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讲话,个人归纳几个重点:第一点:城乡融合的基础之一,首先是农村有相对比较稳态结构的经济基础。第二点:城乡融合难点之一,地租难以转为股份(农民不采纳);第三点:“五退”下乡,难点之一,一体两面“重管理,轻治理”——家庭联产,于是加强管理,但治标不治本,还进一步带来其他问题;第四点:解决问题抓手之一,搞清楚城市化和城镇化这两个概念的区别——避免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第五点:城镇化是金融的蓝海,而城市金融已经是红海中红海;第六点:要重视,城乡融合的意义,不要用过去那套工业化,市场化的思维去思考个人出路——这思路是个死胡同。第七点:无视乡村发展的勃勃生机,不停抱怨当下的整体环境,是一个很不正常的现象(怎么不正常?博弈)
。。。。。。(这段讲话,内容很丰富,有兴趣的还可以结合温老关于教育的讲话视频,综合思考)
视频链接:
以下为讲话文字版正文:
为什么我们现在认为,我们应该通过城乡融合带动中国城乡的综合发展,而不是老的思路让农民破产 乡村衰败,让这些贫困人口流进城市变成劳动力,继续发展那些低端的劳动力密集加工贸易型的外向型经济。为什么不是这样,是因为中国的农村是有着相对比较稳态结构的经济基础的。
原因是除了农民得到了土地权利,这是长期的土地革命战争打出来的,推进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的改革以后,历届中央领导人都得去承诺,对农民的土地权益和其他权益不再发生变化,这个权益的背后,实际上是什么,是农民的资源租的吃租权,土地到了户,实际上地面的物,就地面的各种物候,也就到了户,无论是山场,草地,水面,是林木还是物业,它的权属关系都是清楚的,任何外部投资人,任何其他主体进入,都必须跟农户交易,国家不断地用各种补贴,在强化农民对乡村的资源的吃租权,比如说农业生产补贴,直接补贴到户,实际上就根据每个户占有的土地面积,来得到国家财政的补贴,那等于是,你越是维持得住你的土地权属,你就越能长期得到一块财政。
我们现在的政策体系,之所以很难说真的让农业生产,纯农业,不带任何其他二三产业的纯农业,让纯农业有效益,难,难在你在没进入生产之前,必须先付一部分租金,而且这个租金水涨船高,一年比一年高,这是一个大问题,我们曾经试过,能不能让农民从租权转股权,相对多的地方不愿意是源于,租权是稳定的,租金收入也是稳定的,一旦转成股权,企业如果他的收益有变化了,一年可能干得好多收点,一年可能干得差少收了了,那他的租金就意味着下降了。更何况企业还得破产,一旦破产,农民的这些吃租就没了。所以我们客观地看,今天的城乡二元结构,市民很难有农民这种靠着资源占有,而且是资源的全社区占有,来(享有)分配到户的吃租权,很难有这种情况,所以农村的户口相对值钱,很难得到,
也因此今天我们讲城乡融合,我们鼓励市民下乡,鼓励“五退”下乡,退役军人,退休干部,职工,医师,技术人员等等,各种各有的有一定能力的人,鼓励他们返乡创业的时候,他家原来是农村的,你可以返乡创业去了,带动农村的多业态的发展,我们有各种各样的鼓励,但实际上落实不了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基本的财产制度上,恐怕我们需要更进一步地去理解,农村中到底实际上是个什么状况,
因为,我们把过去的,可以集中来占有租权的,这种所谓的集体经济,我们基本上解体了,所以我们现在在农村中的管理,也比较麻烦,你不断地用加强干部,加强队伍,加强基层等等这种,实际上都是管理,而不是治理,
因为农民不跟你互动,治理实践上是一个多主体的互动过程,在这个互动过程中间,形成相对比较有效的约束关系,而不是自上而下地去管理,那是一个比较容易产生官本位的,官僚化,教条化,形式化的这套东西,所以现在,在这些基本问题没有搞清楚之前,讲城乡融合,包括县域经济要率先实现城乡融合,县域经济到底应该要怎么搞,在这些基本问题上,
我们恐怕从各种各有的政策体系中,找不大解答,所以今天尽管我们强调了城镇化,当城镇化是城乡融合的载体,城镇化是县域经济的内涵,在这些基本政策概念上,我们仍然缺乏强调,
所以我说在讲的第一部分,城市化和城镇化是相区别的,
第二部分我们就得讲讲,我们现在这个城镇化,实际上面对的主要问题到底是啥,因为你实际上资源权属关系,是按户占有,
而使得所谓城乡融合,市民下乡,也有相当多的困难,好在现在各地已经实际上发生了,数以千万计的,据说至少都有2000多万了,市民在下乡,而且很多地方城乡融合,是靠着市民下乡来推动的,
首先得说清楚市民下乡开展的创业,无论是民宿经济,还是各类其他的小经济,都是生态化导向,市民下乡,它其实是一种社会下乡,而不是资本下乡,我们听到很多资本下乡的案例,是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大规模砍伐或者是占用水资源造成污染等等,各种各有的资本下乡,那是容易出现生态环境问题,或者是社会矛盾,而市民下乡基本是生态导向,并且他们所开办的小经济体,可以说100%是自负盈亏的,为什么我们说这些城乡融合,
实际上经验是大量存在的,几千万市民已经下乡了。他们的绿色导向、生态化导向,也是清晰的,
为什么相对而言,在社会上的反应很弱呢?
