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陵郡

灵雁淯阳 2024-04-06 02:21:18

章陵郡在东汉三国历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理清章陵郡的历史沿革和行政区划,能解开刘秀故里和诸葛亮躬耕地的历史疑云,对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很有意义。

一,章陵郡的成立。

《后汉书。汉光武帝纪》《后汉书地理》记载:“世祖光武皇帝讳秀,字文叔,南阳蔡阳人,高祖九世孙也,出自景帝生长沙定王发,发生舂陵节侯买,买生郁林太守外,外生钜鹿都尉回,回生南顿县令钦,钦生光武。”

“长沙定王子封于零道(即零陵郡冷道)之舂陵乡,为舂陵候。买卒,子戴侯熊渠嗣。熊渠卒,子考侯仁嗣。”“仁以春陵地势下湿,山林毒气,上书求减邑内徙。”

“元帝初元四年(前45),徒封南阳之白水乡,犹以春陵为国名,遂与从弟巨鹿都尉回及宗族往家焉。”

从以上证据中表明,刘仁以舂陵地势下湿,山林毒气,上书(皇帝)要求'减邑内徙'。在元帝初元四年(前45年),刘仁被徙封南阳,仍然以舂陵为国名,带着弟弟巨鹿都尉刘回及宗族迁往南阳安家。

南阳蔡阳县白水乡、上唐乡,在刘仁徙封后曰舂陵,这个蔡阳在今天的宛城、新野、唐河三城的中间位置,这个地方亦被赐号'舂陵国'。今南阳市宛城区瓦店镇八里铺村,为刘秀故里,古称“贵人乡”,有“气椄舂陵”的匾额,矗立有明万历二十七年的“汉光皇故里指道碑”碑,明万历二十八年南阳知府邓启愚立的“汉帝光武故里”碑,明万历三十五年的”贵人乡”碑等三通石碑。

东汉建立后,建武六年(公元30年)正月丙辰,东汉光武帝诏令,提高舂陵乡建制,改舂陵乡为章陵县,属南阳郡管辖。《后汉书·本纪·光武帝纪下》:“六年春正月丙辰,改舂陵乡为章陵县。”后汉书·志·郡国四南阳郡:〖章陵〗故舂陵,世祖更名。有上唐乡。

历史上,关于章陵的记载比较多。

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三月乙酉,在章陵祭祀。后汉书·本纪·光武帝纪下:三月己酉,幸南阳;还,幸章陵,祠园陵。城阳王祉薨。庚午,车驾还宫。

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夏四月巡狩时幸章陵。后汉书·本纪·光武帝纪下:夏四月乙卯,南巡狩,皇太子及右翊公辅、楚公英、东海公阳、济南公康、东平公苍从,幸颍川,进幸叶、章陵。

冬十月甲申,在章陵为舂陵宗室起祠堂。后汉书·本纪·光武帝纪下:甲申,幸章陵。修园庙,祠旧宅,观田庐,置酒作乐,赏赐。乃悉为舂陵宗室起祠堂。

后汉书·本纪·光武帝纪下:十二月,至自章陵。

建武十八年(公元42年)冬十月庚辰,在章陵祭祀。汉书·本纪·光武帝纪下:冬十月庚辰,幸宜城。还,祠章陵。

建武十九年(公元43年)春正月庚子,在章陵祭祀舂陵节侯以下四世。后汉书·本纪·光武帝纪下:十九年春正月庚子,追遵孝宣皇帝曰中宗。始祠昭帝、元帝于太庙,成帝、哀帝、平帝于长安,舂陵节侯以下四世于章陵。

那么,什么时期成立的章陵郡呢?

