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特殊类考生文化课录取成绩”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正确导向
王营
教育部曾印发通知明确,进一步提高艺术类考生的专项测试成绩和文化课成绩录取要求,鼓励高校艺术学理论类、戏剧影视文学等专业不组织专业考试;对于美术学类和设计学类专业,除经教育部批准的部分独立设置的本科艺术院校外,高校不再组织校考。
在各地普通高中的校园里,一些艺体类特殊考生往往被师生们视作“异类”。男生通常留着长长的头发,穿着令人扎眼的奇装异服;女生常常抹着鲜艳的口红,打扮的花枝招展,他们以为不这样穿戴就不足以展现自己的艺术气质。
更令人可笑的是,学生一旦被确定为艺体考生,从高二甚至更早时候开始,他们就不再参加文化课的学习了,正常的语文、数学课也经常借故到画室或音乐室训练,更不用说副科了。临近高考时,他们临阵磨枪,恶补文化课,可惜由于平时落下的功课太多,此时再补已积重难返,为时已晚,高考后虽然专业课成绩遥遥领先,文化课成绩却低的可怜,造成终生遗憾。
教育部明确提出提高2022年艺体类特殊考生文化课录取成绩,无疑是一项提高人才培训质量,引导高中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正确导向。一方面可以引导普通高中在抓好艺术类考生专业训练的同时,想尽千方百计抓好他们文化课学习;另一方面也可以引导普通高中在选拔艺术类人才时,兼顾文化课成绩,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
更为重要的是,从长远看,一个人不具备较高文化的修养,也难以成为一名出类拔萃的艺体类人才。单就绘画、书法等艺术门类而言,古往今来,大凡在某一方面有一定建树的艺术家,没有一个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高手。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诗文书画样样精通,他之所以在书法、绘画方面也取得如此高超的艺术成就,原因就在于他具备深厚的传统文化的学识修养;艺术大师达芬奇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画家,也是一位自然科学家、工程师、机械学家;米开朗基罗不仅是一位著名的雕刻家、画家,还是一位有名的建筑师。因此,一名真正的艺术家,只有汇古通今,具备广博的学识,做到厚积薄发,才能“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创作出可以流传后世的艺术精品。
对于人类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还有利于提高艺术家的审美水平和艺术修养。朱光潜说:“凡艺术家都须一半是诗人,一半是匠人,他要有诗人的妙悟,要有匠人的手腕。”诗人的妙悟来自哪里?来自于艺术家深厚的文化修养。很难想象,一个在“星光大道”节目上张口就念白字的歌手,会成为一名歌唱家;一个下笔题写落款就出现错别字的画师,会成为一名响当当的画家。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家只有深入了解生活,并对生活有独特的体察,才能创造出个性鲜明的艺术形象,而这一切必然要求艺术家向生活学习,具备深厚的文化修养。这一文化修养的习得,必须从小抓起,从基础教育阶段抓起。
也正是由于以上原因,教育部明确要求从2022年高考录取开始,逐步提高艺体类特殊考生文化课录取成绩。并规定“艺术类本科专业高考文化课录取控制分数线,原则上不得低于第二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的75%;在仅保留一个普通本科批次的省份,原则上不得低于合并后本科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的75%;舞蹈学类、表演专业可适当降低要求。”
应对这一变化,一是要求考生和家长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由于以往高考录取对艺体数考生文化课成绩要求较低,无形之中就给学生和家长造成“艺考容易”的错觉。在一些家长看来,孩子进入高中后,如果文化课成绩不好,让孩子改学艺术无疑是一条通往大学殿堂的捷径。新政实施后,家长要破除“艺考容易”的错误观念,依据孩子的特长和文化课成绩慎重选择艺体类专业,并督促孩子刻苦学习文化课知识,以实现孩子的大学之梦。
二是学校和教师在指导学生选择高考专业时,要兼顾学生的文化课成绩。在一些高中学校的教师看来,学生文化课成绩不好,就引导他们去学艺术,不管其是否具有某一方面的特长,从而导致一些没有艺术专长的学生浑水摸鱼,无所事事,而一些有艺术专长的学生,因为文化课成绩不好,最终高考也名落孙山。新政实施后,高中学校在选拔高考艺体类特长生时,要在全面了解学生特长的基础上,着重看学生的文化课成绩是否达标,并统筹兼顾,合理安排学生专业训练和文化课学习的时间,确保学生顺利考入自己心仪的理想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