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世纪中后期的高句丽与百济,为何会展开对乐浪郡地区的争夺?首先,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需要知道,三世纪中后期,司马炎篡魏,并于280年统一全国。西晋后期由于永嘉之祸与八王之乱,中原王朝再一次进入混乱时期。而东北地区政权高句丽与慕容鲜卑趁势崛起,并开始为扩大本体疆域对外扩张。
乐浪、带方的陷落三世纪中期的高句丽,因与曹魏时期毌丘俭一役,大受挫败,采取逐步恢复国力策略,西晋也同样对周边民族政权持招抚政策,所以这一时期西晋与高句丽关系相对平缓。
与此同时,前燕慕容氏政权在辽西地区建立并稳步发展起来。并通过助司马懿攻打公孙渊与毌丘俭攻打高句丽两次战役逐步向中原靠拢并壮大。慕容廆在内乱中脱颖而出,在今辽宁省朝阳地区建立前燕,成为了发展迅速的割据政权。
发展壮大的前燕政权迅速向外扩张,分别于元康三年(293年)、元康六年(296年)发动对高句丽的战争。高句丽积极抵抗,元康六年时,慕容廆节节胜利,一直打到国内城西边,但此次退兵却具有戏剧性。
原因为西川王墓中传来的乐声吓退了鲜卑人。再无其他史料记载,这也成为一个谜团。所以前燕进攻高句丽并未达到想要对外扩张的目的。至高句丽美川王时期,高句丽一改之前为守势的作风,大胆向外扩张,寇钞辽东。
《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载:“三年(302年)秋九月,王率兵三万,侵玄菟郡,虏获八千人,移之平壤”;“十二年(311年)秋八月,遣将袭取辽东西安平”;“十六年(315年)春二月,攻破玄菟城,杀获甚众。”
根据史料也可看出,高句丽已经在辽东与前燕政权的接壤处大肆侵略,而前燕因此时将重点放在吸纳流民、治理与改革,导致其并不能控制高句丽对于其统治疆域的不断试探。
据《资治通鉴》载:“辽东张统据乐浪、带方二郡,与高句丽王乙弗利相攻,连年不解。”据《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记载:“冬十月,侵乐浪郡,虏获男女二千余石”;“秋九月,南侵带方郡”。即美川王十四年(313年)攻占乐浪郡,314年继续南下,占领带方郡。
309年,慕容廆趁辽东内乱,率兵征讨。但此时并未完全占据辽东。辽东历来为高句丽意图侵占之地,所以前燕与高句丽在对于辽东郡持僵持状态。张统据有二郡后,与高句丽美川王乙弗利相互攻击,连年不解,二郡已无法支撑持久的战事。
313年,晋怀帝任命慕容廆为大单于,张统便投靠慕容廆,乐浪、带方二郡已无人管辖。高句丽在西进无法继续进行的状态下,被迫将进攻方向改为南下,终于于313占领乐浪,314占领带方。高句丽南下占领乐浪、带方二郡后,并未继续南下。
据《资治通鉴》载:“高句丽寇辽东,慕容仁与战,大破之,自是不敢犯仁境。”这是319年的事情,也就是说高句丽在南下占领乐浪、带方二郡后,依然执着于向西进攻辽东,但由于辽东前燕政权实力过于强大,被迫停止西进,这也为后来高句丽与百济争夺乐浪、带方二郡埋下伏笔。
权力的真空313年高句丽占领乐浪、带方二郡后,虽属高句丽管辖,并未对其进行有效管理,所以此二郡在接下来的五十年呈现了权力真空的状态。
《资治通鉴》载:“高句丽将如奴子据于河城,廆遣将军张统掩击,擒之,俘其众千余家,以崔焘、高瞻、韩恒、石琮归于棘城,待以客礼”。此为侨置后乐浪、带方二郡,与原乐浪、带方二郡仅名称相同,以及侨置后的二郡接纳部分乐浪、带方二郡移民。
其确切的内迁遗址,目前学界尚未有所发现,且侨置后的乐浪、带方二郡与朝鲜半岛的乐浪、带方二郡关系不大,故不加以论述。所以自313年直至四世纪后期,高句丽与百济对于半岛领土的争夺,使乐浪、带方地区又成为北方势力与半岛势力争夺的焦点。
