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海底捞在招聘时对985和211学历的外卖员提供2000元的学历补贴,而普通本科生的补贴只有1200元。这一举动在网上引起了广泛讨论。有人认为,这是海底捞为了“浪费人才”,把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派去做外卖员;也有不少人认为,高学历外卖员的薪资并不低,甚至有些门店的收入能轻松超过1万,学历补贴也是对高学历员工的一种激励,没什么好争议的。

这两种看法,都有道理。但问题的核心不在于海底捞是否在“浪费人才”,而是在于我们的教育体制是否真正帮助了年轻人找到合适的工作。读书到底能不能换来理想的职业?海底捞的招聘模式,只是反映了当下社会人才供给和需求的巨大落差,也让人不得不思考:现在的高学历人才,究竟能为社会带来什么?

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学历与工作岗位之间并不是一对一的对应关系。说得直白些,很多时候,学历只是一个“敲门砖”,而不是你能否在职场上成功的决定性因素。海底捞的外卖员岗位,看似简单,但要求并不低。要骑电动车、符合健康标准,这对不少年轻人来说已经不算容易。再者,海底捞开出的高薪待遇,实际上也是对这个岗位劳动强度和工作压力的体现,毕竟做外卖员可不像看起来那么轻松,日复一日的高强度工作也是让人疲惫不堪的。

至于学历补贴,这实际上是海底捞的一种激励。985/211的学历附带了更多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这些东西可以让他们在实际工作中比普通本科生更快上手,适应能力更强。因此,海底捞给予他们更多的补贴,实际上是对他们潜力的一种认可。对于海底捞来说,招聘高学历的外卖员,既能保证外卖员的素质,也能让他们在执行工作任务时表现出更高的工作效率。
但问题也在这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出校门,拿着一纸大学文凭,却往往没有找到与自己能力匹配的工作。高学历的“外卖员”这种现象,实际上是社会资源错配的一种表现。

在一些传统观念中,拿了985/211的学历,理应进入大公司,做高级岗位,拿高薪,走上人生巅峰。但现实情况却是,很多高学历的年轻人,被迫走入了低薪且重复性的岗位,拿着学历补贴,做着外卖员的工作。这样的“反向选择”,很容易让人产生怀疑,读书到底有没有用。
也许,读书本身并没有错。但更重要的是,社会是否提供了足够多的机会让年轻人能够找到合适的位置,而不是将他们锁定在一个个“高薪但低阶”的工作岗位上。海底捞提供的学历补贴,能否真正促进学历人才的职业发展,还是单纯让他们继续停留在“基层岗位”上,也值得深思。

从长远来看,读书是否有用,并不仅仅取决于文凭的高低,而是在于你能否学以致用。现代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已经不再仅仅看重学历,而更注重实际能力和实践经验。海底捞的招聘补贴只是短期的激励措施,若能真正通过培养机制让高学历人才发挥出应有的潜力,才是对社会最有价值的投入。
海底捞的招聘案例,无论是“浪费人才”还是“聪明经营”,都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如果我们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变革,无法找到合适的职业匹配,读书可能就会变成一种“有用但没用”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