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会听到“好死不如赖活”和“早死早超生”这样完全对立的关于生命的态度和言论。不要怀疑,这样大相径庭的言论放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之下,各自都能逻辑自洽地说出一番道理来的。
近些年,有些网红在网上煽风点火,说一些类似于“人间不值得”之类的俏皮话,其心可诛。因为这种负面引导的话通常会对那些自感人生多艰的失意者带去情绪上巨大冲击和误导,也就是所谓的崩溃疗法。
对于生命的认知,其实我们正确做法是要从正面引导大家去热爱、去希望、去坚守、去担当,精准地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命价值。有了被认可的生命价值,生命自然就会变得相当有意义。
所以我们再来看,说“好死不如赖活”的人,一定是因为他对生活和生命尚有希望和寄托;而说“早死早超生”的人,一定是因对生活和生命的失望与愤怒,从而破罐子破摔地发出如此之怒吼。
我们要想真正意识到寿命的价值,首先必须要把自己建设和成长为一个有价值的人。虚度光阴的人,确实多活一天少活一天都无所谓。但时不我待的人,却恨不得向天再借五百年。
篡魏立晋的司马家其实原本是自带长寿基因的,司马防、司马懿、司马孚这些人动辄就是70多的寿命起步,这一点也是他们司马家逐渐熬出头的重要原因。
但是,天理昭昭,司马懿晚年带着两个儿子瞬间入魔,干下了一连串伤天害理的事情,导致老天都看不下去了,没收了他们家的长寿基因。对于司马家来说,不是人间不值得,而是你们不配长留人间。司马懿之后,司马家的人,但凡能力出众点,必然活不成高寿。司马师、司马昭、司马炎、司马攸、司马遹、司马义等等,莫不如此。
到了东晋,司马家遭天谴的现象似乎更加明显。开国君主司马睿被活活气死,继位的晋明帝司马绍少年英才,大刀阔斧、励精图治地想把他们司马家的江山拽回到正常轨道,在继位的短短两年多时间内,就把气死他爹的那颗定时炸弹王敦给成功拆除了,就连王敦的后遗症也给料理得差不多了。但是,很遗憾,司马绍的寿命也马上要到了。
纵观司马绍的皇帝生涯,可谓可圈可点,在他们司马家的历代皇帝中,绝对是出类拔萃的存在,他在那短短几年时间内,极其难得地做到了所有执政方针全部正确。
第一、他扶植了庾亮、郗鉴等作为心腹,对江东的豪族进行了政治收买和重建关系,以陆晔为首的江东大族开始进入最核心的圈层参政议政。
这种政治生态的构建能力,堪称神来之笔。不是这种事情在解决思路上有多么复杂,而是他们司马家的祖宗前辈留给他的政治基础实在是太差了。北方流民军,他们家已经多年没管过人家死活了;南方豪强私军,已经被司马睿、王导等人用完就丢伤透了心。想跟前女友复合的难度往往比重新追求一个女孩子的难度更高。
也正是司马绍立竿见影地启动了与北方流民军和南方豪族的正循环合作,才使得他在王敦第二次作乱时不那么孤立无援,原本对他们司马家漠不关心的观望势力才有了精神抖擞的勤王意愿。
第二、他战后调整了王家一家独大的格局。
陶侃被调整到了荆州,都督荆、湘、雍、梁四州军事,用极高的威望压平了王敦在西线近十年的经营;护军将军应詹代王彬为江州刺史;王舒被调整为湘州刺史,不久又被征回了中央。包括朝廷之上,王导虽然位居群臣之首,但也有逐渐被边缘化的趋势,至少不是之前那只手遮天的状态了。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王与马共天下”的格局之下,如果仅仅是诛杀了王敦、王含和王应等少数几个冲在最前面的王家人,其实是于事无补的。毫无掣肘的王家人,谁也不知道会不会冒出另外一个王敦来。只有把他们的势力打散、削弱,才能一劳永逸。
司马绍并没有对王家搞权力一刀切,而是默契而又温和地进行步步稀释。尊重你们王家的一部分既得利益,但是在关键点上安插陶侃等永远不可能与你们王家人尿到一壶的人制约你们,从今以后,你们王家人该以啥态度和大家和谐共处,你们心里得明白点事。
第三、他构建了以江淮流民军为主力军的新军事格局,这是打破江东的既有格局并维护新的稳态,是有决定性作用的。
