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大约15000年前,地球处于冰川期,全球气温较低,导致大量水分以冰川的形式存在,海平面比现在低20多米。这使得今天的北海地区成为一片布满沼泽和湖泊的平原,不列颠岛与欧洲大陆相连。这段时间内,原本生活在欧洲大陆的人类可以通过这片陆地桥迁移到不列颠岛。
2、到了大约8000年前,随着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不列颠岛与欧洲大陆分开。在这之前,已经有许多迁入者来到不列颠岛,并在这片土地上形成了数百个小村落,每个村落的规模大约在200人左右。这些迁入者主要来自西班牙和法国西南海岸。
3、不列颠岛的定居生活方式出现得非常早,因为这里的地理环境非常适合农业和定居生活。正如美国人类学家詹姆斯·C·斯科特描述的“农庄模式”包括山、树林、湖泊沼泽和开满野花的草甸,这些自然条件为早期定居者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由于不列颠岛是一个岛屿,迁徙的规模受到限制,这也促使了定居生活方式的早期发展。
4、基因图谱显示,这批最早迁入者的后代,今天仍然生活在英国的某些乡村。这表明这些早期定居者的基因在当地人口中得以延续。
5、到了公元前2000年前后,第二拨人——凯尔特人,从欧洲大陆带着青铜铸造技术渡海来到不列颠。英国人引以为傲的巨石阵就是这些凯尔特人建的。实际上,巨石阵不仅在英国存在,在西班牙和法国也有类似的遗迹。这表明巨石阵的建造技术和文化可能在凯尔特人之间广泛传播。
6、不列颠的原住民凯尔特人,不仅带来了青铜技术,还带来了他们的宗教信仰。巨石阵的建造需要大量的人力和时间,表明当时的不列颠已经有了超越村落层级的复杂社会组织。丰富的陪葬品显示了墓主人生前的尊贵身份,说明社会已经出现了分层。这些陪葬品类似于被丢弃的乐器,虽然我们无法亲耳聆听古代凯尔特人的音乐,但可以推测他们的乐曲主题主要是战争与祭祀。
7、公元前55年,凯撒的到来标志着不列颠与文明世界的首次接触。当时,不列颠岛上生活着超过200万人,分为大约15个部落联盟或酋邦。经济上,南北两地出现了明显的分化:北部以牧业为主,羊群和牛群常见于奔宁山脉的崎岖山路上;南部则是农业发达的索尔兹伯里平原,阡陌纵横,景象繁荣。
8、凯撒在《高卢战记》中记录了不列颠的情况:“这里人口众多,家宅密布,牛的数量也很多。他们使用青铜币,或者金币,或者是重量固定的铁条……”这表明不列颠当时已经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组织。
9、凯撒的远征虽然短暂,但对不列颠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在南部索尔兹伯里平原的精英阶层中,掀起了对罗马文化的仰慕之情。然而,凯撒并未长期驻留,而是“抢了一票就走了”。
罗马帝国时期的不列颠
10、到了公元43年,罗马皇帝克劳狄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威,发起了对不列颠的征服。尽管罗马军队在接下来的40年中进行了无数次战役,但始终无法完全征服西南部的威尔士山区和北部的苏格兰高地,南部平原地区的叛乱也此起彼伏。罗马被迫在不列颠岛上投入了1/10的军事力量,但收上来的税却不到帝国财政总收入的0.5%。
11、为了应对这种局面,五贤帝哈德良在其统治时期建造了一条长城(即哈德良长城),将南部75%的平原地区和北部25%的山区分开。他的继任者安东尼·庇护试图扩大罗马的控制范围,在苏格兰高地中部修建了一道新的长城(即安东尼长城),但最终未能守住,不久后又退回到哈德良长城。
