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简投研:纯碱——化工之母

极简说商业 2025-04-30 22:52:38
本文是《极简投研》的第507篇文章。文章仅记录个人思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作者没有群、不收费荐股、不代客理财。 一、纯碱介绍 1、概述 纯碱,又名苏打、碱灰、碱面、洗涤碱,化学名称是碳酸钠,Na2CO3。 纯碱在常温下是白色、无气味的粉末,有吸水性,时间长了容易受潮并形成结块,部分变为碳酸氢钠。 纯碱是重要的基础化工原料,是“三酸两碱”(硝酸、硫酸、盐酸、氢氧化钠、碳酸钠)中的两碱之一,有“化工之母”的美誉。 其中,两碱之二的氢氧化钠,又称为烧碱、火碱,化学式是NaOH,与纯碱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东西。纯碱的确可以转化为烧碱,但是生产工艺占比极少,基本上没有参考价值。 2、历史&现状 在人工合成纯碱之前,古人发现某些藻类晾晒后,在烧成的灰烬中存在碱类,用热水浸湿,滤清后可以得到碱液,用于洗涤;大量的天然纯碱来自于矿物,以碱水湖为主,开采后,人们制作玻璃、肥皂;中国古人通过烧制草木灰获取钾碱用于纺织和陶瓷制造。 最初,工业化制碱的需求来自于纺织业。纺织业需要纯碱软化水质,从而提高染色的均匀性和质量;需要纯碱作为煮练剂,从而去除织物和羊毛中的杂质和污渍;需要纯碱作为精练剂,从而去除纺织品中添加的润滑油和附着的污渍。 1791年,法国化学家尼古拉·路布兰以食盐、硫酸、石灰石为原料,通过煅烧芒硝与煤粉生成纯碱,实现人工制碱工业化,但存在纯度低、成本高、难以连续生产等缺陷。 1861年,比利时化学家欧内斯特·索尔维发明氨碱法,以食盐、氨和二氧化碳为原料,大幅提升纯碱生产效率与质量,但技术被卜内门公司垄断,形成行业壁垒,直到20世纪20年被美国打破技术垄断。 1932年,我国化学家侯德榜出版《纯碱制造》一书,将保密70多年的索尔制碱法公布于世。 1941年,侯德榜创建了侯氏制碱法,也称为联碱法,是氨碱法的重大改革,该方法突破索尔维法技术封锁,改进工艺,通过循环利用母液,把食盐利用率从70%提升至98%,并同步生产化肥氯化铵,减少废液排放,推动中国纯碱工业自主化。 纯碱工业的兴起与发展,普及了肥皂,促进了诸如纺织、造纸、玻璃制造等轻工业的发展。 我国的纯碱工业始于1917年的天津永利碱厂,截至1949年,仅在天津塘沽、大连有两家纯碱厂,此间我国年纯碱产量不足10万吨。 一五计划时期,先后兴建了四川自贡、山东青岛、湖北应城三个中型纯碱厂和一批小型纯碱厂。 2003年起,我国成为纯碱第一生产国。 3、产业链 联碱法(49%)氨碱法(45%)天然碱法(5%)——纯碱——轻碱(工业&食品用碱)重碱(浮法玻璃&光伏玻璃)——浮法玻璃(40%)玻璃容器(12%)光伏玻璃(6%)泡花碱(5%)日用玻璃(5%)小苏打(3%)味精(3%)两钠(3%)玻璃纤维(2%)氧化铝(2%)精致盐水(2%)洗衣粉(2%) 目前,我国纯碱生产有三种方法,联碱法(49%)氨碱法(45%)天然碱法(5%),其中,联碱法需求原盐&合成氨,氨碱法需求原盐&石灰石,天然碱法需求天然碱矿。 各地工厂根据资源禀赋不同而选择不同的纯碱生产方法,最近阿拉善天然碱项目投产,预期未来天然碱法产量占比会增加,未来产能可能会三分天下。 三者在生产成本上存在不同,一般而言,氨碱法(1500元/吨)、联碱法(1350元/吨)、天然碱法(850元/吨),随着未来天然碱法产量增加,纯碱的整体价格预期会下降。 其中,轻碱可以直接用于工业&食品用碱,也可以作为重碱的原材料,轻碱可以转化为重碱,转化率大约是40%-60%,正因为如此,重碱价格更贵。 从下游应用端,纯碱主要应用在建材、化工、冶金、纺织、食品、国防、医药领域,无愧于“化工之母”的美誉。 