世祖光武皇帝中之下建武十九年(癸卯,公元43年)

春,正月,庚子,追尊宣帝曰中宗。始祠昭帝、元帝于太庙,成帝、哀帝、平帝于长安,舂陵节侯以下于章陵;其长安、章陵,皆太守、令长侍祠。这一时期出现了章陵太守字样,但是这个章陵郡存在时间不长,就被取消了

据《后汉书。郡国志》记载荆州管辖七个郡,即南阳郡、南郡、江夏郡、武陵郡、长沙郡、零陵郡、桂阳郡。这是东汉早期的行政划分。

东汉末年,《后汉书刘表传》里面出现了「荆州八郡」,荆州从七郡到八郡,多出来的那个就是章陵郡。《三国志刘表传》引注司马彪“战略”中记载,蒯越建议刘表“兵集众附,南据江陵、北守襄阳,荆州八郡可传檄而定”。洪亮吉曰:「案诸地志皆不言章陵郡何時所置,惟祢衡传黃祖长子射为章陵太守。魏志赵俨传太祖征荊州,以俨領章陵太守。刘表传注引傳子言蒯越拜章陵太守,事又在射、俨前。疑郡亦建安時所立也。

注引献帝起居注:记载「建安十八年三月庚寅,省州并郡,復禹貢之九州。荊州得交州之蒼梧、南海、九真、交趾、日南,与其旧所部南阳、章陵、南郡、江夏、武陵、长沙、零陵、桂陽凡十三郡。」据此则官仪「江陵」却为「江夏」之误,而章陵亦旧郡也。疑光武改春陵為章陵县,后车驾屡幸,亲祠圆陵,当升为郡,旋又并省。桓、灵時,因而复置。(李)傕、(郭)汜乱长安,图籍尽亡,遂无可征也。观表于初平元年至荊州,蒯越即云荊州八郡,已数章陵矣,安得元郡為建安時立乎!

唐章怀太子李贤为《后汉书》作注“荆州管长沙、零陵、桂阳、南阳、江陵、武陵、南郡、章陵等是也”(章怀注引《汉官仪》)。

东汉末年,刘表“代王睿为荆州刺史”,“司马彪战略曰:.....表初到,单马入宜城,而延中庐人蒯良、蒯越、襄阳人蔡瑁为谋”“荆州八郡,可传檄而定”,表明至刘表时期,章陵郡已经成立了。《三国志刘表》傅子曰:“(蒯)越,蒯通之后,深中足虑,魁杰有雄姿,佐刘表平定境内,表得以强大。诏书拜章陵太守,封樊亭侯”。蒯越也是有史可考最早的章陵太守。证明191或者192章陵郡已经事实存在,是早于诸葛亮197年来到南阳的时间。

彭春艳《祢衡鹦鹉赋作年新考》文章考证,建安二年到四年(195-197年)这个时间,章陵郡的太守是黄祖之子黄射。

《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公之自舞阴还也,南阳、章陵诸县复判为绣,公遣曹洪击之,不利,还屯叶,数为绣、表所侵”,这是建安二年,公元197 年战宛城后,曹操退兵,南阳郡、章陵郡下辖的一些县,又追随了张绣的事。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太祖征荆州,以(赵)俨领章陵太守”,赤壁之战时期,曹操任命赵俨为章陵太守。

建安十八年(213)曹操晋升魏公时,汉帝诏书也称颂道“刘表背诞,不供贡职,王师首路,威风先逝,百城八郡,交臂屈膝”(《魏书 武帝纪》)。

《晋书 地理志》“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魏武尽得荆州之地,分南郡以北立襄阳郡,又分南阳西界立南乡郡,分枝江以西立临江郡”。