在此期间,高句丽作为东北的地方割据政权,为寻求政治支持,积极向中原王朝进行朝贡。据《晋书》载,晋成帝咸康二年(336年),“高句丽遣使贡方物”;晋康帝建元元年(343年),“高句丽遣使朝献”。
此两条记载可证,高句丽积极遣使向东晋朝贡。东晋的都城在建康,也就是现如今的南京,高句丽朝贡则只能选择水路。此时的乐浪、带方二郡虽未被高句丽大力经营,但此二郡依然属于高句丽的统治直辖区域。而乐浪、带方二郡最重要的即是拥有大同江的出海口,这也是乐浪、带方二郡能成为朝鲜半岛交通枢纽的重要原因。
高句丽在朝鲜半岛的最南统治区域即是乐浪、带方二郡。那么笔者即可据此推断,高句丽朝贡东晋为走水路,并从乐浪、带方二郡的大同江入海口作为出发点前往中原王朝的都城建康朝贡。
高句丽的南下战略四世纪初,西晋被刘汉所灭,司马睿在建康建立东晋,北方地区进入五胡十六国的混乱时期。高句丽的西进政策受到慕容氏政权阻碍后,终于在太和六年(369年),确立南下,开始对半岛经略。
乐浪、带方二郡便成为高句丽政权南下战略的第一个跳板。而在公元前1世纪已在半岛南部存在的势力——百济国,便成为了高句丽占领乐浪、带方二郡的强力对手。百济,与高句丽同出扶余,姑以扶余为氏。始祖温祚王从卒本南行,至慰礼城,国号十济。是前汉成帝鸿嘉三年也。
后以来时百姓乐从,改号百济。自此建国。建国后的百济,不断强大扩张,于9年,“移其民与汉山之北,马韩遂灭。”并与靺鞨、新罗摩擦不断。同时不断向北扩张,意图占领乐浪郡。
公元前15年,百济与乐浪修好,公元前11年时,靺鞨围慰礼城,百济便以此为借口,“筑马首城、坚瓶山栅,”乐浪太守便遣使告知,本为结好,如今却逼我疆土,或者其有蚕食之谋乎?如此,百济与乐浪郡关系破裂,其北扩的意图便已明确。
《三国史记》中对于百济温祚王与乐浪郡的相关记载如下:十一年(前8)夏四月,乐浪使靺鞨袭破瓶山栅,杀掠一百余人。秋七月,设秃山、狗川两栅,以塞乐浪之路。十三年(前6)夏五月,王谓臣下曰:“国家东有乐浪,北有靺鞨,侵轶僵境,少有宁日。”
十七年(前2)春,乐浪来侵,焚慰礼城。十八年(前1)十一月,王欲袭乐浪牛头山城,至臼谷,遇大雪乃还。则可看出,百济自公元前11年开始便意图逐渐北括,但乐浪郡也同样加以反击,甚至于在公元前2年时,焚烧百济旧都——慰礼城,也可证明百济与乐浪郡曾发生过战争。
此后直至三世纪中叶,史籍中再无关于百济与乐浪郡两者的相关记载。此时正值中原汉朝设立边郡,加强边郡管制时期,百济也与靺鞨、马韩、新罗不停交战,至此百济与乐浪郡维持了两个多世纪的短暂和平。
在369年以前,百济就已经将朝鲜半岛南部的众多地区划入了自己的影响范围。“百济使木罗斤资、沙沙奴跪,领精兵来会,俱击新罗。取比自鉢、南加罗、彔国、安罗、多罗、卓淳、加罗七国,移兵西至古奚津,屠南接蛮枕弥、多体二城,以其地赐百济。”
吞并了朝鲜半岛南部一带地区的百济,势力逐渐扩大,为了新的土地和资源有必要把周边的新罗和高句丽等作为扩张目标,这与高句丽的南进策略形成了冲突。
直至313—314年,高句丽分别占领乐浪、带方二郡后,与百济北进的政策发生冲突,最终围绕乐浪、带方地区百济与高句丽展开了战争。在乐浪、带方二郡未被高句丽南下占领时,此区域属于中原王朝,所以高句丽与百济被中原王朝所阻隔。
当中原王朝无暇顾及乐浪、带方二郡后,高句丽与百济对于乐浪郡的争夺便拉开了序幕。百济与高句丽在乐浪、带方地区的争夺,将《三国史记》中的史料进行整理,在369年~390年,高句丽由于西部势力的牵制,在南下过程中并未取得进展,在与慕容氏的辽东之争中,接连受创,极大地消耗了国力。
总的来说,百济在古尔王时期完备了国家体制,近肖古王统治时期,在军事上和外交上游极大突破,成为雄踞朝鲜半岛西南的强大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