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监管引导“质重于量”,头部理财公司积极应变
自2018年相关部门陆续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资管新规)、《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理财新规)和《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理财公司办法),银行理财行业开始净值化转型,开启高质量发展模式。2024年以来,银行理财行业相关监管政策频发,以“严监管、促转型、强服务”为主线,引导银行理财有效服务居民财富管理需求与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然而,严监管环境和高质量发展要求难免会为理财公司带来一定的“阵痛”。高质量发展要求下,摒弃“规模情节”和“速度情节”的战略方向调整,可能会使得规模扩张放缓。从招银理财和兴银理财2024年以来的管理规模变化来看,二者管理规模均未有大幅扩张,绝对管理规模稳定在2万亿元以上,仍位居理财公司前列,呈现“稳扎稳打”发展态势。
从头部理财公司2024年的发展情况来看,兴银理财没有选择盲目追求规模快速扩张,而是选择轻装上阵,放慢脚步,其母行也将财富管理作为重点,致力于从投资者视野出发,为投资者提供更为贴心、专业的理财服务方案。同时,兴银理财还借鉴一流资管机构经验,对其研究团队建立科学的市场化考核激励机制,坚持长期主义理念,不以短期成败论英雄,引导投资团队以为客户创造长期稳健收益为目标。此外,兴银理财还积极从其他方面迎接新变化,如积极响应监管号召,设立首席合规官,助力机构理财业务合规化发展,积极深化养老、绿色、普惠金融发展,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等。

二、积极丰富理财货架,实施差异化竞争战略
在产品同质化现象较严重的行业环境下,兴银理财等头部理财公司也在积极探索实施差异化竞争的发力点,如创新产品设计,优化底层配置、丰富产品货架等,以在行业发展中持续站位“前端”。
兴银理财从投资者视野出发,根据市场和客户需求变化,建立了多元且投资风格鲜明的货架体系。其遵循依法合规、统一规范、便于理解的设计原则,创建了“8+3”的产品体系,覆盖了现金类、固收、固收增强、多资产、权益、混合、结构性、跨境、另类投资等各类产品类型,以及养老、ESG、海峡等各类主题策略,并按照“超低波、低波、中波、高波”层次,创设出18个大类和53个子类的产品,同时根据客户需求和市场变化不断深化完善产品体系。例如,产品结构创新方面,兴银理财“兴动瑞雪”系列产品通过挂钩场外衍生品等形式让理财产品参与到权益市场中,产品收益与标的宽基指数涨跌形势挂钩,通过对标的指数、衍生品结构、发行时点进行合理选择,为投资者提供多元化的投资工具。除此以外,兴银理财还积极响应政策号召,从产品端、投资端、资产端做好“五篇大文章”,比如:在投资端探索主动与被动绿色投资策略,参与投资绿色产业,建立多层次ESG产品体系,截至2024年半年末,推动“挂钩绿色债券指数”为主策略的悦动青云产品规模提升至126 亿元;在普惠金融领域,发行乡村振兴、慈善等主题产品,提升理财产品服务的可得性;在养老理财方面,通过创设中长期、中低风险产品,提升与养老理财客群需求特征相匹配的专业能力。

三、投研风控双轮驱动,助力机构长效发展
除了重视提升产品丰富度外,头部理财机构还较为重视加强投研能力和风控水平建设。随着净值化转型的推进,理财产品底层资产的价格变化也将真实地体现在理财产品净值走势上,除以摊余成本法计量的产品外,其他以市值法和混合估值法计量的理财产品净值波动呈常态化。但结合2022年破净潮期间及随后理财市场的发展情况来看,目前银行理财投资者对于高波动、高风险产品的接受度有限,叠加在差异化发展和大财富趋势背景下,多元化配置已成大势所趋,理财公司在投研和风控方面均面临一定的挑战。
目前来看,大部分头部理财公司均已搭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投研体系,其中:兴银理财将平台化投研体系建设的实践概括为“234N”,要义是把战略战术相结合,把决策平台与工具建设相结合,从“自主投资+委外投资”的2类投资模式双轮驱动,到分层决策、分级授权、权责清晰的3级决策体系,再到债券池、管理人池、策略池、股票池等4个核心研究池,最后就是反映策略底层工具不断延伸的N。信银理财构建了战略、战术、战斗三个层次的投研体系,战略层面主要负责宏观形势的研究,战术层面则聚焦建设投资库,战斗层面则由投资部门进行具体投资。短期来看,目前各理财公司的投研重心仍放在固收资产研究上,但随着大财富管理趋势的不断发展,理财公司的投研料将“补短板”,逐渐增强在权益、另类资产等方面的研究。