《太平寰宇记》记载“文帝分南阳立义阳郡”。曹丕称帝后,废除汉代“陵”名,将拆分南阳郡而成立的章陵郡,改名为义阳郡。

郦道元《水经注》沔水篇记载:“沔水又东合洞口,水出安昌县故城东北大父山,西南流,谓之白水。又南迳安昌故城东,屈迳其县南,县故蔡阳之白水乡也。汉元帝以长沙卑湿,分白水、上唐二乡为舂陵县。光武即帝位,改为章陵县,置园庙焉。魏黄初二年,更从今名,故义阳郡治也。白水又西南流,而左会昆水。水导源城东南小山,西流迳金山北,又西南流迳县南,西流注于白水。水北有白水陂,其阳有汉光武故宅,基址存焉,所谓白水乡也。苏伯阿望气处也。光武之征秦丰,幸旧邑,置酒极欢。张平子以为真人南巡,观旧里焉。《东观汉记》曰:明帝幸南阳,祀旧宅,召校官子弟作雅乐,奏《鹿鸣》,上自御埙篪和之,以娱宾客,又于此宅矣。

《水经注》这段记载也印证了以上的史料。证明义阳郡是承袭了章陵郡。

武汉大学石泉教授也是带着疑问,专门过来'南阳瓦店白水乡'根据地理位置进行古迹及史料考察,他的结论是这样的:

西汉置舂陵,减邑内迁,东汉改为章陵县,汉末初平元年升为章陵郡,曹魏立国后改章陵县为安昌县,后改章陵郡为义阳郡。

二,章陵郡管辖地域

章陵郡的地盘有多大呢,东汉末年,经历了三国两晋南北朝,出现了很多地名搬迁侨置现象,后世对章陵郡的记载比较粗略和混乱,但是,能从他更名演变的义阳郡中找到蛛丝马迹。

陈寿《三国志》中,标注为义阳郡的人士很多,魏延、胡济、樊建、傅彤、郝普、董厥等都是义阳人,其中交代了县名的有大家熟悉的邓艾"义阳棘阳人",来敏"义阳新野人",邓芝"义阳新野人",表明义阳郡包含棘阳和新野等县。

按《水经注》"又南经安昌故城东"一条,安昌县是魏黄初二年由章陵县改名而来,"故义阳郡治也。"根据南北朝时期郦道元的这条材料判断,义阳郡是直接继承了章陵郡。义阳郡的属县就是汉末章陵郡的属县。

《水经注》"晋太始中,割南阳东鄙之安昌、平林、平氏、义阳四县,置义阳郡于安昌城。"在《资治通鉴》的注解中,又多出了一个平春县,变成五县。《晋书》中说义阳县"统县十二,户一万九千。"包括新野、穰、邓、蔡阳、随、安昌、棘阳、厥西、平氏、义阳、平林、朝阳十二县。”(若按《资治通鉴》注解,应增加一个平春县,为十三县)。

那么《晋书》中记载义阳郡有十二县,是不是章陵郡就管辖有十二县?或者是十三县呢?

一个最有力的证据出现了,他就是“魏横海将军吕君碑”。碑刻全文如下:

《魏故横海将军章陵太守都乡侯吕君之碑》:

“君讳博,望人也。其先四岳,出自炎帝,内辅机衡,外司方职,是以族繁毓,申、吕并兴,君其胄也。

君天姿杲毅,仍于武,武而不害。当值季末,汉失其御,群雄争逸,海内隔阂,王涂秽塞。君以中勇,显名州司,试守雉长,执戈秉戎,慎守疆易,兵不顿于敌国,地不侵于四邻。

拜武猛都尉、厉节中郎将、裨将军,封关内侯。

王师南征,与充军从,奄有江汉,舍爵 勋封阴德亭侯。

领郡鸠集荒散,为民统纪,三考有成,转拜平狄将军,攺封卢亭侯。

莅国赋政十有三年正, 帅下俭以足用,食不娇膳,寐不重席,廏无食粟之马,出无副车之从,生不利家,死不托孤,可谓良大夫也。虽叔敖相楚,晏婴在齐,不能尚也。行师御众,暑不盖,寒不裘。其于战也, 履矢石之所及,锋刃之所先,虽古良将,不能逾也。

会水贼关羽,猖獗为寇,荡摇边虔民人,而洪水播溢,汜没樊城,平源十刃,外渎潜通,猛将骁骑,载沈载浮。于是不逞作慝,群凶鼎沸,或保城而叛,或率众负旌,自敌门中人以下,并生异心。

