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读《庄子•盗跖》有道与无道的分水岭(一)

晨晨文化 2024-11-04 02:53:43
什么人是圣人?在世人的普遍认知里,孔子毫无疑问是圣人,既然是圣人,那肯定是代表了最高的德行与智慧,但《庄子•盗跖》这一篇却让我对所谓圣人的定义有了新的感悟,而判断一个人有道与无道,也不能仅凭这个人是不是儒家所鼓吹的那样具备了所谓的仁义道德。 《庄子•盗跖》是一篇讽刺、批判儒家思想的带有寓言性质的文章。在前面很多篇庄子的文章中,多半是让正面人物现身说法,如让老子讲道的就有多处,这篇《盗跖》一反常态,让一个盗贼来与孔子正面交锋,让孔子听他的一番颇有道理的说教,结果是孔子不仅在气势上输了,还一时语塞,不能争辩,只能灰溜溜跑人。 今天再读这篇文章,我的感受又与之前不一样,以前对盗跖是带有偏见的,在以前的认知里只知道盗跖是坏人,是强盗,所以一开始就认定他是狗嘴里吐不出象牙,说的都是歪理邪说,不信也罢。但今天我必须从一个闻道者的视角去解析盗跖与孔子的对话。 庄子让盗跖这样的人物对孔丘讲道,就是要颠覆人的认知,让人们明白一个事实,那就是:盗亦有道,而所谓的无道,只是世俗之人对他带有主观性的定义。 故事中先是讲孔子与柳下季为友,盗跖是柳下季的弟弟,他是诸侯眼中无恶不作的大盗贼,文中开头一段文字就把他说成了反面人物。 但事实上,盗跖这个人其实是一个起义领袖,草莽英雄。他侵犯诸侯,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侵犯了既得利益者的利益,这才有那些人把他称之为“盗”。试想一下,如果他是一个逆来顺受只知道任由贵族压榨的顺民,不会对诸侯构成半点威胁,还会有人叫他盗跖吗? 所以盗跖这个人的名字由来也足以证明,当一个人与统治者、利益集团对着干时,那即便是正义的行为也会被污蔑为邪恶,即便是一个行侠仗义的英雄也会被定义为恶人。有一句名人名言是这样说的,“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也就是说“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由此可见,对于历史上一些古代人物的功过是非、忠奸善恶,没有多少现代人可以拍着胸脯说自己完全可以做到了然于胸,完全掌握了真相。 今天看《庄子•盗跖》,首先提醒自己,不要先入为主把盗跖定义为贼人,否则你就会对他讲的道理听不进去,因为你一开始就被孔子带偏了,偏听偏信,也认为盗跖是一个亟待拯救的无道之人。 事实上,文中所写的盗跖,他的认知吊打孔子,让孔子只有夹着尾巴逃离的份。然而孔子自以为是,他以为自己可以凭着他的三寸不烂之舌给盗跖洗脑,让盗跖自觉自愿“改邪归正”,不再侵犯诸侯。 孔子能如愿吗?盗跖果然是那种能被孔子轻易说服的人吗?我拭目以待,只看下文再作解析。
2 阅读:39
评论列表

晨晨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