在风险控制方面,头部理财公司均较注重稳健先行,其中:兴银理财已建立起“以三道防线为核心”的内控体系,第一道防线为公司各部门履行内部控制的主体责任,第二道防线为内控合规部门牵头履行内部控制体系的统筹规划、组织内控检查及评价,第三道防线为稽核审计部门开展独立的内部控制审计活动。招银理财把全面严谨的风险管理作为自身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遵循“全面性、合理性、制衡性、独立性、透明性、前瞻性”的原则,致力于打造覆盖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法律合规风险的投前、投中、投后全生命周期流程风险控制机制。信银理财强化风险管理和合规经营,构建风险管理“三道防线”,打造 “五位一体”大监督体系,健全“3+1”内控管理体系。
四、兴银理财产品注重稳健先行
2024年,在债市慢牛的行情的带动下,大部分固收类产品实现了相对较好的收益。目前,银行理财投资者虽已从拒绝波动转向拥抱波动,但求稳诉求仍较强,现金管理类和固定收益类产品短期内仍将是市场主流类型。头部理财公司中,兴银理财以上两类产品均实现了亮眼成绩,截至2024年年末,现金管理类产品和固收类产品平均近1年年化收益率分别达1.96%和3.25%[1],分别跑赢股份行理财公司整体水平3BP和15BP。2025年以来,债市的波动性有所增强,部分理财产品债券配置比例相对较高,受债市波动影响相对较大,可能会引发投资者产生恐慌心理。投资者需要注意的是,短期波动不影响理财产品长期价值实现,2024年债市也曾发生过多次波动,但大部分产品在此环境下最终仍取得了正收益,其中在9月末股债跷跷板效应的带动下,招银理财和兴银理财等头部机构的部分理财产品净值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回撤,但拉长时间来看,大部分产品也取得了正收益。从2024年封闭式产品的到期收益率来看,全市场78%的到期产品兑付收益率均达到了相应的业绩比较基准下限,平均兑付收益率为3.30%,其中兴银理财到期产品平均兑付收益率为3.62%,大部分产品达标兑付[2],整体上为投资者创造了相对良好的投资体验。

在大类配置风格方面,目前银行配置的货币市场类和固定收益类的合计比例在90%以上,整体持仓以稳健为主,并且2023年以来有增配货币市场类资产的趋势,在提高底层资产安全垫的同时也为极端市场情况下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提供了一定空间。头部理财公司的调仓趋势基本与全市场情况一致,但各机构风格略有差异,其中招银理财底层配置相对多元,同时其货币市场类资产的占比也相对较高,一定程度上为实施多元化投资策略留够空间;兴银理财货币市场类和债权类资产的合计配置比例相对较高,多个季末占比均在95%以上,持仓风格相对谨慎,信银理财近1年有减配货币市场类资产的趋势。
需要注意的是,大部分头部理财公司除了通过“以时间换空间”的拉久期策略为客户争取相对较高收益外,还均采用了信用下沉策略、+权益策略、+衍生品策略、+黄金策略等方式增强产品收益弹性。通过观察招银理财、兴银理财和信银理财产品情况来看:三家机构均布局了一定比例的高波产品,且均有部分产品的前十持仓中配置了一定比例的AAA级以下等级信用债,在大类配置时均会留有一定可控的风险敞口,“以可控风险换收益空间”,从而为投资者博取超额收益。因此,投资者在实际投资过程中,应树立起风险与收益相匹配意识,根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选择合适的理财进行配置。


五、渠道为王,头部理财公司逐渐从卖方思维向买方思维转变
目前,身处大财富管理时代,头部理财公司均较为注重客户端体验,坚持向“以客户服务为导向的买方思维”转型,其中兴银理财、招银理财和信银理财等头部理财公司一方面是在母行大财富管理战略引导下,积极主动从产品创设、服务创新、投资者陪伴等方面,多维度提高资产管理质效。
头部机构中,招银理财从客户生活场景出发,以产品创设和营销模式的创新受到市场关注,其“24小时营业”的理财夜市以及行业内首推“不赚钱不收取管理费”等费率创新营销模式,都极大化提升了客户的理财体验,以产品创新的形式服务客户多元化需求。
信银理财则注重为投资者提供暖心理财服务,自2020年至2024年半年末,信银理财通过消保办公室持续推进“中信理财健康投资者百场万里行”投教活动,累计开展次数达 30 场,并积极推动建成业内首个线下投资者教育阵地,扩大金融知识普及范围,切实为投资者提供充满人文关怀、有温度的金融服务。
兴银理财非常注重投资者陪伴服务,截至2024年12月末,兴银理财累计为客户创造投资收益超过3700亿元,累计服务客户数量超过2700万人。在渠道拓展方面,兴银理财协同母行构建多元化财富管理货架,为客户提供一站式财富管理服务,提高投资者产品购买便利性。同时,持续秉持开放共享理念,持续优化信息披露机制,确保每一位投资者都能获得及时、全面的信息服务,提升产品透明度。另外,在投资者陪伴方面,其公众号推出“兴兴点灯”投教专栏,以视频、长图等生动易懂的形式讲解金融知识,帮助投资者理解产品风险与收益特征,该投教基地在2024年3月中国银行保险报举行的“2024金融消保与服务创新主题活动中”获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优秀案例”,获得业界广泛认可。
[1]本文涉及机构平均区间年化收益率和兑付收益率均为算术平均水平,仅供参考,具体产品表现详见官网。
[2]观察区间型或固定值型业绩比较基准的产品到期收益率达到业绩比较基准下限或固定值的产品占比。
免责声明
本报告中的数据和信息均来源于各机构公开发布的信息,并基于公开信息进行不完全统计研究分析。普益标准力求报告内容及引用资料、数据的客观与公正,但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报告中的任何观点与建议仅代表报告当日的判断和建议,仅供阅读者参考,不构成对买卖的出价或询价,也不保证对做出的任何建议不会进行任何变更。对于因使用、引用、参考本报告内容而导致的投资损失、风险与纠纷,普益标准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