王敦再怎么自毁长城,但他的体量是在那,他多年的准备在那。司马绍再怎么善于庖丁解牛,但他的基础在那,他军事实力的虚空在那。所以,王敦最开始声势相当吓人,在北国有过腥风血雨见识的郗鉴和温峤也都在最开始做出了预判,摁住了司马绍,这仗没法打!蔫着!王含就算再不是打仗那块料,还是击败了秦淮防线的驻防军,最终是一度打到宣阳门的。
各地的勤王之师虽然不少,但毕竟远水解不了近渴,他们仅仅是各自在老家干掉了王敦任命的势力,真正敢来京师掺和的地方势力仅仅只有刘遐和苏峻这两股势力而已,这两股势力无一例外都是北方流民军。最后对战局起到一锤定音的作用的也恰恰是这两股势力。
借助这次平乱,把淮南流民军碰上主力军的位置,是东晋快速形成新的稳态最关键的砝码。战后,郗鉴都督徐、兖、青三州诸军事,兼兖州刺史,镇广陵;刘遐监淮北军事、北中郎将、徐州刺史、假节,代王邃镇淮阴;祖约为镇西将军,镇寿春;苏峻为冠军将军、历阳内史,镇历阳。这些流民帅无论从关系上和战力上,都给了东晋朝廷极大的安全保障,也对南方豪族和北方高门形成了无形的震慑和压制。
总的来说,司马绍继位的这两年多时间里,极其高明地把东晋朝廷拉回到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自生之路。
但是,很遗憾,27岁的他很快就要走到寿命的终点了。不是司马家没有救世之才,而是你们司马家德不配位,老天不愿意给你健康发展的机会。
抛开司马家种下的种种孽因,但从司马绍的个人遗憾来讲,我希望广大朋友借此事件,能明白一个极为浅显又极为深刻的(不矛盾哈)的道理:人这辈子如果想干一番事业,最重要的是寿命,或者叫健康。
因为人的一生,所谓的成功和成就其实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沉淀和演变,是很容易留下遗憾的。用化学的专业术语来解释,那就是要想反应效果有保证,反应时间很关键。
很多朋友觉得“珍惜生命、爱护健康”这样的话是片汤话,是所谓的正确的废话。但其实很多让我们受益终生的道理都是这样的片汤话,只是很多人没有知识阅历和经历感受,是体会不到其中的精髓的。
秦始皇活了49岁,如果他能活到刘邦那个岁数,他的江山会被比他小3岁的刘邦夺去吗?
政治天才贾谊只活了33岁,如果他能多活几年,西汉后来的削藩和中央集权会那么惊险激荡吗?
诸葛亮死的时候只有54岁,但司马懿却活了73岁。司马懿在54岁的时候是啥状态?被诸葛亮暴击得不敢露头,最后在诸葛亮撤退时命令张郃去木门道当炮灰。诸葛亮已经是蜀国象征很多年了,但司马懿却还只是曹叡心中的一个高级救火队员。正是多出来那19年寿命,最终将司马懿由舞阳侯变成了晋宣帝。
最近的王敦,也仅仅活了59岁,如果多给他几年时间,他亲自带队来逼宫,司马绍能否顶住呢?能否坚持到淮南流民军赶往战场那一刻呢?
还有之前凭借8000子弟兵就在几个月内搞定王敦倾尽全力花费两年都没有搞定的荆州问题的周访,这位平定荆襄的大才,因为跟王敦闹翻,扬言要搞王敦的事,一度吓得王敦瑟瑟发抖,但他当了梁州刺史刚刚一年多就不行了,年六十一岁。他若不死,王敦敢得瑟吗?他人生的成就和地位会止步于一个梁州刺史吗?
所以,我们很多人的遗憾其实就是上天留给我们的有效时间不够,自己用毕生心血烹制的一道美味佳肴眼看就可以出锅了,但恰恰在最后关头熄火了。
看了上面这么多反面教材,我们再来看看陶侃这个正面教材。
人家60多岁还在广州喝凉茶,按照正常人的思维和思想,大抵会认为余生不长了,剩下的全是垃圾时间了,得想方设法对自己好点,及时行乐,别浪费了大好光阴。但是,陶侃却不这么认为,他对自己的事业和前途还有想法和期待,必须要保证身体健康,才能等待机会。所以,他每天搬砖,锻炼好身体。
当年,年轻的陶侃和周访都初入仕途,相者庐江人陈训就曾给两人相面过,说两人的命格其实差不多,将来都能成为刺史级别的一方政要。所不同的是,陶侃的寿命走上限,周访的寿命走下限,由于寿命差异,导致原本功名略同的两人最后会出现较大差异。
初,访少时遇善相者庐江陈训,谓访与陶侃曰:二君皆位至方岳,功名略同,但陶得上寿,周当下寿,优劣更由年耳
周访是不是和陶侃差不多同时成为刺史级别的高官?但周访的人生就在梁州刺史任上画上句号了,后来被追赠了一个征西将军。而多活了15年的陶侃,去世的时候是什么级别,封太尉,身兼荆州、江州两州刺史,都督八州军事,加羽葆、鼓吹,长沙郡公,死后追赠为大司马,赐谥号“桓”,以太牢礼祭祀。看到没有,这就是时间的复利!