首先是因为,他们的大量的在农村中的投入,既不入账,也不纳统,什么道理呢?一户市民在乡乡办了个民宿,他的投资至少得是几百万,如果办了个农村恐怕就得上千万,这些在农村经济的账上不计入,我们的三资中心,不管这套,我们设在县乡两级的部门,统计部门,不把这些经济活动纳入统计,他很可能开办了一个文创,带动了原来传统的乡村产品,出现了10被的增值,按说应该进GDP,但是不纳统不纳入统计,所以客观上就导致,农村中已经大量发生的经济活动,是非常活跃的,是创造了大量收入的,是形成了经济增长的动力的,但是这个城镇化所带来的动力,很少被政策部门关注,是因为统计上显示不完整,
那再进一步看,我们现在这些年,这些所谓千亿元的大县,过去我们评百强县,白强县里面至少有几十个千亿元大县了,这些千亿元大仙的乡村经济相对活跃,尤其是比如说这些年,已经在各地都兴起的乡村旅游,就是我们在黄金旅游资源上,搞工业化模式的旅游产业,大部分被挤掉了,来的那些游客,是因为他不能善待游客,因此这些90%以上不景气,你把那些黄金旅游资源圈起来,然后搞旅游地产,搞什么旅游物业,搞旅游商业等等等这套东西,用所谓的工业化、城市化的模式,搞旅游创业,客观上失败了,大量的游客不满足于这些,上哪去了呢?
乡村旅游,大量的人涌向乡村,但是多数的这些经济活动全都不记账,尤其是农民开办的,包括下乡市民开办的,记账干什么,当然因为他的经济活动总量很大,所以他吸纳了很多各种各样的民间投资,但是你的金融不介入,
金融机构面对这些,市民下乡所形成的小经济,他怎么贷款,属于非标,他们没有自己的资产,他们只是投入了他们的有限的资金,但是所形成的庞大的物业资产,他们所利用的各种各有的资源性资产,都不能对接所谓符合工业化,和城市要求的金融资本,
客观上导致金融在城市过剩,各大金融机构在城市这个红海里边,互相之间伸胳膊动腿就碰撞,已经没有空间了,
在农村中这个乡村发展,城镇化发展的蓝海,这些金融机构它不进入,就是进入也动辄得咎,因为你的金融监管体系,仍然是按照城市,按照工业搞起来的,它要去做非标的投入了,你可不是说他违规了吗,它怎么可能会宁可自己冒着违规风险,去进入乡村做信用活动,所以我们客观的恶看,整个体制还是不顺,因此尽管我们强调了城镇化,但当我们认为城镇化,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的时候,
我们首先提醒的是,我们的这些政策部门,他们对这些问题,应该进一步去调查研究,深入了解,才有可能调整政策,
另外一方面我们看到,大量的这些经济活动,因为你原有的体制,是按照工业化和城市化模式搞的,你不把他记账,那么当然没有,集体经济不活跃,实际上虚设,也是不入账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在你这个村子氛围内的经济活动,你也应该统一记账,你应该提供会计服务,或者说资产管理服务,有多少是利用了你的资源性资产,你应该有收益,
所有这些东西,在我们政策上人为地压制住,不让集体经济发展的趋势之下,他都不入账,不入账,农村经济的空前活跃,也就表现不出中国经济增长的底数,
因此大家讨论就说,今天增长有下来了,明天就业又下来了,当然这些都是现象,但我们如何看待这些问题,我们难道不应该看到,大量的回归乡土的这些打工者,谁也没有因为在城里的失业,返回家乡了,他就饥寒交迫,他客观上不是这样的,乡村有各种各样的新的就业机会,是因为农村中农民在自发地推动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这些宁可视而不见,集中精力在讨论,我们的经济如何进入衰败。然后把责任归咎于,我们现在的某些方面等等,这其实是一个很不正常的现象。
所以看了这么多讨论,我觉得恐怕我们需要,第一更现实一点,第二 更多接触一点基层的实践,也许我们会调整我们的眼光,会把问题看得更客观一些,也形成更多的政策上的,更符合实际的新的规则,也能够是我们的深改,更进一步落实到生态化这个方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