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没有发现,哪怕日寇入侵的惨状都没能打断很多地方的县志,但是在长达近三百年的清朝时期,很多地方的县志却是断断续续,几乎很难连成时间线,这就很不符合逻辑了。
尤其是除清朝以外各朝代的县志,记载的事情,好坏都有,但是清朝时期县志记载的几乎大都是好事,而且还比较少。
对此,湖南、浙江等地的网友也曾发出这样的感叹。
以山东巨野县为例,虽然巨野县并没有具体的清代自然灾害的记录,但是根据著名历史学家、历史地理学家邹逸麟先生对明清时期黄淮海平原旱涝灾害的统计来看,巨野县很可能也受到了类似的自然灾害,特别是在乾隆后期和道光年间,这些灾害可能会更加频繁和严重。
▲巨野县志
1470年至1909年的430年间,山东共发生涝灾84年次,旱灾59年次,合计143年次,相当于平均每3.07年就会发生一次较大的水旱灾害,而这些受灾地区就包括了清初巨野县所在的兖州府和清中后期巨野县所在曹州府。
还因冀豫河决,而有“河在河北,患在山东”之说。
又据黄泽苍所著的《山东》一书记载,由于黄河改道,运河逐渐淤废,黄金水道变成了一条害河。其中,遭受洪旱灾的就有巨野等县,受灾面积不下数万顷。也因此,这段运河的灾害多而益处少。
很显然,在清朝年间,巨野县绝对发生过重大灾情。然而,在巨野县的县志里却几乎找不到这样的记载,就更不要说非议朝廷的事情了。
不过,在省通志、府志中,却能频频看到那年那个皇帝下旨关心百姓的灾情;那年粮食又
增产了等,反正大都是反映朝廷功绩的事情。
这样一来,就会让人感到,从上到下都是一片形势大好。还有更为关键的是,这样很可能也更有利于官员贪污赈灾粮款,甚至是为了不给百姓有非议朝廷的借口。
如果,县志详细记载了某年某月本县发生水灾,受灾百姓多少户多少人什么程度,百姓就能很清楚的知道自己应该得到多少赈灾款粮,官员自然就不好贪污了。
▲乾隆朝文字狱
难怪,三年清知府,会有十万雪花银,这清朝官员贪污起来也确实有一套。例如:清朝的第一大贪污案——甘肃冒赈案,似乎就是这么发生的。
当然了,还有许多事情,官员也不想让百姓知道。若有记载,一旦他日东窗事发,就很容易被追责,当然是神不知鬼不觉的好。反之,即使他日事发,也很难找到追责的凭据。
因此,清朝的县志常常出现时间断档。
相对抗日战争时期,巨野县记载的清朝时期的事情,确实少得可怜。
还曾有学者做过一个统计,在顺治初年,绝大多数县的私塾都在二十所左右,但必须在县衙督学的指导下开展教学工作。
然而,到了乾隆年间,很多县的私塾却仅剩下一所。
为什么会是这样呢?
因为清朝律法规定:
谁敢不经允许开私塾,斩立决!家学所授课业,需经查审,如有不合经理者,以谋反论处,斩立决!乡野遗老,如有私传所学、妄议圣人,县衙理应禁之!
记得明万历年间,只要你给钱,即使是造反的书,皇家都敢给你印,可这清朝管的也太苛刻了吧。
有人说,明朝有这份文化自信,不怕你造反,而清朝的这种行为,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不自信的表现。
以此来看,这种做法似乎比文字狱还狠。毕竟,文字狱受害的只是一小撮人,而这种规定禁锢的却是绝大多数百姓的思想。
如此以来,谁还愿意去碰县志这块烫手山芋,于是在必要时,很可能就会象征性地随便记点了事。
这样一来,县志自然就会出时间线断档的情况。
▲剃发易服令
这时,祥子突然想起百家论坛里对乾隆时期文字狱的一段剖析。大意是说,前朝是以“文字狱”来政斗,而清朝却是以“文字狱”来压制民间;前朝“文字狱”大多是为尊者讳,例如:大才女蔡文姬,原字是蔡昭姬,因其字中的“昭”字要避讳司马昭名字中的“昭”字,这才改为蔡文姬;清朝的“文字狱”却是文化、文明的冲突。前者受影响的仅是个人,而后者遭殃的却是文明和全天下。
更有人说落后文化要控制先进文化,必然就会对先进文化进行阉割,不然他怎么统治。例如:“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剃发易服令”,几乎就是用屠刀强行改变了汉人两千年来“身体发肤,授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的文化习俗。
在辛亥革命时期,甚至有许多国人为了反抗剪辫子,并为此多地发生暴动。可见,清朝的文化专制有多彻底了。
也就是说,清朝的文化专制,就连县志也不想放过,于是就出现了开头的一幕,而县志也只不过是清朝文化专制的冰山一角。
图片来源网络
真能造谣,大清的文化繁荣在中国历史上都是空前的,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乾嘉考据,在这个时间段形成的实学,也称汉学,朴学,是全面复兴了汉儒的言之有物精神,从根本上逆转了废冥时期形成的嘴炮文学。借用日本人的一句评价就是“得明人百卷不如得清人一卷”,废冥的那些垃圾,文化价值连大清的百分之一都不到。
清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朝代。疆域广大。人口剧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