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权臣桓温,与皇位擦肩而过,差点取代东晋皇帝,建立新王朝

桠沙看情感文案 2024-12-30 08:59:04

桓温出生于官宦世家,祖上可追溯至东汉大儒桓荣,家族曾荣耀一时,然而,在高平陵之变中,桓温的高祖父桓范因与曹爽关系密切,被司马懿诛杀,桓氏家族遭受重创。他的父亲桓彝在苏峻之乱中,兵败被杀,壮烈殉国。桓温父亲的离世使他早早肩负起家族复兴的重任,复仇的火焰在他心中燃烧。年仅 18 岁时,他便假扮吊客混入江家,手刃杀害父亲的仇人江播之子,为父报仇雪恨。这一壮举让他声名远扬,赢得了众人的钦佩。此后,桓温娶了晋明帝司马绍的女儿南康长公主 司马兴男为妻,成为驸马都尉,袭父爵万宁县男。他先后出任了琅琊内史、徐州刺史等重要职位,在政治舞台上逐渐崭露头角。

关于这位公主,最为人熟知的应该是一个典故:桓温平蜀,纳蜀主李势之女为妾。南康长公主善妒,带上数十个婢女,拿着刀就要去找李氏算账,一看李氏正在梳头,“发委藉地,姿貌绝丽,肤色玉耀,不为动容”,是个大美人。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公主看到美女都愣住了,掷刀于地,说了一句:“我见犹怜,何况老奴。”

在东晋的政治格局中,荆州的地位举足轻重,它是长江上游的军事重镇,掌控着大量的兵马钱粮,对东晋的国家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永和元年(345 年),34 岁的桓温出任荆州刺史,都督荆司雍益梁宁六州诸军事。当时,东晋面临着北方羯族建立的后赵政权和西边氐族建立的成汉政权的双重威胁。后赵兵力雄厚,实力强大,难以轻易抗衡;而成汉政权则在李势的统治下,内部矛盾重重,政治腐败,国力渐衰。桓温审时度势,决定先拿成汉开刀。一方面,成汉位于荆州上游,地缘上对荆州构成直接威胁,若能收复巴蜀,可解除后顾之忧;另一方面,成都平原农业发达,人口众多,能够为荆州提供丰厚的后勤保障,增强自身实力。

346 年底,桓温毅然上疏朝廷,请求伐蜀。桓温亲率大军长驱直入,先遣奇兵迅速抵达成汉腹地青衣(今四川青神县)。李势匆忙发兵抵抗,但为时已晚,无奈之下,只得向桓温投降,成汉政权宣告灭亡。桓温仅用三个月时间就平定蜀地。平蜀之后,桓温威名远扬,天下皆知。他在蜀地大力推行一系列政策,拔擢当地大量士人贤能,兴修农田水利,恢复生产,赢得了百姓的赞誉和支持。此时的桓温,治下拥有八州之地,掌控着大量的军政资源,势力范围不断扩大,逐渐形成半独立状态。

随着石虎病死,后赵政权陷入内乱,北方局势动荡不安,北伐的时机似乎已然来临。然而,东晋朝廷内部对北伐的态度却极为复杂。皇室和大世族出于自身利益考量,大多反对北伐。他们认为自身并不需要通过建树功业来彰显,世家子弟更倾向于务为清谈,对国家事务漠不关心。担心北伐会打破现有的权力平衡,威胁到自己的地位和利益。但桓温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想法,他急切地渴望通过北伐来提升自己的权势和威望。他多次上表请求北伐,却遭到朝廷的压制和阻挠。

朝廷有意压下他的表文不回复,转而任用名士殷浩等主持北伐,试图以殷浩的扬州集团来抗衡桓温的荆州势力。桓温得知后,愤而反击,上表指责朝廷用人不当,并强调自己的忠心和北伐的决心。殷浩此人,虽擅长清谈,在文坛颇具声名,但缺乏实际的军事才能。他主持的北伐最终以失败告终,这一结果早在桓温的预料之中。殷浩失败后,桓温成为北伐的唯一人选,朝中再也无人能够阻挡他的脚步。

此后,桓温在 15 年内发动了三次北伐,每一次北伐都在东晋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第一次北伐在永和十年(354 年),桓温的主要对手是前秦苻健。双方在白鹿原交战,晋军因粮草不济,加上前秦的顽强抵抗,死伤惨重,无奈之下,桓温只得退兵,此次北伐功败垂成。第二次北伐在 356 年,当时羌酋姚襄占领许昌,并猛攻洛阳。桓温被任命为征讨大都督,率大军征讨姚襄。晋军大败姚襄,周成自知无力抵抗,开城投降。此战后,东晋朝廷封桓温为南郡公,桓温的声望进一步提升。第三次北伐在 369 年,桓温率领五万水陆大军北上,攻击前燕。在北伐过程中,由于天气干旱,派属下在巨野凿通河道三百里,以通水运。但随着战事的发展,河道水位下降,水路粮道断绝,前燕又派兵切断了陆路粮道,晋军陷入困境。最终,此次北伐以桓温的大败告终,晋军死者多达数万。

