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文化专治”,好听的说叫“统一思想”,不好听的说叫“文化专治”或“思想禁锢”。
一提到文化专治,可能许多人都会想到秦始皇搞的“焚书坑儒”,汉武帝搞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及清朝搞的“文字狱”和“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易服剃发令”。
其实,并不是说只有这三个朝代搞“文化专治”,而是历朝历代都有“文化专治”的各异手段。
所以,对于秦朝、汉朝以及清朝这些方面的“文化专治”,在这里就不多啰嗦了,重点与大家想要交流一番其他朝代的“文化专治”。
唐朝在唐朝之前的历代帝王,几乎都不会主动去干预史官的记录,以免留下左右史实的诟病。
也就是说,在唐朝之前,历史并非由胜利者书写,而是由史官书写,但自他之后,历史几乎就变成由胜利者书写了。
例如:李世民曾多次要求史官将记录皇帝言行的《起居注》交由他审阅。虽然,褚遂良站出来反对,却并没有什么用。既然你不听话,那就交由听话的房玄龄去办吧。
▲唐太宗李世民
于是,房玄龄和许敬宗按照李世民的想法,对史官记录的《起居注》进行了修改和删减,也就是后来的《高祖实录》或《今上实录》。
只不过遗憾的是,李世民还未来得及终审定稿,便不幸去世了。
此后,历代帝王几乎都会审阅史书。这应该是有些人不相信正史,反而相信野史的一大原因吧。
也可以说,唐太宗李世民开创了帝王“阅史”的先河。
所以,在此之前的史料,可信度应该更高。
或许,表面看这算不上什么“文化专治”,但这种很可能失实的史料,会对社会起到什么样的误导作用呢?
同样,也很难让人不产生这就是唐代“文化专治”的一个侧面反映的疑虑,不就是想要给世人树立一个更加正统、更加正义、更加顺应天意的思想导向,并用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吗?否则,又何必多此一举呢?
此外,会昌毁佛和谏迎佛骨事件,是不是也是唐朝治国治民的一种“文化专治”的手段呢?
宋朝宋朝的理学家们,无论是唯物派,还是唯心派,都以发扬“同植纲常,同扶名教,同宗孔孟”的孔孟学说为共同志向,以维护“三纲五常”为思想核心,“存天理,灭人欲”,防止犯上作乱。
但结果呢?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崇尚空谈,轻视功利。也就是重虚,不重实,一个个都想着“摇唇鼓舌”,谁还愿意去干实事呢?
或许,“满口仁义道德,一肚男盗女娼”的谚语也是由此而来。
此外,对于宋朝的理学,清人戴震给出了这样的说法:
“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 。”
可见,宋代理学很可能也是一种“文化专治”,尤其“三纲五常”维系专治,甚至压制扼杀人性。当然了,这并不是要排除其积极的一面。
▲宋朝理学代表人物朱熹
还有,从“万般皆下品, 唯有读书高”、“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等经典诗句中,以及“好铁不打钉, 好男不当兵”、“刑不上大夫”等俗谚中,不难看出,南北两宋都有“崇文轻武”的文化导向。因此,文人在宋朝的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升,而宋朝的战力却烂成了渣。
这种文化宣导算不算也是一种“文化专治”呢?
据史家考证,被称为古代第五大残害女性陋习的“缠足”,虽约始于五代末年“春花秋月何时了”的南唐后主李煜时代,却被宋朝推上了历史舞台。
这种陋习文化,算不算也是一种“文化专治”呢?
元朝元朝建国后,摈弃了宋朝的“空谈务虚”,而推行“务施实德,不尚虚文”的务实文化,并因此废止了科举制度,在人才选拔上强调才干,而不单纯“以文取胜”。
结果呢?大家都只注重“有奶便是娘”的实用主义,谁给好处,就给谁办理,根本不管你有没有才干,谁给的好处多,就给谁提供更大更多的舞台和机会,进而导致官场“贿赂之情,循习已著,日就月将,熏染成性”。
表面看,蒙元文化确实有一定的兼容性,也是史上唯一没有从官方角度提出“避讳”制度的朝代,更是史上思想文化禁锢最少的王朝,没有一个人因言论而遭到不幸,这就很能说明问题。
▲元朝“四等人制”
同时,儒家的社会地位也很高,但就因这种“不尚虚文”的务实文化,致使儒生在元朝的日子并不好过,甚至民间还有“九儒十丐”的说法。
因此,元朝成为了史上腐化堕落最快的一个朝代,而这应该也是元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这种“务施实德,不尚虚文”的务实文化,这种文化几乎断绝了绝大多数文化人的上升渠道,算不算也是一种变象的“文化专治”呢?
同时,还有“四等人制”,以及“内北国而外中国”、“内北人而外南人”等思想,算不算也是一种“文化专治”呢?
明朝据说,施耐庵完成《水浒传》后,被朱元璋无意中看到,作为农民起义出身的他,对这部作品很喜欢,看的也很仔细,可当他看到一众梁山好汉都有一个圆满幸福的结局,脸色当即就阴沉了下来,反贼的结局这么好,这不就是在教唆百姓造反吗?
▲施耐庵与《水浒传》
于是,在他的干预下,施耐庵不得不将结尾改成了悲惨的结局。
开国皇帝都这样,其他人还不得以“尊崇祖制”为借口有样学样。
这是不是也算是一种变相的“文化专治”呢?
清朝清朝除了“文字狱”和“易服剃发令”这种文化专治外,还有对历史过分的干预。
《明史》的修订,从1645年的顺治二年,到1739年的乾隆四年,历四帝,历时近一个世纪才完成定稿。
也可以说,《明史》和《清史稿》都是清朝编写,在这两部史书中,明朝除朱元璋、朱棣二帝外,其他的几位皇帝都是不务正业的昏庸之辈,而清朝的皇帝却没有一个昏君,说白了想怎么双标就怎么双标,还不都是自己说了算。
例如:《明史》中说鲁王朱以海是被郑成功杀死的,但事实上郑成功死的时候,朱以海还活的好好的;《明史》中还说,是姚广孝劝说朱棣杀了卓敬,但事实上并无其事等。
这种过度干预历史的行为,算不算也是一种“文化专治”呢?
▲乾隆与《四库全书》
据史料记载,在庆祝《四库全书》的完成时,乾隆皇帝对着大臣们竟说出了这样一段话:“这就是中国文化。自庙堂而至朝野,谁敢说半个不是?”
看看,这不是“文化专治”又是什么?
难怪有人说,相对其他朝代来说,“文化专治”更象是上层玩的高大上的政斗,大面的民间流血事件也极少,但满清的“文化专治”却更像是用来桎梏民间思想的一种残酷的精神压迫,而且推动的过程更加的野蛮暴力,想想“扬州十日”、“嘉定十屠”的惨烈场面,面对的几乎都是低层百姓,不免令人心生寒意。
所以说,清朝的“文化专治”应该是最狠的。
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