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读《庄子•渔父》法天贵真,精诚动人(一)

晨晨文化 2024-12-03 04:23:18
教化他人,是需要因人而异的,有些人连接受教育的资格都没有。只有满足了某些前提条件的人,才可以对其教育。《庄子•渔父》中的孔子听完渔父讲的一些关于教化方面的道理后,他又惊又愧,也许是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至理,让他很受用的同时,又是意犹未尽,还想再请教渔父一些问题,于是又对渔父说起他的一些经历,然后又说他不知道自己犯了什么过错,因此遭到了四次羞辱。 孔子的经历,就是两次被鲁国驱逐,在卫国没有存身之处,在宋国受到了伐树的惊吓,被围困在陈、蔡两国之间。 孔子只想到自己的那些令他不堪回首的经历,却未深刻反思导致他蒙受羞辱陷入困境的缘由。所以当他问渔父时,渔父有些失望,说他太难觉悟了。 但渔父终究是得道高人,孔子如此谦虚,不耻下问,他也不会在孔子面前故作清高,纵然有点失望,还是耐心向孔子娓娓道来孔子之所以遭遇那些磨难的根本原因。渔父想再次点醒孔子。 渔父说:(白话文意思如下)“有人害怕自己的身影、厌恶自己的足迹,总想避开它而快跑,迈步子越快而足迹越多,跑得越快而身影不离身,他自认为还是跑得太慢,便快跑不停,最后用尽气力而死。他不知道去阴暗的地方影子自然会消失,处于静止的状态就不会有足迹,实在是太愚蠢了!” 渔父的意思是,一个人拒绝什么,追求什么都要合乎道,比如说既然是心理上害怕自己的影子、厌恶自己的足迹,那么就应该躲进阴暗的地方、不走动,这才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心理上想避免某些问题,而行为上又加剧了问题的严重性,那就是越行动越没成效,最后反受其害。孔子推行仁义的行为,本质上是想改良社会风气,拒绝不好的风气愈演愈烈,也许初衷是好的,但春秋时期已经是世道混乱,非他一己之力可以改变,他同样是劳而无功,明明劳而无功还不知收手打住,还要强行干预一些人事,那他自然不能免于祸患了。 渔父提醒孔子要谨慎地修养自身,保持自己的真性,至于身外之物,不必执着。 道家不主张律他,而是一心修己,所以无心教化、苛责他人,也不在乎外界虚名浮誉,所以道家高人即便是积极救世,也往往会在大功告成后隐姓埋名,遁世藏迹。这就是道家不追求外物的本质。 其实这也是因为道家法天贵真,所以道家人物以精诚动人,他们不恋名,反而让他们的事迹流传千古。
-1 阅读:8

晨晨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