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成败,人生得失,人生起落……或许因由会有一大框,但祥子只相信一点,那就是你遇到了什么样的人,就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诸葛亮遇到刘备,成为了“千古一相”;陆逊遇到孙权,成为了“社稷之臣”。
为什么诸葛亮能成为“千古一相”,只因遇到了刘备;为什么陆逊不能成为“千古一相”,只因他没有遇到刘备;陆逊为什么会愤恨、抑郁而逝,只因他遇到了孙权。
这就是命运,遇到什么样的人,就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但是,若将二者主公互换,陆逊的命运齿轮可能就会是另一个走向,诸葛亮的命运齿轮可能同样是另一个走向。
▲诸葛亮遇明主
不过,根据二人的真实历史足迹来看,陆逊可能会比诸葛亮做的更好,更有成为“千古一相”的潜质,而诸葛亮很可能就要与“千古一相”失之交臂,甚至结局比陆逊还要惨。
为什么要这样说?比一比不就一目了然了。
走上历史舞台诸葛亮比陆逊大三岁。
诸葛亮,26岁遇到刘备,因“隆中对”的三分天下策略一举登上历史舞台,并被刘备称为“如鱼得水”,而“隆中对”在此后的数十年中更是刘备集团的基本国策
次年,诸葛亮被刘备任命为军师中郎将,负责后勤工作。
陆逊,21岁遇到孙权,被召入幕府,但也仅是一位普通的幕僚。
直到36岁时,因“白衣渡江”夺取荆州之谋,才真正走上了历史舞台,并因功被封为娄侯。
以此来看,诸葛亮比陆逊更早走上历史舞台,而且遇到的是一位名主,按常理应该比陆逊有更多发展的空间,事实上却并无太过突出的功绩。
不过,因“隆中对”是战略层面,“白衣渡江”是战术层面,还因东吴有鲁肃提出的“榻上策”的战略,暂时并不需要陆逊操心这方面的问题。
同理,在当时的情况下,有打了半辈子仗的刘备在,战术方面的问题自然也用不到诸葛亮操心。
所以,从走上历史舞台的情况看,并不能看出二者的差异。
战绩虽然,诸葛亮有北伐之志,却实无北伐之功,五次北伐,仅有两次获胜,而且这两次的获胜,对历史的走向也并无实质性的改变,相当于是徒劳无功。
相对而言,平定南中,生擒孟获以及四周的部族,应该是诸葛亮一生中最闪亮的战绩了。
▲陆逊与孙权
然而,陆逊就不同了。在夷陵之战中,火烧连营击败刘备,一战成名。相当于,挽救东吴于生死边缘。否则,三国历史可能就是另一个走向了。
同时,在面对曹魏的战场,更有“石亭御魏”等辉煌战绩。
在战绩上,平定南中之战,又怎么能与国战相提并论呢?所以,在这方面陆逊应该能甩诸葛亮几条街。
政绩《蜀科》,是诸葛亮、法正等人为蜀汉建国之初制定的典律,同时诸葛亮还亲自起草了各种科条律令数十则,如:《八务》、《七戒》、《六恐》、《五惧》等条规。
那么陆逊呢?由于东吴已有成熟的政治体系,加之还有孙权这个主公一直活着,所以几乎用不到陆逊来完善。
在这方面,诸葛亮的政绩比陆逊较为突出。
不过,若真有这方面的需要,对于书生出身的陆逊来说,应该不是什么难事。毕竟,国家的管理制度,与公司的管理也是大同小异的,况且从秦朝到东汉末年已有四百多年,还怕没有借鉴的范本吗?只需要结合实际,应该没有太大的难度。
继承人的问题上刚烈的刘封,是被诸葛亮的意见给害死的。也就是说,诸葛亮确有主动参与帝位继承人的“夺嫡”之心。
也就是说,如果诸葛亮跟随孙权,绝对也会卷入“二宫之争”的旋涡。
▲刘备托孤
相对而言,陆逊并没有这方面的心思,他一直保持的都是中立态度,即使后来参与了,也只是无意中被动卷入其中的,这才引起孙权猜忌,并最终愤恨而死,相当于是被孙权活生生给骂死了。
想想看,被动卷入“夺嫡之争”的陆逊都是这样的结局,更何况主动参与的诸葛亮,其结局会有多惨不难想象了吧。
教导后人的问题上在教导后人的问题上,诸葛亮几乎什么都没有做。
一是幼主刘禅,变成了“扶不起的阿斗”;二是诸葛瞻,变成了一个听不进良言相劝的“冒失鬼”,并最终葬送了蜀汉基业。甚至,也有人将“蜀汉无大将,廖化做先锋”的后继无人局面,也归结于诸葛亮。
陆逊辅佐的太子孙登,却是一位礼贤下士、处理政务谨慎得体,对时政“多有匡弼”,甚至在临终前还期望革除繁苛的英主,反正是在各方面都很优秀,只可惜英年早逝。
孙登死后,孙权一度震惊悲惋,乃至无法抑制悲伤之情。
对此,《建康实录》是这样说的:“皇太子登薨,帝闻惊惋,哀不自胜。”
这样的英主,绝对比“扶不起的阿斗”强多了。
▲诸葛亮北伐
即使孙权的次子孙和,也是一位英主,而孙和同样是陆逊一力支持的皇位继承人,只可惜死于“二宫之争”。
陆逊的长子陆延早夭,次子陆抗则是三国末期东吴唯一能与曹魏一争长短的名将。
很显然,在教导后人的问题上,陆逊强于诸葛亮太多了。否则,无论是刘禅英明一点,还是诸葛瞻睿智一点,蜀汉绝不会第一个亡国。
名声在名声上,诸葛亮被称为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例如:散文代表作《出师表》、《诫子书》等;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诸葛连弩等。
虽然,陆逊并没有这些突出表现,但这些也并没有带给蜀汉带来实质性的改变,战场该败还是败了,国家第一个亡还是亡了。
外交在赤壁之战中,虽说是诸葛亮说动孙权,“孙刘联盟”共同抗曹,其实在此之前鲁肃早已说动孙权抗曹的决心,只是有了刘备这个助力他更有信心了。
所以,这样的结果也并算不了什么,毕竟难度系数并不高。可以说,若没有诸葛亮,可能诸葛明、诸葛暗等人也能完成“孙刘联盟”的策略。
▲陆逊
夷陵之战后,“孙刘联盟”的策略则由诸葛亮和陆逊共同维护。
也就是说,在外交上,并不能说明诸葛亮就一定比陆逊高明。
当然了,在足兵足食方面,诸葛亮做的确实很好,但这种好差的标准,只要基本能够保障出征部队所需,对历史走向同样起不到什么实质性的改变作用。
可是,陆逊却有“素来深思静虑,所推之事无不应验”的能力,而诸葛亮却有误用“马谡”的过失。
总之,从以上不难发现,只有后继有人和战场胜负,才是改变历史走向的关键因素,而其他最多只能算是辅助。
所以说,如果主公互换,陆逊应该会比诸葛亮做的更好,成就更高,更可能是“千古一相”,而诸葛亮很可能还达不到陆逊当时的成就,结局也可能更惨。
当然了,历史没有如果,只有以史为鉴,以期破解人生命运的密码。
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