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汉书·李通传

晓明阅览过去 2025-01-14 15:20:35
李通,字次元,南阳宛人也。世以贷殖著姓。 译文:李通,字次元,是南阳宛县人。李通家世代以经商闻名,通过经商成为当地的名门望族。 父守,身长九尺,容貌绝异,为人严毅,居家如官廷。 译文:他的父亲叫李守,身高九尺(大约2米左右),容貌非常出众奇特,为人严肃刚毅,居家过日子就如同在官府宫廷中一样很讲规矩、有威严。 初事刘歆,好星历谶记,为王莽宗卿师。通亦为五威将军从事,出补巫丞,有能名。 译文:起初李守追随刘歆做事,李守喜好星象历法、谶纬符命一类的学说,担任王莽的宗卿师。李通也担任五威将军的从事,后外调补任巫县县丞,李通有能干的名声。 莽未,百姓愁怨,通素闻守说谶云“刘氏复兴,李氏为辅”,私常怀之。 译文:王莽执政末年,老百姓忧愁怨恨。李通向来听过父亲李守讲过谶语说:“刘氏将要复兴,李氏会做辅助。”,私下里常常将这话记挂在心里。 且居家富逸,为闾里雄,以此不乐为吏,乃自免归。 译文:并且李通家境富裕安逸,在乡里也是很有权势的人物,因为这个缘故,他不乐意只做一个小吏,于是自己辞官回乡了。 及下江、新市兵起,南阳骚动,通从弟轶,亦素好事,乃共计议曰:“今四方扰乱,新室且亡,汉当更兴。 译文:等到下江兵、新市兵兴起,南阳郡局势动荡不安的之时,李通的堂弟李轶,平常也喜好操办大事,于是两人一起商议说:“如今天下各地一片混乱,新朝眼看就要灭亡了,汉朝理当重新兴盛起来。” 南阳宗室,独刘伯升兄弟泛爱容众,可与谋大事。”通笑曰:“吾意也。” 译文:南阳地区的刘姓皇族中,只有刘伯升兄弟博爱,能号召众人,我们可以与他们谋划大事。”李通笑着说:“这正是我的想法呀。” 会光武避吏在宛,通闻之,即遣轶往迎光武。光武初以通士君子相慕也,故往答之。 译文:恰逢光武帝刘秀为躲避官吏追捕正在宛城,李通听说这件事之后,马上派李轶带人前去迎接刘秀。刘秀起初以为李通是出于对有学识、有品德之人的倾慕才这样做的,所以前去回访他。 及相见,共语移日,握手极欢。通因具言谶文事,光武初殊不意,未敢当之。 译文:等到两人相见,一起交谈了很长时间,彼此握手,极为欢畅。李通于是详细地讲了谶文所说之事,光武帝起初完全没有想到这一点,不敢承担谶文中利通所说的使命。 时守在长安,光武乃微观通曰:“即如此,当如宗卿师何?”通曰:“已自有度矣。”因复备言其计。 译文:当时李守在长安,光武帝于是悄悄观察着李通说:“要是像这样的话,那宗卿师李守该怎么办呢?”李通说:“我自有办法。”于是又详细地说出了他的计划。 光武既深知通意,乃遂相约结,定谋议,期以材官都试骑士日,欲劫前队大夫及属正,因以号令大众。 译文:光武帝刘秀深入的了解了李通的计划后,就与李通相互约定结盟,确定了计划,约定在材官武士考试骑士的那一天,劫持前队大夫(即南阳太守)以及属正(都尉),借此来向当地百姓发号施令。 乃使光武与轶归舂陵,举兵以相应。遣从兄子季之长安,以事报守。 译文:于是李通安排光武帝刘秀和李轶返回舂陵,发动当地军队来相互呼应。又派遣堂兄的儿子李季前往长安,把举事的情况告知李守。 季于道病死,守密知之,欲亡归。素与邑人黄显相善,时显为中郎将,闻之; 译文:李季在途中因病去世,李守私下得知这个消息后,打算逃亡回乡。他向来和同乡人黄显关系要好,当时黄显担任中郎将,听说了这件事。 谓守曰:“今关门禁严,君状貌非心,将以此安之?不如诣阙自归。事既未然,脱可免祸。” 译文:黄显对李守说:“如今关卡城门戒备森严,先生的相貌特征又很容易被人认出来,准备凭借什么通过这些地方呢?