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公元1000年到公元1300年,欧洲这三百年的历史可以用以下两句话来总结:第一,借助体制外修道士的力量,教会大致摆脱了王权。教士守独身、禁止圣职买卖、教皇由枢机主教选举,主教人选由教皇任命或由教会内部选举产生,这是教会这三百年来最重要的成果。第二,通过发起十字军运动,教皇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威望和权势。
2、教会这三百年的大折腾,给欧洲所有重要的政治实体都造成了极其巨大的影响,受影响最深的当然是神圣罗马帝国。那么,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视角看,神圣罗马帝国这三百年历史的主线是怎样的呢?
3、从公元962年奥托大帝的加冕开始,标志着神圣罗马帝国的开张。这次加冕也同时界定了皇权与教权的关系,就是皇帝不仅有帝国境内的主教任命权,甚至也有教皇人选的实际控制权。奥托大帝死后,奥托王朝对意大利的控制变弱了,意大利几个豪族逐渐控制了罗马教廷,教会随即进入所谓“娼妇统治”时期。
4、这个娼妇,主要是指教皇塞尔吉乌斯三世的情妇马罗齐亚。塞尔吉乌斯三世死后,马罗齐亚和她的家族操纵教皇人选长达70多年。而罗马教廷的乌烟瘴气,也是教会改革运动兴起的重要原因。
5、奥托王朝之后,萨利安王朝的亨利三世非常支持教会改革运动。亨利三世为什么会支持教会改革运动呢?除了个人的宗教信仰原因,扶持一个强势教皇对亨利三世来说也有诸多现实的好处,比如提高他的统治合法性、挟教皇以打压德意志国内的大主教,加强对意大利的控制,等等。
6、加之,教会改革派的主张主要集中在教士守独身和禁止圣职买卖,这些改革措施并没有直接挑战皇权,因此对亨利三世来说,教会复兴运动的副作用是可控的
7、在亨利三世的统治期间(1039-1056年),他任命了四位教皇,这些教皇都是改革派的代表。亨利三世的支持使得教会改革运动得以顺利推进。然而,1049年利奥九世的任命出现了一个小插曲:利奥九世拒绝接受皇帝的任命,强调罗马人民和罗马教士的选举才是合法的。这一举动虽然对皇权构成了一定的挑战,但主要是象征性的姿态,并未对亨利三世的统治造成实质性的威胁。
8、问题是皇帝与教皇的矛盾并没有仅限于此,因为推动利奥九世上台的克吕尼运动是个民粹运动,它必然是越来越极端的,这推动了教会与世俗权力之间的对立。
9、到了尼古拉二世在1059年上台后,颁布了《教皇选举法》,规定教皇由枢机主教选举产生,排除了皇帝对教皇选举的干涉权。这一举措大大削弱了皇帝对教会的控制权,激化了双方的矛盾。
10、为了增强自己的力量,尼古拉二世授予诺曼首领西西里公爵和南意大利几个地方的公爵头衔,以换取诺曼人对教皇的效忠。借助诺曼人的军事力量,教皇开始与皇帝展开更为激烈的斗争。
11、矛盾的总爆发发生在1077年,即“卡诺莎之辱”,这也是教皇第一次对皇帝实施了绝罚。德皇亨利四世在与教皇格列高利七世的权力斗争中被迫前往意大利北部的卡诺莎行宫向教皇请罪。亨利四世在行宫前站了三天三夜,受尽精神侮辱后,才得到教皇的赦罪。
12、 亨利四世回国后,整顿国内反对派,并于1080年再次挥军南下进攻罗马,教皇格列高利七世赶紧召盟友诺曼人救驾,没想到诺曼人烂泥扶不上墙,趁乱在罗马烧杀掠劫,还把很多罗马人抓走当奴隶卖掉了,这引发了罗马人民对教廷深深的仇恨。
13、亨利四世最终在1084年攻陷罗马。教皇格列高利七世被迫逃亡,并最终死于意大利萨莱诺。这一系列事件不仅加剧了皇帝与教皇之间的矛盾,也引发了罗马人民因为诺曼人在罗马的烧杀掠劫行为,而对教廷的仇恨。这就是十字军东征这二百年间教皇的权威如日中天,但是有一半的时间教皇竟然无法在罗马城立足的原因。
14、教会输掉第一回合之后,教皇乌尔班二世于1095年拉开了十字军东征的大幕。十字军东征一搞,皇帝就斗不过教皇了。1125年,亨利五世不得不签署《沃尔姆斯协议》,至少在纸面上放弃了主教任命权。只保留了一个可怜的后门:主教由教皇授予象征属灵权的戒指和象征世俗封建特权的权杖后,皇帝要摸一下权杖才作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