三次北伐,虽取得了一些战果,但这些也足够给桓温带来巨大威望。谋士郗超为他献上废立之计,建议他废掉皇帝司马奕,桓温采纳了这一建议,他诬蔑司马奕在做藩王时与内宠交好,其儿子皆非亲生,以此为借口,亲自率兵返回建康,逼迫褚太后下诏废黜司马奕,立会稽王司马昱为帝,即晋简文帝。简文帝司马昱是晋元帝的幼子,也是一个风度翩翩的皇室贵族,史载,“帝美丰仪,善容止,留心典籍,凝坐满席,湛如也”。

桓温的这一擅行废立之举,打破了皇权与士族之间长期以来的微妙平衡,引发了轩然大波。他将自己推到了风口浪尖,成为众矢之的。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桓温开始大力清除异己。他对朝中的政治集团进行了残酷打击,以 “聚纳轻剽,苞藏亡命” 为由弹劾武陵王司马晞,逼其下台,并将他的两个儿子和蔡王司马晃废为庶人。对于颍川庾氏,桓温罗织罪名,以谋反之名逮捕诛杀庾氏诸兄弟。通过这些手段,桓温彻底独掌朝政,威势极盛。

晋简文帝司马昱深知桓温的野心,在担惊受怕中只当了八个月傀儡皇帝。病笃之时,他曾紧急召见桓温,在最初的托孤遗诏中,受桓温胁迫,写有 “大司马温依周公居摄故事”,并表示 “子可辅者辅之,如不可,君自取之”。这一遗诏相当于给了桓温篡位的口实。然而,朝中重臣王坦之、谢安分别出自王、谢两大族,他们识破了桓温的阴谋,坚决反对。

王坦之持诏书亲手毁于简文帝面前,并义正言辞地指出天下是晋宣帝、晋元帝开创的天下,陛下不可独断专行。简文帝无奈之下,只好让王坦之改写诏书,改为 “家国事一禀大司马,如诸葛武侯(诸葛亮)、王丞相(王导)故事”,这意味着简文帝只是任命桓温为辅政大臣。当天,简文帝驾崩,太子司马曜即位。

桓温得知此事后,大为愤怒,他认定是王坦之、谢安二人从中作梗,坏了自己的好事。于是,他带大军入朝,企图威逼朝廷就范。王坦之非常害怕,而谢安则泰然自若,毫无惧色。桓温至新亭,晋朝百官在道旁迎接,桓温接见百官时,晚上又单独召见谢安、王坦之。在交谈中,谢安的镇静、从容深深折服了桓温,使他意识到篡位并非易事。在建康待了十四天,桓温因旧疾复发,最终带兵返回。

回去之后,桓温一直催促朝廷加九锡给他,“九锡”原本是古代天子赐给诸侯、大臣的九种礼器,代表最高的礼遇,这是权臣篡位的重要步骤。谢安、王坦之不敢拒绝,但他们深知桓温病情日益加重,时日无多,于是便采用拖延战术,以锡文不好为由命人修改,一直拖到373年8月18日,桓温病逝。 大亨元年(403年)十一月,桓温庶子桓玄 自立称帝建立桓楚,追尊父亲桓温为宣武皇帝、嫡母南康长公主为宣皇后。他和曹操、司马昭一样,自己没当上皇帝,儿子却成了皇帝。

桓温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与争议性。他打击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嚣张气焰,为东晋的国家安全和民族利益做出了贡献。推行了一些改革措施,如 “土断” 等,虽然这些改革遭到了士族的强烈反对,但也体现了他对东晋政治体制的深刻洞察和改革的勇气。然而,桓温的篡位野心使他备受争议。他的擅行废立之举破坏了东晋的政治秩序,引发了朝廷内部的动荡和不安。他与皇室和士族之间的权力斗争,加剧了东晋社会的矛盾和分裂。在传统的历史评价中,他往往被视为乱臣贼子,如唐代官修的《晋书》将他与举兵作乱的王敦单列一传,并以巩固封建皇权的观点对其加以批判。

但也有一些史学家对桓温给予了较为正面的评价。南朝的史学家沈约认为,桓温是个英雄,“雄才盖世,勋高一时,移鼎之业已成,天人之望将改”。在《世说新语》中,桓温的形象也并非单一的乱臣贼子,他有着多面性。例如,桓温北伐时路过年轻时居住过的金城,见亲手栽下的柳树已长成十围,而神州陆沉的悲惨现实却无所改观,不禁感慨:“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他既是东晋门阀政治的破局者,又是一位悲剧英雄,虽有雄才大略,但最终还是未能实现自己的篡位目标。

0 阅读:26

桠沙看情感文案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