12、尽管罗马在不列颠的统治带来了巨大的财政负担,但更大的问题是驻军带来的反叛风险。最著名的反叛者之一是君士坦丁大帝,他于公元306年在约克被手下士兵拥立为帝。另一个例子是瓦伦提尼安王朝的皇帝格拉提安,他于公元383年被不列颠反叛将领杀害。
13、公元410年,西哥特人攻破罗马城,罗马人终于意识到对不列颠的统治弊大于利,于是皇帝霍诺里乌斯下令军队从不列颠撤出,结束了罗马对这片土地的统治。
14、在罗马人统治不列颠的300多年间,凯尔特原住民的社会结构基本保持不变。罗马人撤出后,凯尔特部落联盟和酋邦陷入混战,纷纷雇佣日耳曼人(主要是盎格鲁人和撒克逊人)作为雇佣军。
盎格鲁-撒克逊人的迁徙(图中萨克森即为撒克逊)
15、日耳曼雇佣军很快成为不列颠的新主人,类似于历史上其他地区的“恶奴欺主”现象,如迈锡尼人、突厥人、诺曼人和马穆鲁克。盎格鲁人和撒克逊人主要来自德国北部和丹麦南部的石勒苏益格和北海南岸地区。撒克逊人是早期到达不列颠为罗马人当兵,罗马人撤出后,他们召唤更多帮手(盎格鲁人)来征服凯尔特原住民。
16、征服凯尔特原住民后,不列颠被改名为英格兰,意为“盎格鲁人的土地”。一些不列颠土著逃到法国西北部的布列塔尼半岛,布列塔尼意为“不列吞人的土地”。留下的凯尔特人被称为“威尔士人”,意为“说凯尔特语的”、“种地的”。
17、凯尔特语至今并未消亡,威尔士和苏格兰仍有人使用。语言的存在使得分裂倾向不可避免,2014年苏格兰独立公投结果为55:45,显示独立运动仍有可能继续。威尔士独立倾向较弱,部分原因是历史上英格兰国王给予威尔士慷慨的自治权。
18、传说13世纪英格兰国王爱德华一世承诺威尔士贵族,会选一个出生在威尔士的继承人,结果王后在威尔士生下王子,被封为威尔士亲王。尽管这个故事可信度很低,但是威尔士亲王从此成为英格兰王太子的专有封号,这个传统确实是从爱德华二世开始的。
19、盎格鲁-撒克逊时期类似中国的春秋战国,有多个小国彼此争斗。到公元7世纪,剩下七个主要王国:威塞克斯、麦西亚、诺森布里亚、东盎格利亚、肯特、苏塞克斯和埃塞克斯。英格兰统一后,这些小王国变成郡,古老边界保留至1974年,保留了地方特色。
20、盎格鲁-撒克逊人统治期间,公元597年,教皇大格列高利派遣传教士前往英格兰传教。这些传教士的任务是让盎格鲁-撒克逊人皈依基督教。尽管英格兰底层民众早已普遍信教,但这些传教士主要针对的是盎格鲁-撒克逊的统治阶层。
21、罗马派传教士与本土教士之间形成了激烈的对抗。罗马派教士迅速与王公贵族打成一片,而本土教士(被称为山药蛋派)对此深感忌恨,甚至不允许自己的狗去舔罗马派教士用过的盘子。这种矛盾在公元663年因复活节日期的争论达到高潮,最终罗马派获胜,诺森布里亚国王选择支持罗马派,以确保死后能得到圣彼得的接纳。
22、 从公元790年开始,维京人大举入侵英格兰。盎格鲁-撒克逊人在威塞克斯国王阿尔弗雷德的领导下与维京人展开殊死搏斗。尽管一开始还能打个平手,但维京人的持续进攻最终使盎格鲁-撒克逊人难以抵挡。维京人首领克努特在公元1014年杀死了阿尔弗雷德的曾孙埃塞尔雷德二世后登上英格兰王位。
23、埃塞尔雷德二世在位期间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是公元1002年娶了诺曼底公爵的女儿艾玛。克努特在杀死埃塞尔雷德后娶了他的遗孀艾玛,这使得诺曼人和英格兰之间建立了联系,为后来的诺曼征服埋下了伏笔。
24、从盎格鲁-撒克逊一直到诺曼征服,英格兰的这段历史其实可以被概括为一句话:被广义的维京人多批次入侵。盎格鲁-撒克逊人与维京人之间的差异,远小于盎格鲁-撒克逊人与英格兰本土凯尔特人之间的差异,后面征服了英格兰的诺曼人也是维京人,事实上,他们都属于广义的日耳曼人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