不如前往朝廷主动投案自首。事情既然还没有完全败露,或许可以免除灾祸。” 守从其计,即上书归死,章未及报,留阙下。 译文:李守听从了他的计策,马上上书朝廷,表示愿意领罪赴死,奏章还没来得及得到批复,他就留在了京城宫阙之下等候消息。 会事发觉,通得亡走,莽闻之,乃系守于狱。 译文:恰逢事发,李通得以逃脱,王莽听说这件事后,就把李守囚禁在了监狱里。 而黄显为请曰:“守闻子无状,不敢逃亡,守义自信,归命宫阙。臣显愿质守俱东,晓说其子。 译文:然而黄显替李守求情说:“李守听说儿子犯了大罪,不敢逃亡,秉持道义,相信自己做得没错,前来朝廷投案。臣黄显愿意以自身为人质,和李守一起往东去,劝说他的儿子李通。” 如遂悖逆,令守北向刎首,以谢大恩。”莽然其言。 译文:如果李通最终还是要悖逆朝廷,那就让李守面向北方自刎,以此来谢朝廷的大恩。”王莽认为他说得有道理。 会前队复上通起兵之状,莽怒,欲杀守,显争之,遂并被诛,及守家在长安者尽杀之。 译文:恰逢前队(南阳郡的官员)又向朝廷呈上李通起兵造反的情况,王莽大怒,想要杀掉李守泄愤,黄显据理力争,结果两人一并被王莽诛杀了,并且李守家在长安的亲属也全都被王莽杀害了。 南阳亦诛通兄弟、门宗六十四人,皆焚尸宛市。 译文:南阳郡也诛杀了李通的兄弟以及同宗族的六十四人,并且把他们的尸体都在宛城的集市上焚烧示众。 时,汉兵亦已大合。通与光武、李轶相遇棘阳,遂共破前队,杀甄阜、梁丘赐。 译文:当时,汉军也已经大规模集结起来了。李通与光武帝刘秀、李轶在棘阳相遇,于是他们一起率军打败王莽军队的前队大夫甄阜、属正梁丘赐所率部队,杀掉了甄阜、梁丘赐。 更始立,以通为柱国大将军、辅汉侯。 译文:更始帝刘玄即位后,任命李通为柱国大将军,封为辅汉侯。 从至长安,更拜为大将军,封西平王;轶为舞阴王;通从弟松为丞相。 译文:李通随更始帝刘玄到达长安之后,李通被升为大将军,封西平王。李轶被封为舞阴王。李通的从弟李松担任丞相。 更始使通持节还镇荆州,通因娶光武女弟伯姬,是为宁平公主。光武即位,征通为卫尉。 译文:更始帝派李通持符节率军镇守荆州,李通趁此机会迎娶了光武帝刘秀的妹妹刘伯姬,刘伯姬就是后来的宁平公主。光武帝刘秀即位后,征召李通担任卫尉。 建武二年,封固始侯,拜大司农。帝每征讨四方,常令通居守京师,镇百姓,修宫室,起学宫。 译文:建武二年(公元26年),李通被封为固始侯,同时还被任命为大司农。光武帝每次外出征讨各地,常常命令李通留在京城守卫,安抚百姓,修缮宫室,建造学宫。 五年春,代王梁为前将军。六年夏,领破奸将军侯进、捕虏将军王霸等十营击汉中贼。 译文:建武五年(公元29年)的春天,李通取代王梁担任前将军。建武六年(公元30年)夏天,李通率领破奸将军侯进、捕虏将军王霸等十营的兵力攻打汉中的贼寇。 公孙述遣兵赴救,通等与战于西城,破之,还,屯田顺阳。 译文:公孙述派遣军队赶来救援汉中的叛军,李通等人与叛军在西城交战,打败了敌军,之后返回,率军在顺阳地区屯田。 时,天下略定,通思欲避荣宠,以病上书乞身。诏下公卿群臣议。 译文:当时,天下大致已经平定,李通当时激流勇退,就以生病为由上书请求辞官。光武帝刘秀下诏书让公卿群臣商议这件事。 大司徒侯霸等曰:“王莽篡汉,倾乱天下。 译文:大司徒侯霸等人说:“王莽篡夺汉朝室皇位,使天下陷入动荡混乱之中。” 通怀伊、吕、萧、曹之谋,建造大策,扶助神灵,辅成圣德。破家为国。 译文:李通怀有伊尹、吕尚、萧何、曹参那样的谋略,制定了重大的计策,辅助光武帝,促成了圣明的德行。他不惜倾家荡产来为汉室效力。 忘身奉主,有扶危存亡之义。功德最高,海内所闻。通以天下平定,谦让辞位。 译文:他舍身侍奉君主,有挽救危局、保存国家的大义。