君威怀之,信临难益著,故能桀然攘除奸逆,独存社稯,连城十三,民无失蜴。帝加其胄,转拜横海将军,徒封西都乡侯, 邑井七百户。将遂播声于方表,扫丑虏于南域,建元功于大魏。

书洪于宗。彝不吊旻,天降兹灾。寝疾一旬,大命陨隧。年六十有一,黄初二年正月,子薨。于。

帝主闵寮伤悼,使谒者吊祠,赙赠有加。臣吏士庶莫不哀,于是故郡吏杨向,追惟惠君,攀慕网极,乃共刊石勒铭,昭示来裔。其辞曰:炎灵降精,岳祚后昆,膺期诞授,寔生我君。桓桓毅抑之以,文整军容,八在惠民。 敌用威附,下以仁义,刑罚既著,允济勋钻,功金石右。

魏故横海将军章陵太守都乡侯吕君之碑。

篆额吕君名字,以黄初二年卒。

《魏故横海将军章陵太守都乡侯吕君之碑》的面世,解开了汉末三国时期章陵郡的历史谜底。

结合历史记载,陈寿《三国志武帝纪》,建安二十三年“冬十月,宛守将侯音等反,执南阳太守,劫掠吏民,保宛”“与关羽连和”。“初,曹仁讨关羽,屯樊城,是月使(曹)仁围宛”。

《三国志蜀书关羽传》写道,建安二十四年,“羽率众攻曹仁于樊,秋大霖雨,汉水泛溢,于禁七军皆没,群盗遥受羽印号,为之支党。羽威震华夏,曹公议迁许以避之。”

建安二十三年末至二十四年(公元218~219年)秋,北边南阳守将侯音反叛曹魏,南边关羽攻打樊城,水淹七军,南阳多地叛乱响应关羽,而卡在宛城、樊城中间的,就是以吕博为太守的章陵郡,面对南北的压力,吕太守“行师御众,暑不盖,寒不裘。其于战也, 履矢石之所及,锋刃之所先,”南拒关羽,北平叛乱,碑文中“会水贼关羽,猖獗为寇,荡摇边虔民人,而洪水播溢,汜没樊城,平源十刃,外渎潜通,猛将骁骑,载沈载浮。于是不逞作慝,群凶鼎沸,或保城而叛,或率众负旌,自敌门中人,并生异心。”这一段就是对历史事件的真实再现。

吕博为章陵郡太守,章陵郡辖十三城,辖十三县。关羽攻打樊城,吕博为章陵太守固守十三城,成为魏国抵御关羽北上的防线,故”转拜横海将军,徒封西都乡侯, 邑井七百户。将遂播声于方表,扫丑虏于南域,建元功于大魏书洪于宗”。

吕博卒于魏黄初二年。

魏黄初三年公元222年,曹丕改章陵郡名,置义阳郡,辖十二县,封曹据为章陵王,《三国志》:彭城王据,建安十六年封范阳侯。二十二年,徙封宛侯。黄初二年,进爵为公。三年,为章陵王,其年徙封义阳。”郡治新野,到了西晋义阳郡仍辖县十二。

结论:自东汉初平年间,正式有章陵太守开始,至魏黄初三年曹魏改名为义阳郡,(公元191-222年),章陵郡存在了三十年时间,下辖新野、穰、邓、蔡阳、随、安昌、棘阳、厥西、平氏、义阳、平林、朝阳、平春等十三县,与后期改名的义阳郡辖域是相同的。

表明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在南阳郡与南郡(或后期的襄阳郡)之间,还有一个辖地十三个县的章陵郡,存在了三十多年,并且章陵郡改名的义阳郡一直延续至晋代。这对“中国历史地图集”又提出了新的挑战。

0 阅读:0

灵雁淯阳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