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中就有“将相和”的历史故事,只不过学校教我们,给我们看到的都是“性本善”的美谈;但社会教我们,给我们看到的却大都是“性本恶”的丑恶。
课本中的“将相和”,让我们看到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廉蔺交好”(或“负荆请罪”)这三个振奋人心的传奇故事,或许是考虑到孩子们心理的承受能力,也就没有再讲传奇之后的悲惨结局了。
不过,孩子们总会长大的,总会看到“性本恶”的一面,所以“将相和”之后,廉颇和蔺相如越混越惨的结局也总是会被看到的。
“将相和”的历史发生在公元前279年,也是赵惠文王时期。这一年,堪称廉颇和蔺相如的巅峰时刻。大家都知道,越是巅峰,越容易跌落;越是深渊,反而越平衡。毕竟,巅峰之上风太大,巅峰之上难立足,深渊之处是大地,虽无巅峰的风景秀丽,却能稳成碌碌无为的一生。
难怪,人越到巅峰,却越要过得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d8184f7f43a133cf95718bbb0c4da3c3.png)
▲将相和
“将相和”之前,廉颇因战功,曾一度使赵国跃居六国之首,当时已是赵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和大将军,相当于军政大权,皆在其手;“将相和”之后,蔺相如反而成了赵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上卿),而廉颇也只能屈居其下。
于是,就引出了“负荆请罪”的这个千古典故。
然而,根据后来的发展历程来看,蔺相如的这个丞相反而更像是一个虚职,即使在赵惠文王去世前的漫长十年间,在赵国的历史上也几乎看不到他的影子。
在这段时期,他这个堂堂的丞相反而在赵国的历史上似乎成了一个可有可无的小人物。
当他再次出现时,已到了赵惠文王之子赵孝成王时期。当时,正逢长平之战,蔺相如强忍病痛,出面反对用赵括接替廉颇对抗秦军,理由是:“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会变也。”大意是说赵括只会纸上谈兵,不可大用。
可结果呢?赵惠文王根本不把他的意见当回事,实质上是对他的无视。可见,他混的有多差,似乎没有一点话语权。
于是,廉颇这个前线的主将就被赵括给替代了。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103fa802009740f76c3bc0f816e8ca77.png)
▲廉颇
也是从“将相和”之后,廉颇再也没有登上丞相的宝座,几乎成了一个纯粹的远离庙堂权利中心的边疆大将军,而且还是那种,每当赵国面临危险,难有人救之时,赵国的国王才会想到他。这相当于,遇到困难,领导才会想到你来解决,而遇到有好处的事,领导反而选择性地将你遗忘。
例如:长平之战后,赵孝成王因赵国处于“壮者尽于长平,其孤未壮”的不利局势,便答应割让六城给秦国,随后又舍不得就反悔了。于是,秦昭襄王大怒之下,派秦军攻打赵国,赵孝成王一看无人能够对抗秦军,便又重新起用廉颇为大将。
结果,廉颇不负重望,不但将秦军拒之国门之外,而且在接下来对燕国的战争中,更是大败燕军,并且还杀死了燕国主将栗腹,因功也仅被任命为“假相”。可见,赵孝成王对他还是不怎么放心的。
赵孝成王死后,太子赵偃即位,史称赵悼襄王。他继位的当年,就想要用乐乘夺了廉颇的军权,甚至逼的廉颇逃到了魏国的大梁。
后来,当赵国屡次遭到秦兵的围困,国家面临生死存亡之际,赵悼襄王这才又想起了廉颇。可惜,廉颇却遭到了仇人郭开的陷害,最终郁郁寡欢客死在了楚国的寿春。
同时,蔺相如在长平之战前的“劝谏”,差不多就是他在“将相和”之后的唯一一次露面,并从此再无音讯。可见,他这个赵国名相在赵国的朝堂是多么的可有可无。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42d5815bc8f91d9ac476c3cf5261b073.png)
▲蔺相如
虽然,有传言说,蔺相如听闻长平之战赵军大败后,气急攻心,吐血而亡;也有传言说,在赵孝成王时期,他就已身染重病,并在长平之战后不久便去世了。
可不管怎么说,他也是赵国的上卿,咋就没有一点话语权呢,甚至都没有一点存在感,他这样的一位名相,怎么死的,史书上竟然都没有提及。
这也说明,他混的确实越来越差,越来越惨了。
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局呢?
这就不得不提一下“将相和”中的一句话:“刎颈之交,生死与共”。
也就是说,“将相和”之后,廉颇和蔺相如结成了“生死之交”。
这时,可能有人会说,“将相和”不是好事吗?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a12af51280c1c4a147d5753d9681e5ea.png)
▲赵悼襄王
表面看,确实是好事,可是人若一旦细思,就有大问题了。
虽说:“将相和,平天下。”但是,一旦“将相”生有异心,就能轻易颠覆王权,毕竟人心最复杂,谁也不敢拿自己的王权来赌人心。
再来看看三国时期的程普和周瑜,就是因为他们二人在赤壁之战后关系莫逆,而遭到了孙权的冷落和忌惮,最终周瑜很可能就是在孙权、刘备和鲁肃的联合暗算下,被气死在了夺取西川的征途。
因此,也有人说,虽然廉颇和蔺相如都是一片赤诚、忠君爱国,却又都一直处在君王惧、佞臣恨,朝不保夕的危难环境之中。
正所谓:“权高震主,防不胜防。” 所以,基本可以断定,就是因为廉颇和蔺相如的关系太过莫逆,这才引起了三代赵王和赵家权贵的忌惮,最终落了个让人难以接受的悲惨结局。
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