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的暴君之名,主要来自“焚书坑儒”。
“焚书坑儒”一词的原版:“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史记·卷121·儒林列传》)
“焚书坑儒”一词最早出自何人之口?孔子十世孙西汉末年的孔安国《<尚书>序》:“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
“焚书”的历史真相:其实是李斯厌恶儒生们非议他所搞的郡县制,而想出的一个馊主意,同时也是秦统一六国后统一思想的重要一环。
最终,为了胁迫诸生能够统一思想,这才做出了焚书的极端举动:
《史记·秦始皇本纪》:“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与 同罪。今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也就是说,秦始皇并没有焚烧医学、农牧等实用技术方面的书籍,而且对于所焚烧的书籍,朝廷都会复本图书收藏,并不是完全焚绝,只是限制民间收藏。
▲秦始皇
但是,让人想不明白的是,真正焚书的罪魁祸首项羽,“(项羽)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刘大魁《焚书辨》),汉朝却无人指责,尽管他是刘邦的敌人。
事实上,犯有焚书大罪的人还有很多,例如:入关的赤眉起义军、移都的董卓、乱华的刘石以及入郢的周师等,可是历史上似乎只有秦始皇背上了焚书的大黑锅。
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果呢?很可能是只有秦始皇触碰了儒家的利益。
从某种程度来看,儒家似乎有踩着秦始皇骂名上位的趋势。
“坑儒”的历史真相:坑杀“犯禁者四百六十馀人”。
其实就是杀了460余个要为秦始皇寻找长生不老药的大骗子,只不过这些人都是儒生的身份罢了。
结果,在孔安国的笔下秦始皇却成了“焚书坑儒”的暴君,并被世代读书人所传播。
皇帝杀460余个骗子,而且是欺骗皇帝的460余个大骗子,没有诛灭九族就算是很仁慈了,咋就成了暴君呢?
▲焚书
让人想不通的是,据史料记载,虽无具体考证数目,但汉武帝杀的人可达数万人之多,仅诛杀江充、刘屈髦和贰师将军李广利三族,死的就有三万多人。甚至,死在他手里的丞相就有七个,超过了他在位期间丞相总数(十三位)的一半。
然而,却不见有人说汉武帝是暴君。
对此,个人认为,很大可能就是汉武帝推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结果。这相当是汉武帝将儒家推上了历史舞台,而天下读书人绝大多数读的又是儒家的圣贤书,对于汉武帝这个儒家的头号大功臣,谁又会说三道四,可能维护都来不及呢。
这时,或许有人要问,朱元璋也杀了许多人,康熙甚至还搞了个文字狱,可是不但没人说他们是暴君,反而有人称赞康熙是千古一帝,这又是为什么?
个人的观点是,无论什么样的文化,在“成王败寇”的屠刀下很可能都会低头。例如:“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还不是在暴力的“剃发易服令”下乖乖就范。
相比之下,似乎汉武帝更像暴君,而秦始皇则更像仁君,却因儒家的关系,历史评价反而是大相径庭,尤其孔安国的“焚书坑儒”,直接将秦始皇定位成了暴君。
▲汉武帝
虽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像“焚书”那样暴力,但事实上造成的结果却比“焚书”要严重多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罢黜”一词在这里主要有两种解释,一是贬低并排斥,二是废弃不用。
“罢黜百家”,相当于是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文化氛围废弃不用。
这种做法,几乎就是给人们制造了一个无形而强大的精神牢笼。
自此,“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成为了人们的最高追求,而且所读的几乎都是儒家的圣贤之书,并因此逐步形成了“士农工商”的社会阶层管理制度。
即使是“四肢不勤,五谷不分”的儒生,在社会中也能有很高的地位。
于是,社会科学反被归入了“奇淫技巧”的下九流之列。
如此一来,虽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统治的稳定有非常大的好处,但是人们的思想却是越来越固化,创造性更是越来越弱。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从形式上来看,儒家思想确实有“兼容”与“发展”特性,也代表一种与时俱进的新思想,但现实上却是一家独大,其他只能做为陪衬红花的绿叶存在,相当很难有出头之日,谁又会在乎呢。
所以,儒家思想的“兼容”与“发展”特性,与其说有,其实和没有也没有太大的区别。
同时,没有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单一的思想模式,固然能够增强民族之间的凝聚力,却也将专制集权的特权社会推向了一个登峰造极之地步,并且成为了两千年不变的人治政治定式。尤其,“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法不施于尊者”的儒家思想,甚至都影响到了后世。
直到满清灭亡,人们的思想才从“单一的儒家思想模式”的禁锢下解放出来,并逐步有了自由、民主、平等、开放等思想。
这些思想,在当时绝对会被归入备受排斥的异端邪说。
综合之下,基本可以认为,汉武帝推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社会的危害,应该远远大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相较秦始皇,汉武帝似乎也要更暴一些,而秦始皇的暴君之名,应是儒家一些人的有心误导。
图片来源网络
这用问吗?一个打压儒家儒学。一个独尊儒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