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鹏杰讲授的《道德经》,是以易解老的“范本”

问道化鸣 2024-12-21 19:16:45
韩教授认为《道德经》中的圣人,就是现实领导者

今天看到樊登在讲老子智慧时,再一次提到“恩师韩鹏杰”的讲解,很有同感。因为韩教授也曾是我喜欢的《道德经》注者。

韩鹏杰教授在他的《道德经说什么》一书中说:“《道德经》这本书主要是针对‘士、王、圣’这三类人写的,旨在解答治国之道、为官之道和人生之道的困惑,引导其成为有德之王、有德之士、有德之圣。”

感觉韩教授出现了“笔误”。于是查阅核对,结果在他的《老子的思想及〈道德经〉》的魅力》也有同样的表达,这就说明,上述观点的确出自韩教授。

但是,《道德经》中的圣人,不是现实社会的领导者,而是老子塑造的理想为政者,他是道的化身,在为道方面,圣人跟侯王不是一个层级的人,更不用说士大夫了。

所以,老子所说的圣人,是侯王道治无为的参照者,不是排在侯王、士大夫之后的社会贤者。

韩教授认为《道德经》有“四项核心内容”

第一个内容:“道法自然”。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法地,要厚德载物;地法天,要自强不息,天法道,要敬畏天道,敬畏天理。

这就是道法自然的具体内容。自然,本该如此的意思。天人合一指的是效法学习天地的精神,走在正确的大道上。

韩教授把易经之道植入老子之道,为老子的自然之道赋予人格化品质,供人们效仿学习。

然而,老子是自然主义者,他只做事实陈述。因此,原文表达的意思是:人在大地上生存,如同把水倒进瓶子里,水只能随方就圆,瓶方则水方,瓶圆则水圆,不存在水向瓶子学习其如何“方”、如何“圆”的问题。

故:人、地、天、道之间存在着一种顺遂、顺应、和谐相处的问题,不是谁效法学习谁的问题。

而且,按照韩教授的理解:人要厚德载物,地要自强不息,天要敬畏天道,还把理学家的道德神学“天道(天理)”概念引入《道德经》中,造成概念混乱。

这一段讲解,其实是以道家的药瓶,装进儒家的药。

第二个内容:“上善若水”

他概括了水的七条“优秀品质”,他称为“水七条”:

第一条: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这个善是动词行善的意思,水流向又低又脏的地方,把那个地方的污浊洗净,在那个地方滋润万物,这就是行善。

水也能“行善”乎?老子所言之“善”,皆是善于为道,都不是仁善、德善之意。

第二条:心善渊,静水流深。保持心里的安静,像水一样宁静以致远——此论近乎于丹。

第三条:与善仁,与就是给予(略)。

第四条:言善信,中国人喜欢用潮水打比方,讲守信的道理。例如钱塘潮,当那几天就来了,非常讲信用。

第五条:正善治(略)

第六条:事善能,水的本事多种多样,滋润、灌溉、旅游观光等等。做人也得向水学习,只要有机会就不断的提高自己各种各样的能力和本事——ji汤式解读。

第七条:动善时。水是最会掌握机会的,该进的时候进,该动的时候动,过不去的地方用委婉迂回甚至倒退的方式奔向自己的既定目标——ji汤式解读。

第三个内容:“道和德”

现在“道德”这个词是后来儒家经典中出现的,我们不能用它来理解《道德经》中的“道”和“德”两个字。如果这样,那就太狭窄了。

韩教授这两句话讲到点子上了。

关于“道”。老子的道有两层含义,一个叫天道,一个叫人道。走在道上第一个要解决的是方向和目标,第二个要解决的是规则和境界,在规则的基础上要学会礼让,走道走出境界来;

奉道而行还要走出“礼让的境界”,有道社会无需强调“礼”,韩教授确认为要走出“礼让的境界”,果然“境界”非凡啊。

关于“德”。德双立人,我们一起走在道上。下面是个十字,遇到十字路口怎么办?按照道去做事就是有德,违背了这个道就是失德。

“德”的双立人,本就是十字路口,下面又来个十字路口,在一个简单的文字上大费周章地进行文字游戏一般的“说文解字”,完全是曲解。

第四个内容:“换位思考”

《道德经》第28章“知其雄,守其雌”讲的就是换位思考的道理。

第一,知其雄,守其雌,就是隐藏光芒。韩信受胯下之辱,孙膑装疯卖傻,刘备韬光养晦,给曹操种菜等

韩教授自称依托王弼本,想必他对王注十分熟悉,但王弼注却没有韬光养晦的权诈思想。

王弼注:雄,先之属。雌,后之属也。知为天下之先者必后也。是以圣人不敢为天下先,后其身而身先也。

第二,知其白,守其黑。王翦,战国时期秦国名将,与白起、李牧、廉颇并称"战国四大名将"。王翦曾率军消灭燕赵,扫平三晋;大败项燕,消灭楚国;与其子王贲一并成为秦始皇灭六国的最大功臣。秦王有猜忌心,王翦就要秦王多封一些土地给他,打消秦王猜忌心。这就是知黑守白。

所谓白与黑,指的是“明道若昧”,喻指圣人“被褐怀玉”“和光同尘”“光而不耀”,与阴谋权诈之术的勾心斗角之心机,是格格不入的。

第40章讲“反者,道之动”。道是向它相反的方向运动。我们要学会站在和自己相反的角度和立场。“弱者,道之用”,要懂得示弱。

道会向它的相反方向运动吗?道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它的反方向在哪?既然以王弼老子注为本,王弼却不是那么理解的,王弼说:“高以下为基,贵以贱为本,有以无为用,此其反也。故曰,反者道之动也。”

老子原意是说“道与物反”,它跟人的价值取向是相反的。而王弼对“弱者道之用”的注释是:“柔弱同通,不可穷极。”

就是说,道对万物的作,表现为柔弱、虚无,所以能无所不包通,从而无穷无尽——这是对道的功能属性的客观陈述,并非说大道还会向自己的反方向运动和示弱的伪诈思想。

韩教授说:古往今来,把道家这种思想概括的最全面的是游击战争十六字令:“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看起来他真的把“以奇用兵”的谋略思想来理解老子思想了。而老子的主张却是不“以正治国”,不“以奇用兵”。

“道生一”这个“一”就是道,就是阴阳合体

他解释“道生一”说:这个一就是道!一阴一阳之谓道,所以阴阳的合体就是道。

“一”是从“道”中呈现出来的,前者为母,后者为子,为何要混淆“母子”关系?

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所表达的是宇宙万物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的生发、衍化过程,这里面的“一二三万”就是个数字逻辑模型,就是个虚数序号,不是概念,不是具象,没有实质意义,它怎么可以跟“道”相提并论呢?

把“一”理解成“道”已经“僭越”了,又从“易传”找证据。岂不知“易道”是建立在阴阳理论基础上的,而老子之道无始无终,无里无外,没有阴阳。以阴阳论套解老子之道,岂不是圆凿方枘,削足适履?



0 阅读:0

问道化鸣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