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央行发布的2024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引起了广泛关注。报告提出,央行将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确保流动性充裕,并把促进物价合理回升作为一个重要目标。这一表态让很多人不禁联想到2025年物价的走势,尤其是在当前全球经济面临不确定性的背景下,物价是否会真正迎来“合理回升”?

首先,我们得理解什么叫做“合理回升”。从央行的表述来看,所谓合理回升,是指物价不会过高,也不会过低,保持在一个稳定和可控的区间。这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可能意味着物价不会像前几年那样暴涨,也不会像某些年份一样持续低迷。而从央行的货币政策角度看,宽松政策的核心目的就是确保资金流动性充裕,支持经济增长,同时避免物价持续低迷或通缩的风险。

2024年,我们看到中国经济复苏的步伐逐渐加快,随着消费、投资逐步回升,社会融资规模和货币供应量的增长也为经济提供了必要的支持。但要维持这一增长势头,光靠“货币宽松”还不够。它必须与物价的回升相协调,这也是为什么央行特别强调“促进物价合理回升”的原因。
不过,说到物价回升,很多人心里不免有些担心。近年来,通货膨胀时常成为焦虑的源头。尤其是2022年和2023年,部分物品价格暴涨,尤其是食品、能源等民生商品价格的波动,给普通百姓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虽然央行强调要促进物价“合理”回升,但谁也不能保证这种“合理”会在哪个具体的数字区间。

当然,央行的政工具不仅仅是“放水”那么简单。它还包括优化资金流向,提升金融资源的使用效率,特别是在支持小微企业、绿色发展等领域。这些政策的核心是通过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确保流动性不至于过剩,同时让资金流向对经济增长最有利的领域。
例如,房地产市场在2023年有所回升,但这是否意味着2025年我们会看到房价的暴涨呢?从央行的货币政策来看,这种可能性相对较低。毕竟,央行更倾向于通过适度宽松来鼓励生产和消费,而不是单纯依赖房地产等资产泡沫来推动经济增长。

再来看看消费者的反应。物价能否合理回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消费市场的需求。如果消费者信心不足,导致消费萎缩,即便央行加大宽松,也难以实现预期中的“合理回升”。反之,消费一旦恢复,货币政策的放松就能发挥更大作用,带动市场价格在合理区间内上升。可以说,货币政策只是一个工具,而最终能否回升,取决于市场信心和实体经济的复苏。

那么,回到2025年,物价是否真的会如央行所愿“合理回升”呢?国内虽然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消费复苏,但世界经济形势复杂,不确定性仍然存在,诸如能源价格波动、国际供应链不稳定等因素都可能影响物价。
另一方面,我们不能忽视人口老龄化对消费市场的影响。随着老龄人口比例上升,消费结构将发生变化,这将进一步影响市场的供需关系,进而影响物价的走势。再加上中国正在逐步推动绿色发展、科技创新等领域,可能会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对物价走势产生新的影响。

最终,2025年物价的“合理回升”更像是一个平衡术。货币政策的宽松能否实现理想的效果,取决于市场需求是否能与之匹配。货币政策的宽松只是手段,而促进实体经济的增长、增强消费者信心、优化供给结构才是最终的关键。
说白了,央行的“合理回升”更像是一个期望,它既希望抑制通货膨胀,又不希望物价过低影响经济活力。消费者的购买力、企业的投资信心,以及政府政策的配套措施,都会影响2025年物价的最终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