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世宗柴荣,为了政权稳定、国家统一,都做出哪些经济改革策略?

诺斯罗普的笔记本 2024-05-03 18:10:34

五代作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乱世,当时战争非常频繁,税收负担也非常的重,人民的生活处于苦难中。作为五代杰出的代表后周在周世宗柴荣的大力改革下,社会逐渐稳定,为北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周世宗柴荣在即位之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特别是经济方面的改革,对于结束五代的分裂局面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一、后周世宗———柴荣皇帝

后周世宗柴荣,是五代时期后周的皇帝,他在位期间,进行了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改革,降低了国家的税收,实现了政治清明、百姓富庶、社会稳定的大好局面,为北宋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周世宗柴荣来自于民间,以郭威的内侄和养子的身份继承了皇位,同时他也是五代十国中唯一有建树的皇帝,为中国的统一事业奠定了基础。

柴荣即位于五代非常混乱的时期,他以个人卓越的才华和勇气进行了改革,特别是经济方面的改革,推动了历史和社会的进步。他初步革除了五代时期的积弊陋习,为宋朝的社会统一奠定了经济基础。

他的改革经验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厚的笔墨,柴荣的个人功绩也得到了后人高度的评价,成为中国历史上继唐太宗之后又一位在治国上卓越功勋的统治者。

柴荣虽然即位的时间非常短,但是通过他的锐意改革,使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结束了五代数十年分裂的局面,使社会出现了统一的希望。同时使从唐末到五代以来因军阀混战而破坏严重的经济初步得到了复苏和稳定,在经济基本稳定的前提下他又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措施,为结束社会上的分裂和动乱的局势带来了光明。

周世宗柴荣为了实现社会的根本稳定,为经济改革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还发动了一系列的军事行动。特别在五代时期战乱多年,后周政权也处于其他国家的侵扰之中,军事能力的强弱也成为经济改革能否实现的关键。

周世宗柴荣在即位之后不久,就让军队中年老多病而且愿意归乡务农的人一律放免回家。这些措施使五代时期大量的农民因为连续征战而废弃农桑的现象得到了改观,不仅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二、周世宗的经济改革策略研究

五代时期各国在政权的更迭上非常对立,而在经济上的联系则在不断增强。五代在政治上处于不断的分裂的状态,这和经济的发展非常矛盾,所以在社会各个阶层中包括劳动人民都极度渴望经济和社会的统一。

柴荣早在姑父郭威的军队中就积累了丰富的从政、治军的经验,在即位之前柴荣和幕僚聊天的时候就保持了非常低调的作风,但是在涉及古今之事和战争的时候,便表现得“纵辨高谈,词理锋起”,同时其观点也“明达英果,议论伟然”,对于问题分析十分透彻。

即位之后,周世宗柴荣常常表现出“英武自任,喜言天下事”,认为“晋汉以来,朝野多故,疆土日削,生聚未堪”,特别是对“广明之后,中土日蹙,值累朝多事,尚未克复”“,尝怀拯救之心”“、慨然有包举天下之志”。

他曾经和大臣说过“朕听政之余,思政教未敷,区宇未混”,因此常常感到“中宵辍寐”、“至于宿夜,不敢荒宁”。这些都说明了周世宗柴荣具有非常前卫的政治眼光,而且常常怀有统一国家的志向。

周世宗柴荣在即位的五年之间,主要的精力用来开拓疆土,统一天下。五代时期军事斗争是一个国家能够存在的重要保障,所以周世宗为了政权的稳定和国家的统一,发动了多次军事行动,有力地打击了敌人,为经济改革和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在对国家的内部管理上,他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发展经济,进行经济改革。周世宗柴荣在改革经济的过程中,首先进行了吏治的改革。他认为一个国家政权的腐败,其最大的原因来自于吏治的腐败,所以他在继承皇帝的位置之后便开始澄清吏治,并且把吏治改革和经济发展、经济改革紧密地联系起来。

周世宗柴荣对于国家管理中出现的各种弊端,都归结为“亲民官”的选择和管理上的问题。有一次,他旁边的近臣对周世宗说:“时季已来,民多狡恶。”周世宗柴荣回答道:“非民之狡,盖朕治之未至,亦犹亲人之官未当耳,此后尤宜精求令长,免使黎民受弊。”

