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步入全面净值化以来,历经多轮调整与波折,银行理财机构积极把握危中之机,持续优化产品结构布局、稳步提升风险管理能力,逐渐赢得投资者的支持与信赖,实现了于承压中稳步前行的目标,展现出强大的市场适应力和发展韧性。
普益标准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2月末,银行理财市场净值型理财产品存续规模达29.84万亿元,较2022年1月末增长7.47%。然而,理财市场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受股债市场震荡影响,2022年3月理财产品出现“破净潮”,市场规模单月下跌5.51%,成为资管新规落地后面临的首次考验;其后11月,二次“大考”来袭,踩踏效应叠加年末季末因素,理财规模自11月起连续5个月收缩,至2023年3月跌至23.84万亿元,跌幅达20.82%。此后,净值波动成为常态,投资者对于净值化的认知更加深刻,因此在选购时愈发重视理财产品的风险管控能力。

风险控制方面,无论是最大回撤指标,抑或是波动率指标,短期限(3个月及以下)产品均呈现出相较长期限产品更为低波的特征。
2025年2月28日存续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1]的最大回撤数据显示,在各回溯区间,不同期限理财产品的最大回撤总体呈现出随期限拉长而增长的态势,即对比长期限产品,短期限产品的平均最大回撤相对更低。具体而言,以近1月最大回撤为例,3个月以下期限产品平均最大回撤为0.0352%,3-6个月期限产品平均最大回撤为0.0713%,6-12个月期限产品平均最大回撤为0.1189%,1-3年期产品平均最大回撤为0.0826%,3年及以上期限产品平均最大回撤为0.1639%。

存续产品波动率方面,如图所示,与最大回撤指标类似,短期限固定收益类产品在各回溯区间的表现均较长期限产品更为稳健。以近1月波动率为例,3个月以下、3-6个月、6-12个月、1-3年、3年以上期限产品波动率均值分别为0.0221%、0.0462%、0.0685%、0.0544%、0.0907%,同时,3年以上期限产品平均波动率较3个月以下高出0.0686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区域性银行短期限产品的低波特征更加突出。以江南农村商业银行为例,其锦富系列3个月及以下期限固定收益类产品的近1月最大回撤和波动率分别为0.0033%、0.0149%,均显著低于市场平均水平。
此外,剖析各期限理财产品规模变动趋势,发现3个月及以下期限非日开型产品成规模增长主力。截至2025年2月末,3个月及以下期限非日开型产品存续规模为8.10万亿元,较2024年1月末增长2.77万亿元,占比由20.60%上升至27.13%。这一方面反映出投资者对长期限理财产品所存净值波动潜在风险的谨慎态度,另一方面也是存款利率持续走低背景下,现金管理类产品收益率下降,推动非日开短期限产品投资性价比提升的体现。

三、践行金融为民理念,理财机构不遗余力
除了持续增强风险管控能力,理财机构亦通过加大封闭式产品发行力度来减缓债市回调对理财产品净值的影响。数据显示,2022年11月“破净潮”期间,封闭式产品的发行数量由10月的1612款持续增长,至12月达2526款,占比超84%。
对比封闭式和开放式产品,以2025年2月末存续产品为例,各投资期限封闭式产品的净值波动水平均低于相同投资期限的开放式产品。如图所示,近1月最大回撤指标方面,3个月以下、3-6个月、6-12个月、1-3年、3年以上期限封闭式产品平均最大回撤分别为0.0101%、0.0456%、0.0957%、0.0671%、0.1621%,而对应期限开放式产品分别为0.0356%、0.0923%、0.1463%、0.1700%、0.2108%;与此同时,近1月波动率指标呈现相似特征。究其原因,封闭式产品多采用摊余成本法进行估值,而摊余成本法在计算理财产品净值时,会将所投资产品的到期收益率及折价/溢价波动平摊到每日,因此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净值回撤风险对估值的影响。

立足新发展阶段,以江南农村商业银行为代表的理财机构及时捕捉投资者诉求变化的细微脉络,着力优化产品体系构建策略,紧密围绕低波动性、收益稳健等核心特点展开布局设计,已开发并推出采用摊余成本法估值的短期限封闭式产品,以期在减小债市波动对产品净值影响的同时兼顾投资者的资金流动性需求,用实际行动践行金融为民理念。
[1]统计口径:固定收益类、人民币、非结构型、非外资银行产品,下同。
免责声明
本报告中的数据和信息均来源于各机构公开发布的信息,并基于公开信息进行不完全统计研究分析。普益标准力求报告内容及引用资料、数据的客观与公正,但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报告中的任何观点与建议仅代表报告当日的判断和建议,仅供阅读者参考,不构成对买卖的出价或询价,也不保证对做出的任何建议不会进行任何变更。对于因使用、引用、参考本报告内容而导致的投资损失、风险与纠纷,普益标准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