4、供求 1)供给端 全球产能:全球产能7400万吨,整体产能变动平稳,其中,中国3300万吨(45%),美国1360万吨(18%)。 全球出口:全球出口1400万吨,其中,美国550万吨(40%),土耳其450万吨(26%),二者都是天然碱法。 我国纯碱产业主要集中于华北、华中、华东地区,其中,江苏(18%)、河南(16%)、青海(15%)、山东、河北是主要纯碱生产省份。 24年,我国出口纯碱100万吨,占到总产量的3%,进口量大约10万吨。 2)需求端 24年,我国纯碱需求量为3441万吨,同比增长10.9%,需求量的增长主要来自光伏玻璃、碳酸锂、浮法玻璃和味精行业。 因而,我国纯碱行业勉强做到了自给自足,纯碱是内循环大宗商品,与国际纯碱价格关系不大。 二、纯碱期货介绍 23年上市,期货交易的纯碱是重碱。 纯碱期货的报价单位是元/吨,交易单位是20吨/手,最低交易保证金是10%。如果做多1手纯碱,假设纯碱的价格是2000元,那么这意味着以2000元/吨的价格,购买了20吨纯碱,实际花费4万元,由于纯碱的保证金比例是10%,实际花费4000元。 三、纯碱期货的投资逻辑 1)供给端 由于目前存在三种纯碱生产方法,因而,纯碱工厂也比较分散,分散于华北、华中、华东、青海多地,因而,行业集中度很低,供给方无法形成价格合力,继续无法影响纯碱的价格,更多是随行就市,是价格的接受者,而非价格的决定者。 三种纯碱生产方法的生产成本是不同的,甚至天然碱法是氨碱法的大约50%,此前天然碱法占比很低,只有5%,随着阿拉善天然碱项目投产,预期未来天然碱法产量占比会增加,未来产能可能会三分天下。在此大背景下,纯碱价格有下降压力。 2)需求端 根据如上分析,纯碱最重要的需求是玻璃制造,浮法玻璃(40%)玻璃容器(12%)光伏玻璃(6%)日用玻璃(5%)玻璃纤维(2%),合计占比高达65%。 因为纯碱的下游应用十分集中,因而,这就涉及到纯碱厂商和玻璃厂商对纯碱价格的定价权之争。 玻璃生产线开机成本非常高,高达几千万甚至上亿,所以玻璃是不能随便停产的,整条生产线需要连续工作8-10年;作为对比,一般情况下,纯碱生产线在开机后一般工作8000小时,然后开始检修和保养,合起来大约1年。 正因为玻璃存在供给刚性,玻璃厂对纯碱也存在需求刚性,作为对比,纯碱厂的纯碱供给则相对灵活,因而,此定价权之争中,纯碱厂商似乎更具优势。然而,现实情况一般更为复杂,毕竟纯碱的供求规模很大,一个小小的纯碱厂商很难左右大局,自己减产他人可能增产,他人减产自己也可能增产,正因为纯碱厂商之间并非铁板一块,因而,纯碱价格定价权之争大体上还是势均力敌。 二者的定价权之争,从根本上还是取决于纯碱的整体供求。如果纯碱供不应求,定价权在上游纯碱厂商,否则,在下游玻璃厂商。然而,正如前文所述,该供求关系是动态变动的,原因就是上游的纯碱厂商各自为战,步调并不一致。 至于玻璃的需求,一方面,房地产行业迟滞增长,减少了对玻璃的需求,另一方面,光伏产业高速增长又增加了对玻璃的需求,因而,二者孰强孰弱,存在不确定性。 目前,大约65%的纯碱用于玻璃制造,另外还有35%的纯碱用于其他细细碎碎的用途,因而,纯碱的第二个特点是——国内供给十分分散,需求则更加分散。需要通过水运、铁路、公路运输把纯碱运往全国各地,正因为如此,全国各地的纯碱价格差异很大,并没有一个统一的价格。 因而,纯碱复杂、分散的下游需求,进一步模糊了纯碱的价格,使得纯碱价格变得更加捉摸不定。 总而言之,纯碱的供给大体承压,纯碱的需求则模棱两可,影响因素很多、影响机理存在不确定性,因而,分析纯碱价格的变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但无论如何,如果有朝一日跌破天然碱法的成本价——900元,那么无论如何都到了行业底部,正因为如此,我给自己设定的预警价是1000元。 赞赏,是最真诚的认可!
2 阅读:274

极简说商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