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不真实的真事,一个普通老农竟敢批评一个分区司令员

历史爱好者祥子 2025-01-26 05:33:03

在很多人看来,一个普通老农想要见到一个分区司令员可能都很难,就更不要说当面批评这样的一个大人物了,甚至司令员还不敢发火,而且只能老老实实地接受批评。

这简直太不真实、太不可思议了?

可是,这件事却真真实实地发生了。

1942年12月,一位分区司令员向毛主席汇报时提到,边区的一位老农给自己提了意见,并且还批评了自己。

毛主席听了很是高兴:“这是天大的好事吗!这个老乡很有觉悟,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都是老百姓受官府的气,受当兵的欺负,他们敢怒不敢言,现在他敢向你一个分区司令提意见,敢批评‘长官’”,你们看这有多么好!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变化!”

百姓不怕官,还敢给当官的提意见,更敢批评当官的,这样的场景,确实很是罕见。可见,当时的官民、军民有多融洽了,大家“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自觉性有多高了。

这事正好发生在延安整风运动时期,当时的中央领导都是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广大群众积极响应。很快,“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就成为了全党、全军、全民尽皆身体力行的风向标。

虽然,上面的场景在整个历史上几乎都很难不到,但在当时却是一件非常普通的真实事件。

▲毛主席正在延安整风运动会议上讲话

毛主席就曾是“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带头人。1941年6月3日,一道雷电将一位延安老乡家里的毛驴给击死了,于是这位边区老乡抱怨道:“雷公为什么不打死毛泽东?”

这件事传开后,引起了我的警觉,经过调查和分析,原来是征粮太重,老乡这才借故发泄心中的不满情绪。于是,就有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大生产运动。

1940年,党校有人说我官僚主义,这也使我下决心到党校去多接近一些人……

据美国记者斯诺回忆,在延安的红军营地,自己最感兴趣的就是红军所办的墙报,里面有黑栏(又称批评栏)和红栏(表扬栏)。红栏,宣传一些人或者一些集体的勇敢、无私、勤劳等美德;黑栏,就是同志之间相互批评,而且是指名道姓地批评他们的上级长官。

1942年3月,党中央机关机报《解放日报》社在办报初期,曾收到一位署名“罗李王”的群众来信,他在信中说《解放日报》有一个最大的毛病:空泛,与边区建设的实际工作似乎相距太远了些。

▲毛主席正在密切联系群众

对此,《解放日报》社的工作人员高度重视,对自己所办的报纸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确实发现了一些问题,例如:报纸上就曾刊登过这样一些内容:“赫尔国务卿政躬违和,迄今未愈,虽已消假视事……”。这种“文言文和白话文夹杂”的文字语言,让普通百姓看了,确实晦涩难懂,其实这就是犯了“脱离群众、脱离生活、脱离实际”的毛病。

当月,就在毛主席的亲自推动下,对《解放日报》进行了改版。在第一次改版会议上,毛主席明确提出:“共产党的路线,就是人民的路线”

通过此事件,又发现文艺工作者所搞的所谓的“正规化”、“专门化”,都只不过是大讲国外的文艺理论,例如:音乐会上从头到尾唱“啊……”,不看对象唱美声。结果,好心的老乡误以为是歌手犯病“打摆子”,赶忙端来热姜汤。

对于这种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的倾向,群众还编了一句顺口溜:“戏剧系的装疯卖傻,音乐系的哭爹喊娘,美术系的不知画啥,文学系写得‘一满解(害)不下’(方言的意思是啥也不懂)。”

▲延安整风运动一角

在延安整风即将结束之际,刘少奇再次指出:“所谓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路线,就是党的群众路线。”

这些,就是1942年2月至1945年4月延安开展的整风运动期间发生的事情。

同时,通过总结整风运动的经验,“实事求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等观点,也在毛主席的推动下,上升到了党的思想路线的高度层面。

可见,密切联系群众,始终坚持群众路线,在当时已贯穿于延安整风的全过程。反过来,如果没有“紧密联系群众,坚持走群众路线”,可能就没有延安整风运动的完全胜利以及后来革命的胜利。

后来,有人将延安整风称之为“反对党八股,反对形式主义、主观主义、官僚主义”的新时代的反“四风”运动,也有人将之称为焕然一新的一次伟大的认知革命,中国人思想史上由古代、近代迈入现代的标志性篇章。

到了如今,延安整风运动已过去了近一个世纪,相对时下的社会实际,不知有没有必要再来一次这样的运动呢?

图片来源网络

0 阅读: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