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银行理财市场迎来一轮密集调整:部分产品业绩比较基准单月内下调超 200 个基点,多只固收类产品上限降至 3.0% 以下,更有不少产品下限跌破 2%……
据不完全统计,3 月以来已有超 473 款理财产品发布下调公告,涉及国有大行、股份行及城商行旗下多家理财子公司。
一、2025 开年理财收益 “深蹲”,银行理财步入"2%新常态"?
根据普益标准统计,今年以来,存续理财产品在当前市场环境下收益持续收缩,机构普遍调整收益目标,以适应市场变化,2月存续理财产品的业绩比较基准为3.08%,环比下跌0.04个百分点。
新发理财产品的业绩比较基准同样延续了这一下行趋势。具体来看:2月新发封闭式理财产品的平均业绩比较基准降至2.66%,环比下降4BP;2月新发开放式理财产品的平均业绩比较基准降至2.38%,环比下降11BP,降幅大于封闭式产品,显示出短期流动性管理类产品在当前环境下的收益压力更为突出。
二、业绩比较基准下调是 “必然之举”?三大核心逻辑解析
一是市场利率下行。央行持续宽松货币政策下,随着市场利率持续走低,债券等固定收益类资产的收益率下降,以债券为主要持仓的理财产品 “先天收益” 缩水。
二是业绩比较基准设定需更加合理和透明。监管要求 “业绩基准回归真实”,禁止通过平滑估值虚增收益,促使理财机构主动调整业绩比较基准,以确保其更符合当前市场环境。
三是调整投资者预期。理财机构根据底层资产收益变化及时调整业绩比较基准,有助于管理投资者预期,使得业绩比较基准更符合当前市场实际情况,避免因投资者预期过高而产生过度赎回或风险承担问题。
三、投资者必看!业绩比较基准下调≠收益缩水
1.误区破除,业绩比较基准≠实际收益。
业绩比较基准是理财公司基于产品性质、投资策略、过往经验、市场变化等因素设定的投资目标,并不代表产品的未来表现和实际收益。
2.重塑认知,降低预期收益。
将理财收益与存款、货币基金等低风险产品对比,接受 2%-3% 的 “新常态”。在低利率环境下,理财产品收益有一定程度的波动是正常的市场趋势,投资者应调整收益预期,避免过高期望导致失望或过度风险承担。
3.关注产品要素设计。
选择管理费、销售服务费率更低的产品,避免收益受到侵蚀;利用部分产品更为灵活的申赎机制,在变化的市场环境中进行合适的进退选择。
4.坚持长期投资。
避免频繁申赎,通过长期持有降低频繁申赎的成本,平滑市场波动影响。
四、理财经理必读:如何帮客户穿越 “低收益周期”?
做好预期管理:用 “历史数据 + 市场分析” 双维度沟通,展示 2023 年以来同类产品收益趋势,避免客户因基准下调产生 “被欺骗感”。提供替代方案:针对保守型客户,推荐现金管理类产品(收益 1.5%-2%)+ 国债逆回购;针对进取型客户,引入 “理财 + 基金定投” 组合,平滑市场波动。强化服务价值:定期发送《市场利率周报》,解读央行政策对理财的影响,用专业度绑定客户信任。五、写给所有人
业绩基准下调是资管行业对市场环境的主动适应,投资者需以更理性的心态看待“稳健收益”。
当银行理财褪去 “刚兑” 滤镜、业绩基准告别 “虚高”,投资者反而获得了重新审视自身需求的机会:
短期资金:选择 T+0 理财、货币基金,牺牲部分收益换取流动性;中期资金:关注 “固收 + 期权”“同业存单指数基金” 等创新品类,在控制回撤的前提下争取超额收益;长期资金:借助保险年金、养老目标基金等工具,用时间换空间,抵御利率长期下行。市场永远在变化,但不变的是 “清晰认知风险、合理分散配置、动态调整策略” 的投资本质。与其纠结基准数字的升降,不如借此机会构建更适配自己的财富管理体系 —— 这,或许才是本轮调整带给我们的最大启示。
综合自:普益标准,21世纪经济报道,部分内容由DeepSeek、豆包等生成。
免责声明
本报告中的数据和信息均来源于各机构公开发布的信息,并基于公开信息进行不完全统计研究分析。普益标准力求报告内容及引用资料、数据的客观与公正,但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报告中的任何观点与建议仅代表报告当日的判断和建议,仅供阅读者参考,不构成对买卖的出价或询价,也不保证对做出的任何建议不会进行任何变更。对于因使用、引用、参考本报告内容而导致的投资损失、风险与纠纷,普益标准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