功劳和品德最为卓著,天下人都有所耳闻。李通因为天下已经平定,便谦逊推让,请求辞去职位。 夫安不忘危,宜令通居职疗疾。欲就诸侯,不可听。”于是诏通勉致医药,以时视事。 译文:在平安的时候不忘记可能出现的危险,应当让李通继续留任官职,治疗疾病。他想要去做诸侯的想法,不能听从。”于是光武帝下诏让李通尽力医治调养,按时处理政务。 其夏,引拜为大司空。 译文:这年夏天,光武帝召见李通并任命他为大司空。 通布衣唱义,助成大业,重以宁平公主故,特见亲重。然性谦恭,常欲避权势。 译文:李通以平民身份倡导起义,助力汉室成就了大业,又加上他是宁平公主的丈夫的缘故,特别被光武帝亲近、器重。然而他生性谦虚恭敬,常常想要避开权势。 素有消疾,自为宰相,谢病不视事,连年乞骸骨,帝每优宠之。 译文:李通向来身患疾病,自从担任宰相后,就以生病为由推辞,不再处理政务,接连几年请求辞官退休,光武帝每次都优厚地眷顾、宠爱他。 令以公位归第养疾,通复固辞。积二岁,乃听上大司空印绶,以特进奉朝请。 译文:光武帝下令让李通以三公的职位回归府邸调养疾病,李通又坚决推辞。过了两年,光武帝才准许李通交上大司空的印绶,任命李通为特进,得以奉朝请的身份入朝。 有司奏请封诸皇子,帝感通首创大谋,即日封通少子雄为召陵侯。 译文:有关部门上奏请求册封各位皇子,皇帝感念李通首先谋划了重大的计策,当天就册封李通的小儿子李雄为召陵侯。 每幸南阳,常遣使者以太牢祠通父冢。十八年卒,谥曰恭侯。帝及皇后亲临吊,送葬。 译文:每当光武帝刘秀驾临南阳的时候,光武帝常常派遣使者用太牢(牛、羊、猪各一头,是古代祭祀规格较高的祭品)的礼仪祭祀李通父亲的坟墓。建武十八年,李通去世,谥号被定为恭侯。光武帝以及皇后亲自前往吊唁,为其送葬。 子音嗣。音卒,子定嗣。定卒,子黄嗣。黄卒,子寿嗣。 译文:李通去世后其子李音继承了爵位。李音去世后,李音的儿子李定继承爵位。李定去世后,其子李黄继承爵位。李黄去世后,其子李寿继承爵位。 李轶后为朱鲔所杀。更始之败,李松战死,唯通能以功名终。 译文:李轶后来被朱鲔杀害。更始政权覆灭时,李松在战斗中战死,只有李通能够凭借功绩和名声得以善终。 永平中,显宗幸宛,诏诸李随安众宗室会见,并受赏赐,恩宠笃焉。 译文:永平年间,汉明帝刘庄驾临宛城,下诏命令李通家族的成员跟随安众的皇族宗亲一同前来会见,他们一起接受了赏赐,汉明帝刘庄对他们的恩宠十分深厚。 论曰: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译文:评论说:孔子讲过:“富裕与显贵,这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若不是通过正当的途径获得,君子是不会去享用的。” 李通岂知夫所欲而未识以道者乎!夫天道性命,圣人难言之,况乃亿测微隐,猖狂无妄之福,污灭亲宗,以觖一切之功哉! 译文:李通难道知道自己内心所向往的东西,却不懂得要通过正当的途径去获取吗!那自然规律、天命以及人性这些内容,即使是圣人都很难把它们讲清楚,更何况是去臆测那些精深微妙、隐藏难见的事,去追逐那荒诞不经、虚妄不实的福分,以至于玷污、毁灭了自己的亲族,只为贪求一时的功劳呢! 昔蒙穀负书,不徇楚难;即墨用齐,义雪燕耻。彼之趣舍所立,其殆与通异乎? 译文:从前蒙穀背着楚国的典籍出走,没有在楚国遭遇危难时苟且偷生;即墨的田单运用智谋保全并复兴了齐国,凭借大义洗雪了燕国加诸齐国的耻辱。他们在取舍以及立身行事方面所秉持的原则,大概和李通是不一样的吧。
0 阅读: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