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李白说“天生我材必有用”,但有用和成功却有着本质的区别。
元代陈泰说“古来圣贤少成功”,圣贤都难成功,普通人岂不是成功无门了?难怪李白会发现“古来圣贤皆死尽”(《惜罇空》)这样过激的感叹。
古之名士都感到成功是如此的困难,普通人就更是无望了吗?那么,普通人想要成功,又该何去何从呢?
或许,韩信的经历能够给出我们答案。
唐代吴兢在《贞观政要·慎终》中说“立身成败,在于所染。”大意是说:一个人能不能作出一番成就,在于从养成的习惯爱好,可历史上太多的成功者却根本不是这么回事,其中就包括了韩信。
韩信还很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去服秦国的徭役了,就再也没有回来,而且家里非常的贫穷,穷到母亲死了都无钱办理丧事,又因自己的德行不好,想去做个小吏都没有人愿意推荐他,又不会做买卖,甚至生存都成问题,就连河边洗衣服的老大娘比他过的都强,老大娘见他饿的不行,于是连续接济了他数十天,直到参加了项梁的队伍,这才有了口饭吃。
以此来看,当初的韩信不但普通,而且还很失败。
▲胯下之辱的韩信
或许,由于他身材高大,在项梁死后这才被项羽选为亲卫。
这样的家庭条件,又怎么能请得起老师呢,又因他的德行问题,又有哪个老师愿意教导他呢?所以,几乎可以肯定,在韩信的成长过程中,应该并没有指导他的老师。
不过,有传言说,尉缭是韩信的老师,但个人认为这种可能性非常的小,或者说根本不可能。理由是,尉缭是魏国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一带)人,而韩信却是淮阴(今江苏淮安东南一带)人,以现在高速公路的便捷交通,两地相差达500公里,若以那时的交通环境,不知会有多远,二人相遇的机会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使,后来尉缭来到秦国游说才被任命为国尉,于是人称尉缭,但他从魏国大梁到达秦国的路线,应该也不会经过淮阴,二人更不可能相遇,又如何能成为韩信的老师呢?
还有一种说法,说韩信的老师是李左车。这更不可能了,在韩信擒住李左车前,就已显示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如:采取“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计,迅速占领关中大部,平定三秦之地,取得对楚的初战胜利。
在这种情况下,李左车在韩信面前最多只能起到锦上添花的“军师”作用,又怎么可能是韩信的老师呢?
所以说,韩信的成长,是既没有父亲的从小教育,又无家资相助,还无生存之能,更无老师教导的“四无”之人,但他却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兵仙”。
正所谓“非常之人,做非常之事,立非常之功。”这句话用在韩信身上应该非常的恰当。
▲生存困难的韩信
韩信的母亲去世后,由于家中贫困,无钱办理丧事,于是他来到城外一处宽阔平坦的荒芜之地,大约可以安置一万户人家,或许是听别人讲过一些风水知识,他便认定这里便是一处风水宝地。
当时,由于淮阴地广人稀,无主的荒地颇多,而韩信选的就是这样的一处无主荒地,所以埋葬母亲是不需要花钱买地的。
虽然,不知道韩信的成功是否与母亲的坟地有关,但他的这种大气的眼界却不是一般人所能相比的。
也就是说,人若想要成功,大气的眼界应该也是必要的条件之一。
韩信身上还发生了一件众所周知的事情,那就是“胯下之辱”。
这件事也说明了,人若想要成功,必须要有坚毅的忍耐力,能忍常人所不能忍;或者说是,内心足够强大,能够做到视“胯下之辱”为儿戏,用一句网络热句就是“只要自己不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
同时,韩信明明没有老师教他兵法战策,为什么却能成就“兵仙”之誉。
说白了,合适的人,找到了合适的舞台。如果没有月入追回他的萧何,没有敢大胆放权用他的刘邦,他很可能和普通人的一辈子一样,庸庸碌碌的过完一生,甚至可能还不如普通人,没有上战场前的他,几乎生存都成困难。当然,人生没有如果,历史更没有如果。
▲功成名就的韩信
这也说明,一个人只要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舞台,封侯拜相,甚至称王称帝,可能也并非难事,就如同织席贩履的刘备、卖枣卖豆的关羽、杀猪屠狗的张飞。
不过,以韩信的经历来看,一个人若想成功,识自己的伯乐和用自己的贵人,不但不能少,甚至更加重要,而这一切的结果,很可能就是我们常说的命运。
难怪,北宋传奇状元宰相吕蒙正会在《寒窑赋》中说:“韩信未遇之时,无一日三餐,及至遇行,腰悬三尺玉印,一旦时衰,死于阴人之手。”
就连传奇状元宰相都相信命运,可见能否成功绝对少不了命运中的伯乐与贵人。
因此,若说一个人成功的根本,识自己的伯乐和用自己的贵人应该排在第一位,至于眼界、能力、内心足够强大、忍耐力等,反而只能直到锦上添花的辅助作用了。
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