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编制香过985211时就莫谈创新了现在大学生都只想找稳定的工作

国内喜鹊 2025-01-08 02:25:18

最近听说了西交和北科大的一些事情,优秀毕业生在发言台上喊得震天响,激动着说要为科技事业奋斗,走向第一线。然而,一下台,这些优秀学子却第一时间考编了,仿佛昨天的豪言壮语不存在一样。

这种现象其实并不罕见,在越来越多的高学历群体中,编制的吸引力早已超过了创新、创造的精神,而这背后透着的却是一个让人不安的现实。

在如今的社会,“编制”早已成了许多人的终极追求。无论是清华北大的学霸,还是普通本科院校的毕业生,只要有机会进编制,他们便争得头破血流。对他们来说,稳定的工作、优厚的福利、按部就班的生活,远比所谓的“创新”更有吸引力。这也难怪,谁不想有一份旱涝保收的工作?谁不希望退休之后有一笔不菲的养老金?但问题在于,当编制成为人才追求的终极目标时,创新从何而来?

创新需要冒险、需要打破常规、需要不断尝试和失败。而“编制”恰恰代表了安逸、稳定和一成不变。当你每天按时上班,做着流程化的工作,考虑着如何保证自己的饭碗,你还会有多少时间、精力去考虑那些颠覆性的创意?更何况,在一些体制内单位,创新往往意味着打破现有的规则,而那些牢牢守住编制的人,最害怕的就是这种“打破”。

我们不难发现,一些高校、科研单位,表面上喊着创新的口号,实则把编制作为吸引优秀人才的最大“卖点”。不少博士、硕士在求职时,眼中盯的不是科研机会,而是那个终身稳定的编制。他们一边在台上说着要投身一线、推动创新,一边在台下暗暗盘算着哪个单位的编制最合心意。那些真正愿意为了科研拼搏的人,却往往在这种体制中被边缘化,得不到应有的资源和支持。

今年西交和北科大的事件就是个典型例子。一边是满腔热血的毕业生在发言台上为科技创新鼓与呼,一边是他们暗地里为争夺编制岗位而使出浑身解数。这种“口号式创新”简直成了笑话。那些本该冲在科研最前沿的优秀人才,最终却选择了安稳的编制生活,远离了创新的战场。

这种现象的背后,不仅仅是个人选择的问题,它反映出的是整个社会对于创新的态度。当我们一边高喊创新、一边又让编制成为人才的首选时,这本身就是一种自相矛盾。我们鼓励创新,却不提供创新所需要的宽松环境和足够的保障;我们倡导风险精神,却又把编制作为人才成功的标志。这种矛盾,正在扼杀创新的火种。

真正的创新,不能只靠口号,也不能指望那些盯着编制的人去实现。它需要的是一种敢于冒险、敢于打破常规的精神。这种精神,在如今的体制中已经越来越难见到。我们需要思考,为什么编制的吸引力远远超过了创新的吸引力?为什么那些有能力、有才华的人,最终选择了走向体制的怀抱?

如果我们真的想要推动创新,就必须改变这种局面。要让那些愿意创新的人,看到希望,看到未来。否则,再多的创新口号,也不过是空中楼阁,而编制的诱惑,终将成为我们社会创新发展的最大障碍。

0 阅读:1

国内喜鹊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