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没有存在感的其实是燕国,从春秋开始,我们几乎感觉不到北部这个其实尚有实力的国家。
直到战国后期,它才弄出一些动静。
韩国其次,除了最初灭掉了郑国,其他的日子都在打酱油,当小弟,挨揍。
不可否认,韩国先天不足,地盘太小,不过这不是关键。
先天不足的还有魏国和秦国。
魏国同样不大,而且支离破碎,但是在明君魏文侯的运作下,很快发育起来,成为战国前期的最强势力。
秦国地盘也挺可怜,加之四代国君昏聩,不图进取,差点给魏国掐死。然而秦孝公当国之后,采用商鞅变法,国力立刻迅速变强,化身为战国中后期的大佬。
所以说,人的因素才是最根本的。
一则是国家必须出现一流的国君,改变困局和颓势。
再则是国家的政策能够吸引人才,同时激发底层民众积极参与生产或者战争。
而韩国,始终没有出现牛叉的君王,最优秀的韩昭侯,相比秦孝公、魏文侯、齐威王和赵武灵王,还是很有差距。他让申不害变法,虽有成效,但是过于重于权术,偏离王道。
韩昭侯之后的六代君主全是混子,国运可想而知。
法家强调以“法术势”作为治国基本要素,这三要素是一个整体,并且要依据实际情况来灵活运用。
韩昭侯教条而刻板地钻研权术,下面的两个小故事有点搞笑。
有一次,韩昭侯醉酒后睡着了,典冠(掌管帽子的内侍)怕他受凉,便给他披了一件衣服。事后,韩昭侯醒来,对典冠和典衣都进行了责罚。
掌管衣物的内侍自然没得说,甘愿受罚,因为他没有尽职。典冠就觉得很冤枉,随手给国君披上衣服,关心他的冷暖,难道不对吗?
韩昭侯表示——就是不对,你越权!管好你的帽子就行了,衣服的事情有专门的人来管。
典冠心里想,行吧,下次你冻死,我也不给你披衣盖被。
还有一次,韩昭侯的下裳(可以理解为裙裤)破了,有一名内侍就想拿走补一补自己穿。毕竟是国君的裤子嘛,材质肯定高级。
但是韩昭侯却下令收起来藏好。
内侍可能在宫内时间比较长,和韩昭侯比较亲近,所以大着胆子说道:一条破裤子,赏给我们近侍而体现国君的仁爱不是很好吗?我们不像大臣收入高,国君不赏也就算了,为何还要藏起来?
言下之意,就是国君你怎么这么抠门!
韩昭侯并非小气,他解释道:“明君的一颦一笑都有深意。颦,有颦的目的,笑呢,也有笑的目的。何况一件弊袴!你们谁若是立下功劳,我才把这件裤子赏赐给他。”
这就是韩国最优秀的国君,既要玩弄权术,又要跟别人讲明白,心里藏不住事,很可笑。
把一些治国为君的大原则,套用在自己最亲近的内侍身上,忽视对他们的小恩小惠和实际关怀,连身边的人都摆不平,就不要说其他厉害角色了。
身为国君,威严加身,保持神秘感才是最高境界
变法了遇到更加强盛的魏国被打破国都。
知其所以然,不知其所以然[吃瓜],权术是御下的,身边人难道就不是下属了?至于解释,那是说明规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