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读《庄子•盗跖》巧伪不可全真,枷锁桎梏人性

晨晨文化 2024-11-09 03:36:41
在上一篇解读《庄子•盗跖》的文章中,我谈了我的感受,那就是盗亦有道,至言可信。那么盗跖的道体现在哪里呢?他又说了哪些令人受用的至言呢?接下来容我娓娓道来。 盗跖听到孔子的一番美言与许诺后,并不是得意忘形、狂喜不已,反而又是大怒,他说的一番话令孔子无言以对,只能灰溜溜跑人。 盗跖对孔丘以甘言、利禄诱导自己,非常反感,他说凡是可以用利禄规劝、用语言可以改变的人,都是愚昧浅陋的常人。 这说明盗跖有自己的头脑,有自己的原则,不是利令智昏的小人,也不是脑袋形同虚设,没有自己的思想的人。 这两种人,前者容易见利忘义,继而不能全真保性,后者容量受到他人掌控摆布,为外物所役。 盗跖接着说他身材高大,面目俊美,人见人爱,但这是他父母遗传的美德,即便是孔丘不夸奖他,他自己也明白。 也就是说,孔子的夸赞根本就没有打动他的心,他知道自己有着相貌方面的优势,那是归功于他的父母,用不着别人吹捧。 盗跖还说他听说“好面誉人者,亦好背而毁之”。 盗跖清醒得很,对人性中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劣根性早已察觉,尤其是那种巧言令色、见风使舵、两面三刀之徒,那是典型的当面把你吹上天,背后把你贬入地,对同一个人的夸赞与毁谤,完全可以随时转换。 对于孔丘的吹捧,盗跖并不觉得很受用,反而有了戒心。 然后盗跖又说,你孔丘应允为我造大城、给我封地,让我做诸侯,这是用利禄来规劝我,用对待常人的方式对待我,这是长久不了的。 这里说明盗跖并非俗世中的功利之徒。并不是向他抛一点诱饵就可以把他拿捏得死死的。他追求的境界更高。 盗跖说最大的城,也不能大得过天下。尧舜禹统治天下时,其子孙同样沦落到没有立锥之地,汤、武为天子,而后代也没有生生不息,而是灭绝了,他们曾经贵为天子,其子孙并不能世世代代据有天下。 这是因为贪恋至高无上的位置的人,必然要成为另一个野心勃勃之人一门心思要铲除的目标,到最后是同室操戈、两败俱伤一起完蛋。 盗跖不贪大利大禄,不做什么诸侯,是想活得更自由自在。 盗跖还说,上古的时候禽兽多而人民少,多居住在树上,叫有巢氏之民,那时候的人只知道极简单的生存之道,神农的时代,人民安静朴素,优闲自得,没有互相损害之心,这是道德鼎盛的时代。 盗跖说,到了黄帝的时代,黄帝与蚩尤作战,到了尧舜汤武时代,设置百官、商汤流放了他的国君、武王伐纣,从此以后,依仗强大欺凌弱小、依仗势众侵害寡少,成为了社会常态,天下逐渐大乱。而孔丘推行周朝的治国之道,企图掌管话语权,重教化,不耕而食,不织而衣,只不过是用假言伪行迷惑天下的君主,以求取富贵。这样的人,才是盗贼之王,天下的人为什么不叫孔丘为盗丘,而把他叫盗跖呢? 盗跖的话何尝不是很有道理,世间不公平就是这样:窃钩者为盗,欺世盗名者反而为圣,颠倒黑白,多是常态。 孔子的弟子中,有一个叫子路的,史料上记载确实是死得很惨,盗跖也以此抨击孔子的教化非常失败,孔子自己成为丧家之犬,几近走投无路,说明他的主张在当时并不受重视,他宣扬的仁义道德,不合时宜,逆潮流而行,没有深入人心。这也是盗跖对他的嘲讽。 盗跖的话,只是他的意气之言吗?只是他个人的主观偏见吗?仔细想想,并不是! 儒家推崇的仁义道德,严格来说确实是存在一种反人性的因素,虚伪的教条带来的后果是对人性的扭曲,要么让人愚忠愚善,要么让人伪忠伪善,这里有儒家思想的功劳。《道德经》中就有一段话,即“大道废,有仁义。 慧智出,有大伪。 ”,严格来说,所谓的仁义道德那一套是浑然天成的道德不存在后出现的一种装饰品,一种带有欺骗性质的话术。 道在前,术在后,道可全真,术会损性,所以后世之人多半迷失了真性,不是受那些教条带偏以致走向死胡同,就是受教条桎梏,一生活在枷锁的束缚之中。 读了这篇《庄子•盗跖》,让我觉得有必要重新辩证看待儒家推行的仁义道德。
0 阅读:3

晨晨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