周世宗柴荣为了发展经济,特别是当时在战乱不断、民不聊生的情况下,他采取了一系列的休养生息的经济措施。

例如他大幅度地降低了国家的税收,鼓励百姓开垦荒地,并且把社会安定和经济改革紧密地联系起来。特别是后周建立初期,北汉常常勾结契丹民族不断南下侵袭,再加上当时黄河泛滥,自然灾害频繁,进一步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周世宗柴荣清晰地看到经过数十年的军阀混战,社会经济元气大伤,平民百姓也朝不保夕,人心浮动,特别是人民的不断迁徙造成了社会上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同时社会上又存在大量的没有耕种的荒地。周世宗柴荣看到了这种现象,他认为应当采取有效的措施使耕者有其田,使社会生产能够快速恢复起来。

他沿用了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认为统治者立国的根本在于抚养百姓,解决百姓穿衣吃饭的问题。所以周世宗柴荣即位的时候就采取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措施来发展经济。

对于灾荒地区的农民,免去了当年的夏季和秋季的税收;对于承佃荒田的农民,免去了他们一年的税收和徭役,保护了佃农的佃耕权,规定了现佃为永业的政策;对于逃亡之后又返回家园的百姓,则归还他们一定数量的庄田和桑田;同时,对于从契丹逃回来的百姓,给予更多的优惠措施。

通过这种政策鼓励了农民回到土地上,调整了土地关系,不仅达到了恢复农业生产和安置流亡人口的目的,同时又增加了政府的税收。周世宗柴荣一再向大臣和官员强调“厚农桑、薄伎巧。优力田之夫,禁末游之辈”的重要性,并且收赎了社会上大量的流民,使他们恢复农业生产,同时也增加了国家的收入。

在制定了这一系列的措施之后,周世宗柴荣还常常到田间地头皇家的御庄上去视察庄稼的成长情况,对于农业非常关注。为了鼓励农业生产,他刻下了“刻木为耕夫蚕妇,置之殿廷”。

为了达到天下田租均平的目的,周世宗柴荣还颁布了唐朝元稹的《均田图》,按照“期以一岁,大均天下之田”的方针,首先将黄河以南六十州的田租,甚至包括了历来都享受免租的孔子的家族,也要按照一般百姓进行纳租,取消了他们的特权。

由于五代的时候国家向人民征税是“不等待民间收获,防绩完毕”,这种方式往往存在一定的弊端,百姓还没有收成的时候就要征税,增加了人民的负担。

所以周世宗柴荣为了解决税收征收上的弊端,特意规定“夏税以六月,秋税以十月起征”,这种征收方式实行之后,“民间便之”。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周世宗柴荣“留心农事,并且刻木诶更夫、蚕妇,置之殿庭”,对农民的地位给予足够的尊重。

同时为了切实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他大修水利设施,恢复了以开封为中心的交通网络;同时又派人加强黄河的堤防,在汴口立下了斗门,控制了黄河的水势,减少了黄河泛滥造成的危害。

为了达到让百姓休养生息的目的,减轻百姓的负担就成为经济改革中的重点。周世宗柴荣在即位之后就把限制僧尼人数和寺院经济作为经济改革中的一项重要措施,通过限制寺院的发展可以有效地增加社会劳动力,同时也减少了百姓的负担。

在当时社会上存在大量的僧尼、寺院,这些寺院的庄田都不向国家缴纳租税。周世宗柴荣在即位的第二年就下令废除国家中的寺庙,规定“敕额”的允许保留,没有一律废止。而且禁止私自度僧尼,鼓励僧尼还俗。并且对还俗的僧尼量才录用,要么参军、要么出仕或者参加农业生产劳动。

为了进一步发展生产,周世宗柴荣还下令毁掉天下的铜像来铸钱,他认为铜像就是铜钱,而且佛是以度人为根本的,只要有利于人的发展可以把佛像拿出来施舍。

周世宗柴荣的这些抑制佛教发展的措施不仅提高了社会上的土地和劳动力的数量,同时铸钱也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商品的交换,对于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具有重要的作用。

虽然周世宗柴荣在位的时间非常短暂,只有仅仅六年时间,但是他却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迹。周世宗看到了社会存在的种种弊端,强调农桑,重视农业发展,把人的生存和发展放到了首位。

而且为了社会稳定,后周在军事、政治、经济方面都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军事改革为经济和政治改革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同时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又为军事斗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在五代军阀混乱的时代,周世宗柴荣采取的经济稳定和发展改革措施,特别是农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对于社会的稳定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经过周世宗柴荣的努力,后周出现了一个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良好局面,同时也为北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促进了历史的发展和进步。

0 阅读:1

诺斯罗普的笔记本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