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弗朗索瓦一世统治时期,他对路德宗的态度是含糊和前后矛盾的。路德宗在法国没成什么气候,并不是因为弗朗索瓦心狠手辣、镇压力度大,而是路德的“人人读经”无法形成组织,于是 “人人皆祭司”很快就沦为“诸侯皆祭司”。换句话说,路德宗之所以能够在德意志得到迅猛发展,得益于德国一盘散沙的政治现实。
2、与德意志不同,法国已经实现了“一个宗教、一个法律、一个国王”的统一,这种集中的政治结构使得路德宗难以成为贵族对抗王权的工具。由于路德宗在教义上与天主教没有显著区别,它无法在法国成为一种有效的政治力量。路德宗在法国未能广泛传播,主要是因为法国的政治和宗教结构不支持这种新教运动,而不是因为弗朗索瓦一世的强硬镇压。
3、但是从1555年开始,新教中的另一个教派,也就是加尔文宗,在法国的西部和南部逐渐成了气候。加尔文宗在法国被称为胡格诺派(Huguenots),这个名称的确切来源已经不太清楚,但有一种说法是它可能源于德语“Eidgenossen”,意为“结盟者”。
4、加尔文宗在法国的迅速壮大与当时法国的社会现状密切相关。从查理八世到亨利二世,瓦卢瓦王朝的国王们通过频繁的战争导致国家财政困难,不得不通过大规模出售官职和教职来缓解财政压力。这种政策虽然在短期内解决了部分财政问题,但长期来看却导致了社会阶层的固化。
5、由于官职被大量出售,官职的收益逐渐减少,导致许多购买官职的人无法从中获得足够的经济回报,只能将官职传给后代。这种情况使得社会流动性降低,许多社会精英阶层,尤其是贵族的次子们,找不到合适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来源。
6、贵族虽然不需要缴税,但长期为国王征战耗费巨大,加之无法经商,使得他们的经济状况日益恶化。在弗朗索瓦一世统治时期,贵族的次子可以通过购买教会职位来获得社会地位和经济保障,因为当时主教职位可以像商品一样出售。但是现在的贵族可就没办法为自己的小儿子买到教会职务了,即使有职位空出来,贵族们也没钱买了。
7、1559年《卡托–康布雷齐和约》的签订标志着意大利战争的结束,导致贵族们失去了通过战争获取财富和地位的机会。贵族的次子们因此面临无路可走的困境,这类似于清末取消科举后读书人的境遇。
8、胡格诺派的核心力量集中在法国南部和西部的手工业、商业发达地区(如拉罗谢尔、里昂)。在这个地区的大封建贵族,希望借助胡格诺派力量削弱王权,扩大自身政治权力和领地,他们的支持使胡格诺派在政治上有了一定影响力。波旁家族的纳瓦拉国王亨利(后来的亨利四世)改宗新教,就成为重要政治象征。
9、16世纪法国城市经济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和手工业者壮大。加尔文宗强调节制、勤奋、节俭和诚实等美德,鼓励人们过上有秩序和成功的生活。这种价值观对中产阶级和商业人士具有特别的吸引力,因为它提升了他们的特有品质,并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有序、勤劳、冷静、敬畏上帝的社会理想。
10、1558年时,作为加尔文宗的胡格诺派在法国的人数还不足40万,但随着1559年意大利战争的结束,大量贵族,尤其是走投无路的贵族的次子们纷纷加入胡格诺派,而贵族的加入就使得胡格诺派有了军事能力。胡格诺从一开始就是个准军事组织,这是它与其他地方的加尔文宗非常不一样的地方。
11、1561年,法国太后凯瑟琳宣布停止对胡格诺派迫害,释放被捕新教徒,使新教徒人数大增。法国王室利用天主教派和胡格诺派的矛盾,让两派相互制约,以维护王权。这在一定程度上使胡格诺派有了发展的机会,在与天主教派的斗争中不断壮大。
12、印刷术在欧洲的传播,使加尔文的著作和胡格诺派的宣传资料得以大量印刷和传播,更多人能够接触到胡格诺派的思想和教义,促进了其在法国的传播和发展。加之,文艺复兴使法国民众教育水平有所提高,更多人能够阅读《圣经》等宗教书籍,自行思考宗教问题,这为胡格诺派教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13、胡格诺派在1572年“圣巴托洛缪大屠杀”中遭受重创,1598年亨利四世颁布《南特敕令》,给予胡格诺派宗教信仰自由和政治自由等权利,为其发展提供了合法空间。最终因路易十四1685年废除南特敕令和中央集权强化而衰落,但其壮大过程深刻反映了法国宗教改革与社会转型的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