在我们现实生活之中,其实也是有很多相关或者类似的案例的。比如那些大器晚成的成功案例,比如我们大多数打工人都息息相关的工龄工资,比如陈年老酒、资深模范、权威专家……很多东西都是需要时间作背书的,而时间来自于我们当事人还活着。
陶侃为什么60多岁了还每天坚持搬砖锻炼身体?因为他对生活有希望和寄托,他能精确地认识到生命和时间的价值。而我们现在很多年轻人,动不动就说躺平,鼓吹及时行乐,这其实就是对生命价值的一种亵渎和迷失。
有的人这辈子是认真活了三万天,有的人却是把一天活了三万遍。寿命这东西,对普通人其实不算啥稀缺资产,但对“开了窍”的大才来讲,就是最神奇的复利加速器!所以,很多渺小而又迷惘的人会把“人间不值得”挂在嘴边上,而很多伟大而又高尚的人会说“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现在很多小孩子为什么不能够深刻理解时间和生命的价值呢?因为他们的自身建设和认识还不够,他们没有长远而又清晰的人生规划和事业目标,也没有极具爆发性的价值产出能力,所以导致他们很难获得真正的社会和自我认同,很多时候会感觉自己无足轻重、没有存在感,慢慢地就失去了对生活的热情和对生命的执著。
所以,我们现在很多人尽管从小就接受了“一寸光阴一寸金”等相关教育和理念,但不经过岁月的积淀和自我的强大,其实是不会真正理解到时光的价值的。教育我们的孩子要热爱生活、珍惜时光,其实最主要的是要教会他们进行自我建设,自我认同。他心中有责任、有信仰、有希望、有激情、有依恋、有认同、有牵挂……才会真正觉得时光是有无可替代的价值的。
假如陶侃真的跟东晋那些士族清流是一个德性,我相信他不会在花甲之年后,还会坚持每天搬砖的,每天曲水流觞、歌舞升平,喝得微醺然后一起扯淡吹牛逼,那种日子不香吗?但是他志在北定中原,他心中不可割舍的家国情怀,只要自己尚存一丝机会,他就会竭尽全力地做好准备去迎接未来。
假如陶侃真的是一个庸碌之辈,我相信他也不会执着于是多活两年还是少活两年,因为庸碌之辈的人生长度对他自己的人生广度与深度,对社会、国家的影响和贡献也可以忽略不计,多活几年就真的没太大的含义。
假如陶侃不是一个意志坚强的人,我相信他也不会那么云淡风轻地保持分秒必争的积极心态。岁月是一把杀猪刀,它会磨平很多人的棱角,会消除很多人的斗志。人到了一定的年龄,是很容易心生放下一切的念头的。努力了几十年了,自己这一辈子就这样了,现在黄土埋到脖子上了,还折腾个啥呢?只有那些意志坚强的人才能真正做到永不放弃。
但是,“寿”这东西是个挺玄的东西,有天生的因素,有后天的积累。先天的东西就是所谓的长寿基因,后天的积累就是行善积德。
比如司马懿这货,天生就遗传了他们司马家长寿的基因,最终活到了73岁。所以,有些人会联系他作恶多端的一生,说人的寿命跟行善积德没啥关系。但是,反观他弟弟司马孚无病无痛活到了93岁,他们司马家自从洛水之誓后,生殖力一直很旺盛的司马师就生不出儿子,有能力的当家人就命不长,难道这些就真的不是报应吗?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其实都比较推崇“行善积德能增福增寿”。这玩意毕竟没有办法去直接科学验证,全靠大家去扪心自问。但是,作为一个旁人,我还是希望大家相信并践行这样的思想,多行善事,但求心安。
从科学的角度,我们其实是可以解释有些人的突然爆发、行大运的,因为他们平时积攒的正能量恰好在某个对的时间点爆发力,巨大的托举力将他们带到了一个新的高峰,这就是所谓的善报。
从历史长河的角度来看,我们所熟知的巨大成功通常都不是某一个人在短时间内爆发小宇宙而取得的,背后往往他们的家族历经几代,一直在正确的路线上努力前行,最后依靠积攒的家族势能以及时间复利而顺水推舟地把他推到了相应的高度。
所以,越是聪明的人、越是开了窍、做好了准备的聪明人;越是有能力的人、越是为自己的能力做好了铺垫的能者,一定要超级重视自己的身体和寿命,因为你要永远相信,属于你的福报就在路上,等到了属于你的福报,你就能更好地成就自己和他人,去回报社会和国家。
同时,我也经常跟周围一些有身份和智慧的人说,一定不要吝啬利用自己的智慧和资源去成就他人,当然这种“他人”自然是可帮之人。因为只有你坚持成就他人,他人一定会在某个时刻真正成就你自己。利他才是真正的利己。
最后简单地做个总结,很多朋友在网上调侃陶侃是搬砖鼻祖,却丝毫不知道陶侃这么一个朴素的动作背后却蕴含了如此深刻的人生道理,这就是我时常为那些自诩为历史爱好者、研究者感到悲哀的地方。
也正是因为这种认知差,导致我们现在很多人都不能正确地理解一些看起来很俏皮的流行语。比如,那些对你们说“人间不值得”的人,你们就问问他自己为何要拼命留在人间?这就行了!认知差,很多时候并不是知识差,而是角度差、站位差、逻辑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