培养了一批美食家和大厨。不过,在家里做毕竟原材料、火候、流程什么的不好掌握,还是比不上店里的好。除了晒晒自己做的美食,更多人在朋友圈里面表达了自己对于火锅、炸鸡、奶茶等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美食的怀念,并且纷纷表示一旦能够出门,必须要把这段时间没吃的给补回来。
大概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对于疫情进入尾声或者基本告一段落的时候,社会大众对于出现报复性消费的期望也还是很高的。对照2003年非典的时候,当年只有4月和5月的社会商品消费受到了一些影响,增速有所下滑,但是到7、8月已经基本恢复正常,甚至还比之前又进一步提高。
其实大家也不是单纯的期待报复性消费,而是期待报复性消费背后带来的经济形势好转,带动大家再走上“好日子”。可惜根据目前的情况来看,别说是报复性消费了,好多地方目前连疫情之前“正常”消费的水平都达不到,除了买保险的人确实是比之前多了不少。
所以有人就很好奇了,那么钱都到哪里去了呢?是有人之前说的,这次疫情发现大家手头都并不宽裕,打算开始报复性存钱了吗?想到这里,结合我一点点非正式的“田野调查”,其实我发现身边的朋友也没有开始报复性存钱。因为什么?因为和2003年的时候比,大家都没钱。
1.房贷压力下,普通人谈不上“有钱”
2003年的时候,大家对于商品房的关注还远远比不上现在,那个时候房改还没有多久,房子基本上也都是用来住的。房价真正走入大众视野应该是2008年以后,特别是2010和2016年的两次飞涨。
其实大涨之前,除了当地人在本地原先就有房,普通人要买房也已经是要掏空六个钱包才能勉强“上车”了。而且所谓“上车”也只是付个首付而已,后面几十年的房贷犹如定时闹钟一样,每个月催着人还钱。
我还没工作之前听说一个段子,说是之前香港同胞买房从来不敢让公司领导或者同事知道,因为那样别人就知道房贷压力大,不敢辞职了,所以会拼命压榨。我工作买房以后才发现,这种说法是非常有道理的。现在社会上都在流传着一句话,不要轻易压榨90后员工,因为他们没买房,拍拍屁股就辞职了。反倒是80后的员工,因为他们有房贷要还,所以可以随便欺负。
那么扣掉房贷这种固定支出以后,许多人实际能拿来消费的“可支配收入”就少的可怜了,而他们又恰恰是现在中等收入水平的主力。指望他们出来报复性消费,那是完全不可能的,他们中的很多人还等着攒钱换房呢。
至于报复性存钱,他们每天不都在存钱吗?
2.娱乐和餐饮业的“主流顾客”还没有回来消费
大家预期的报复性消费主要还是娱乐和餐饮业。餐饮业虽然有外卖的帮助,但是门店消费依然还是主流,特别是一些上档次的餐厅,同样的菜放在家里吃真的一点感觉都没有。娱乐业就更不用说了,除了网络游戏以外,电影院、桌游吧等等这些也都是商场氛围最重要的活跃者。
之所以现在大家对于报复性消费没感觉,那是因为这些行业的“主流客群”还没有开始去消费。稍微用常识就能知道,娱乐和餐饮业的主流顾客有几类:情侣、商务活动、家庭聚会以及出来玩的学生。
先看情侣,这段时间可真是把不少情侣在家可憋坏了。不过有句老话说的好:“相见易得好,久住难为人”,长期住在一起或者异地对于情侣来说可不见得是一件什么好事。不信看看民政局放开办公以后排队离婚的就知道了。不少情侣要通过“疫情考验”可是很难的,所以更谈不上消费了。
商务活动和家庭聚会也很好理解,毕竟大家把生命都看的很重。以前谈生意、谈感情,找个餐馆、咖啡厅什么的边吃边聊,氛围也稍微好一点。不过疫情面前就没必要这么做了,特别是商务活动,现在很多人恨不得吃饭的时候躲到公园一个没人的角落里吃,哪还有心思参加商务活动。
最后说说学生。应该说学生这段时间玩应该是玩的差不多了,目前很多地方对于高三和初三以外学生的复学日期都还是待定状态。因此对于学生来说,去消费就非常困难了。因为这种情况下学生很少单独出门,出门也都是跟父母一起,父母也不可能让学生随便买买买。另一方面,整天在家待着,要什么零花钱?没有零花钱又怎么消费呢?
总的来看,疫情距离完全结束还有段时间。2003年的非典病毒一到夏天就自然被消灭了,但是目前来看新冠好像并没有证据支持这个情况。加上这次新冠现在在国际上还很难遏制,其他国家控制新冠的能力和水平不敢恭维。这就意味着我们外防输入的压力还是很大的。其实大家心里也都清楚距离疫情完全结束还有段时间。
那么大家期望的报复性消费到底能不能来,恐怕现在就下结论稍微有些早,还是再等等看吧。不过大概率是来不了了。
别他妈一天到晚"报复性"了,烦不烦,中国人不会正经说中国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