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初,魏国经过魏文侯的经营以及魏武侯的东征西讨,俨然呈现出一种力压群雄的态势,很多的诸侯国都把魏国当做大哥,有事没事提点礼物前去朝拜,联络一下感情。
不过魏国的强势,是建立在三晋联合的基础上的。当他们抱团时,就相当于以前的晋国,齐楚这种老牌诸侯,对抗起来也要嘬牙花。当他们内讧时,魏国绝无可能具备四线作战的能力。
魏武侯的后期以及魏惠王整个执政阶段,似乎并没有搞明白这一点,尤其是自大的魏罃,总感觉自己可以单打,不需要团队。
这当然是齐国想要看到的局面,因为好几次被三晋联盟打得落花流水,齐威王及其僚属不遗余力地设法破坏三国的合作关系,用小利为饵,把赵国拉入自家阵营。
赵国的背叛引发桂陵之战,魏国虽败,但起码出兵的理由是正当的——教训不讲哥们情谊的赵成侯。
此间,韩国始终被动地和魏国捆绑在一起。没有雄主,先天不足并且变法也不成功,羸弱的韩国不选择依附他国,几乎难以生存。
当魏国在桂陵之战失败后,面对六国的围殴,韩国施以援手。因为不帮助大哥,魏国一旦灭掉,自己肯定难以抵挡齐楚包夹。
可以说,魏国仅剩这么一个比较牢靠的伙伴了,西边秦国的獠牙仍未成型,三线对敌勉强还能应付,万万不能再失去韩国,变成四面楚歌。
但是人要是发疯,老天也拦不住,魏罃突然脑子一抽,举全国之兵,企图吞并韩国。
魏罃脑子抽风,也不是一回两回了。
上一次抽抽,来自商鞅的忽悠。秦国变法之后,希望拿回河西区域,但是魏国尚强,不敢硬来。商鞅采取示弱的姿态,表示秦国愿做小弟,撺掇魏罃称王,与齐国争锋,战略重心向东。
很明显,一旦称王就是公敌,必然牵动大国的神经,齐楚不肯坐视,这等于把魏国放在烧烤架上。
但是魏罃他就这么干了,搞了一个逢泽之会,自称夏王,摆出天子仪仗。
的确很爽,爽完之后陷入危局,齐楚多国联合伐魏,差点崩盘。
好不容易在韩国的协同下撑了过来,魏罃感到真的不能胡来,当大哥总有几个小国给三分薄面,要当诸国的爹难度系数太大,所有人都会急眼,于是自降规格。
但是,过了天子的瘾,那滋味酥进骨头里,无法释怀。魏罃开始整天琢磨,如何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王。
最后冷不丁眼前一亮——灭了韩国,实力暴涨,到那个时候无人再敢反对,大梦即可铸就!
公元前343年,魏国以逢泽之会韩国不来参加会盟,不给面子为由,对韩发动灭国性质的侵略战争。
韩国当然不是魏国的对手,在坚持了一年左右,请求齐国支援。
齐威王再次召开援韩项目研究大会。在援赵的时候,讨论的是救不救,因为赵国并不会被魏国灭亡,魏国也没那个打算。而援韩,则是讨论早救还是晚救。救是一定要救的,韩国没了,魏国实现战略目标而壮大,那可不是齐国想要的结果。
结论是晚点再去。不能让齐国承受魏国的锋芒,必须让双方发生更大的损耗。等到韩国基本上快要凉凉,才是出手的时机。并且那个时候,齐国开什么条件,韩国只能接受。
剧本写好了,齐威王作为总导演,带着一众臣子进入表演阶段。
齐威王对韩使承诺,齐国一定会出兵救援。韩国一看有了希望,奋力反抗,五战而五不胜。
没辙,第二次派出使者求救,声泪俱下,条件无所谓了,给钱、割地当附属国都行,只要不亡国就行。
齐威王如愿以偿,命田忌、孙膑率师出击。
齐国援韩,魏惠王的脑子轰然大响,第三次抽风。脑浆子都气得沸腾了,每次都是这个恶心的齐侯,见不得别人好,打赵国他要管,称王他要管,汤姆的打韩国他又要插手!
魏惠王决定,不打韩国,全体注意向左转,给我他喵的死磕齐军!
唉,此时,明明可以冷静一点,与齐国进行谈判,共分韩国。或者与韩国进行谈判,赔钱罢兵,来获得战争实惠。总之应该有更好的抉择,哪怕抢点战利品撤退也好,但是魏罃决定出一口压抑于胸口很久的鸟气。
接下来是大家比较熟悉的马陵之战,魏惠王命太子申为上将军,庞涓为将,气势汹汹扑向齐军。被齐国放回来的庞涓依旧得到了魏惠王的重用,可惜他这次明知道对手是自己足智多谋的师弟,却没有改掉轻敌的老毛病,被孙膑以减灶的假象诱骗,一路深追,来到了马陵道。
庞涓啊庞涓,你的斥候呢,都干啥去了?五万个灶坑,变成两万个,为什么就一定是齐军溃散了呢?昨天三人一坑,今天六人一坑就不能吃饭了吗?
追到马陵,天黑了,庞涓看到一颗大树,上面一大片白色。拿火把照亮,原来是被剥了树皮,写着八个大字——庞涓死于此树之下!
庞将军大惊失色,浑身拔凉,表情比看到贞子从井里爬出来还糟糕。
刹那间,齐军万箭齐发,魏军纷纷倒毙。
孙瘸子,我跟你玩了一次阴的,你就次次跟我玩阴的!庞涓拔剑自刎,死之前骂了一句:“遂成竖子之名!”
公元前341年,马陵之战太子申被俘,庞涓战死,魏师折损十万兵员,元气大伤。
此役后,魏惠王彻底蔫吧了,魏国从大哥的身份直接流落为小弟,成为二流国家。魏国不能嘚瑟了,也不能压制秦国向东的脚步。
商鞅完成二次变法,秦国更加强大,山东诸侯始畏秦,战国进入合纵连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