挫折,是我们认识自己的坐标

鹰哥爱写文 2025-04-13 05:54:42

《源代码》作者:比尔·盖茨

​上一节我们说到,盖茨通过一个个实打实的项目,让自己的编程技术越来越精进,成为了顶尖的编程高手,也正是在这时,他迎来了自己的大学生涯。

那么,在这一节中,我们就跟着比尔·盖茨进入哈佛大学,看看他是如何创立微软,又因何从哈佛退学?

天才也得学会低头

在高手如云的哈佛大学,盖茨的自我认知经历了最后一次蜕变。正是在这里,他终于看清了自己的优势和内心,摸索到了最适合的那条人生方向。

1973年秋天,18岁的比尔·盖茨踏入哈佛校园。那时的他,自信心达到了人生的顶峰。因为此时此刻,他已经有了自己的公司,还成功运营着四个项目,能力好到让专业的程序员也举手称赞,这些成就足以碾压同龄人。

因此,刚进入大学的盖茨,一时有点不知天高地厚。自信心爆棚的他,对法律、医学、数学等不同学科都渴望深度了解,也期望着多种人生可能。选课时,他有意选择那些最难的课程,比如数学和有机化学,迫切地想要证明自己是“无与伦比的天才。”

但“开始有多横,后面就有多怂”。现实很快泼来冷水,有机化学课上,他发现自己根本听不懂,期末也只是勉强得了“及格”;在数学课上,他拼尽全力,却发现同伴们更加聪敏,自己只能勉强挤进中游。更扎心的是,他发现自己的兴趣根本不在纯数学上,也根本达不到顶尖水平。这种挫折让他开始反思自己,意识到聪明和天赋是两回事,自己并非无所不能的天才。

一时间,他充满了挫败感,但同学的一句话启发了他:“你在那些跟计算机有关的东西上真的很厉害,为什么不干那个呢?”

他想到在电力局工作时,那些程序员们也这么说,为了重塑自信心,他偷偷给各大计算机公司投去简历。很荣幸,他获得了很多计算机公司的认可,甚至拿到了当时炙手可热的offer。这给了盖茨很大信心,也逐渐接受以计算机为职业的这个想法。

这种自我认知的转变并没有让盖茨气馁,反而让他更加明确自己的方向。他开始专注于自己真正热爱的计算机领域,不断提升自己的编程能力。他逐渐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和使命,为日后创立微软公司埋下了伏笔。

人生转折往往藏在偶然中

命运的转折点发生在1975年的1月,好友保罗冲进盖茨的宿舍,把一本《大众电子》的杂志塞到盖茨手中。这期杂志宣布了一个重要消息:售价400美元的牛郎星8800计算机即将面世,这是世界上首个可与商业计算机媲美的小型计算机,而且售价和一台彩色电视机的价格差不多。

这预示了个人计算机的时代即将来临,两个年轻人敏锐地捕捉到时代的变革气息,就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兴奋。但他们也捕捉到一个细节,杂志上并未宣称这台计算机拥有软件。

他们决定为这台“没有软件的计算机”编写BASIC语言,让它变成一款有实际用途的计算机。他们给公司打去电话,得到一个至关重要的消息,谁能提供第一个实际可用的软件版本,谁就能拿到牛郎星计算机的软件应用权。一场无声的战役打响了,他们必须赶在别人之前,拿下这个软件。

盖茨和保罗开启了废寝忘食的奋战,时间就是金钱,但一个“浮点运算”的难题,单调又繁琐,会严重影响他们的时间进度。当他们在食堂边讨论边惆怅时,一个声音冒了出来:“这事儿我干过!”

就这样,数学专业的大一新生蒙特加入了他们。经过6周的疯狂工作,他们共同写出了BASIC程序的源代码。在与对方公司会面前,盖茨彻夜未眠,认真检查每一个指令。但意外还是出现了,在飞机上,保罗突然意识到他们漏写了一小段代码,只能在飞机上疯狂补救。虽然经历了很多小插曲,但第二天这个程序顺利运行,为个人计算机编写的第一个软件就此产生。公司总裁爱德华要求马上要获得这款软件的授权,这意味着保罗和盖茨成功了!

他们给自己的公司起了一个名字,这个名字就叫“微软”,一个伟大的公司由此诞生。与此同时,伴随着牛郎星计算机的风靡,成千上万的人也知道了微软的BASIC软件。

学业与创业的艰难抉择

当BASIC程序在牛郎星计算机上成功运行时,盖茨的人生也按下了快进键。他不得不面对学业与创业的抉择。新公司的业务不断拓展,他们源源不断拿到各种公司的订单,既要面临运营上的实际压力,也要面对市场的盗版和牛郎星计算机公司的法律诉讼。

在快速扩张的行业面前,盖茨已经无法同时兼顾事业和学业了,尽管他对哈佛大学的学习生活充满不舍,但当下,他必须做出决定了,那就是从哈佛退学,全身心地投入到微软的创业之中。这个决定并非草率,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选择。

与此同时,盖茨决定将公司迁回他的家乡西雅图,当他在5号洲际公路飞驰时,他虽不知未来通往何方,但那条康庄大道,已经出现在眼前!

