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一直都在否认“内圣外王思想绝不是儒家真传”,但是儒家在过去两千多年的社会中却一直起着维护皇权统治和社会稳定这两大作用,这不是“内圣外王”又是什么?
甚至有人形象的比喻,统治者手握儒家,就相当于左手握枪,右手拿糖,一边用权势威胁百姓,一边又用伦理来安抚百姓。
当然了,统治者右手拿着的“糖”,可不能只是一幅画的大饼,最基本也要让百姓有一口汤喝续命。
又因,儒家既能维护皇权的统治,又能维护社会的稳定,可谓是皆在欢喜。
事实上确实也是这么一回事?当一个新的王朝建立之初,相当于社会进行了一次重新洗牌,新的权贵阶层得到了封官赐爵,百姓也不再受乱离的凄苦,可以说绝大多数人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社会自然就显的较为稳定。
▲儒家文化
这时,儒家不儒家的,其实并没有太过重要,只要社会的需求和供给相对平衡,社会就不会乱,可为什么历朝历代都非常的重视儒家呢?尤其是对历代儒家代言人的衍圣公的重视。
这就要看重视儒家的都是些什么人了?
答案:几乎都是权贵阶层,以及儒家的徒子徒孙。
他们为什么那么重视儒家呢?
答案:前者是因为他们都是在重新洗牌中得到了富贵和权势,他们可不希望社会动乱;后者是因为他们想要体现自己在社会中的重要性,来谋求一半官职。
那么,百姓是如何看待儒家的?
答案:在古代,能读得起书的家庭,绝对不是绝大多数的普通百姓,而且绝大多数百姓几乎都是文盲,还不是统治者怎么说,他们就怎么做了。
俗话说:“宁为太平犬,莫为乱离人。”最主要的是,绝大多数百姓都希望过太平的日子。所以,儒家在安抚百姓方面,也很容易得到百姓的认同。
于是,儒家在建国之初就出现了这样一种局面,新权贵阶层喜欢,百姓也喜欢的皆大欢喜场面。
正所谓:“祖宗之法不可废”。又因,儒家重“礼制”,高祖太祖都重视儒家,继位的后人谁又敢对儒家不重视呢?
▲以史为鉴
然而,当一个王朝的社会供需关系达到不可调和的矛盾时,尤其到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程度,这个王朝也就离灭亡不远了。这时,儒家这个“枪”也好,还是“糖”也罢,就再也压制不住百姓反抗的怒潮,毕竟这个时候的“糖”更像是多次画的一张大饼,于是历史更替便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随后,新的王朝又继续着儒家的那一套,于是历史周期率就出现了。
以此来看,儒家似乎就是历代王朝的一个吉祥物,看起来高大上,却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并不会起到多大的作用,反而似乎有阻滞社会进步的趋势。
那么,历代王朝更替那么频繁,可为什么都跳出不历史周期率呢?
其实,这个问题的本质还是儒家。由于儒家非常有利于新王朝各个阶层的稳定,所以任何一个新王朝都会把儒家这个吉祥物拿出来说事。例如:历代衍圣公都倍受新王朝的荣宠。
结果,历史就一直循环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这一套。
直白点说,就是换代不换制。这个制,就是儒家文化。
▲为人民服务
可见,无论历代王朝是如何的频繁更替,并不会有什么本质的改变,都只不过是换汤不换药的改了个名称而已。从秦到清,两千多年来,不都是这样吗。
虽然,许多人都说腐败是历史周期律的罪魁祸首,但事实上腐败只不过是儒家这个“制”下的必然产物。
所以,要想真正跳出历史周期律,就不能换代而不换制,只有换制,才能从本质改变。
当然了,祥子并不是反对将儒家作为一种学术研究,更不是反对孔子,而是反对那些借儒家之口,想要复辟官僚特权的一些所谓的学者公知。
针对历史周期律的问题,毛泽东早在延安窑洞时就曾给出过答案:“只有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
也就是说,只有高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大旗,“国家、政府和人民”真正一心、一体,国家、政府守护着人民,人民心中装着国家和政府,人民当家作主,才是终结历史周期律的有效措施。
图片来源网络
法家是历史周期的罪魁祸首,儒家是为虎作伥的共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