成长的启示

好了,讲到这里,比尔·盖茨的首部自传《源代码》这本书的共读也就接近尾声了。

回顾盖茨的成长历程,我们的感受是深刻的。首先,我们要明白,任何所谓的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需要长期的积累和不懈的努力。成长的路上,我们也不可避免地会经历挫折和失败,但人生本来就是一场长期主义,与其在困境中垂头丧气,不如深刻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真正专注于自己热爱的领域,持续精进,这才是成功的关键所在。

其次,我们要明白,只有认识自我,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找准坐标。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盖茨都被别人视为一个“怪胎”。幼年时他不喜欢和男孩玩,因此遭受男孩们的孤立;小学时他难以适应学校枯燥的教学,被老师视为“智力落后”、“问题学生”;湖滨中学的前期,他被同学视为“异类”;哈佛大学时,他被视为“不知天高地厚”。

所有的标签都非善意,盖茨的心中也一度充满不安全感。但他从未停止过认识自己的脚步,一直努力寻找自己在人群中的位置,从最初用满不在乎来掩盖自卑,到最终在数学和代码编写中找到自信与热爱,这种对自我的探索和认知,是极其可贵的。

为了找寻自我,盖茨做了很多努力,他阅读名人传记、对外勇于尝试、认真思考自我。不难发现,他是一个特别热爱思考,也倾向于用理性来解决问题的人。他会对正在经历的事进行深入的思考,从纸牌游戏中发现数学逻辑,从友情中发现自己性格上的不足,从成人谈话中发现成功前提。这些思考重塑着他,让他一步步成为心目中的自己。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忙于追求外界的认可,却忽略了内心的声音;我们常常习惯于听别人说,却久久不曾深度思考。那么现在,是时候做出改变了,像盖茨一样,学会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思考当下的处境和出路。当我们真正看清了自己,成长为一个对自我有清晰认知、独立判断的人时,也许就能真正做到不慌张、不迷惘、不在焦虑前失去方向。

此外,我们还要明白,要想有所成就,热爱和专注缺一不可。书中,比尔·盖茨提到,许多成功人士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在爱上自己选定的领域后,愿意付出艰苦而专注的努力

正如“一万小时定律”所说,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持续投入一万小时的时间,这是坚持的力量。但在坚持之前,一定要有热爱,正是热爱,让盖茨在“C的立方”的大机器面前,度过了500个小时的时光。他在那里废寝忘食,甚至半夜偷偷跑出家门。为了多学一点,他在公司的垃圾桶里翻找废弃的代码,在公司的地板上默默背诵操作指南。这是热爱的力量。

是热爱让他远离社交、远离游戏、远离人群、远离父母,坐在枯燥的终端机面前,与一行一行的代码昼夜相对;是热爱,让他在看不清未来职业的13岁,不计金钱、不计时间地投入其中;是热爱,让他逼迫自己在一个个挑战中不断精进,最终成为编程的顶尖高手。

盖茨的成功或许有偶然的因素,但他也向我们揭示了,成功有可能是幸存者偏差,也有可能是必然。希望生活中的你,都能找到自己的自驱力,点燃内心的火焰,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奋斗。

最后,我们要说,真正的教育,是激发孩子的潜能。盖茨的成功,离不开他所处的优质环境和圈子。父母的适度放手,给予了他充分的探索空间,而湖滨中学和哈佛大学,更是为他提供了试错和探索的自由,培育了他的创新思维。

与此同时,同学、老师、陌生人都在他的成长和创业过程中伸出援手,助力他攻克重重难关。这也提示我们,优秀人才的创造不是一个人的单枪匹马,而是需要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的齐心协力。我们应该摒弃过度“内卷”的教育模式,为孩子创造宽松自由的成长环境,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社会也应该给孩子们自由探索的包容,让更多的科技人才涌现而出。

总而言之,《源代码》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关于个人如何成功的传记,更是一本激励我们不断成长、追求卓越的人生指南。今天的时代,人工智能和新的科技革命正蓄势待发,机遇很多,我们能否像比尔·盖茨一样,成为新机遇前的弄潮儿呢?或许,成功的密码就藏在这本书里。希望你能从这本书里得到启发,成为更好的自己。也让我们继续期待比尔·盖茨的第二部、第三部自传。

0 阅读:1

鹰哥爱写文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